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三国演义读后感5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650字初三(四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5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650字初三篇一
三国时期,周瑜见诸葛亮平时料事如神,心里很妒忌,就想方设法刁难他。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提到我们国要与曹军水上交战,但是紧缺弓箭,请先生十天之内赶造十万只,先生不要推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却好不推却地答应。说不需要十天,给他三天就够了。能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都简直是天方夜谭荒谬之论了,更别说三天了。诸葛亮真是自吹自大。周瑜心想。
大家想,诸葛亮造箭,肯定不会用普普通通的造箭方法,他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呢?、
第二天,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多艘船,和许多青布幔子,草把子。并嘱咐他不要让周瑜知道我用这些材料,不然他的计划就泡汤了。
前两天,诸葛亮没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正是曹军出征的时候,那时大雾朦胧,雾就像一个白帐子笼罩在江边,根本看不清有什么东西。曹操用两眼眺望,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二十几条船,和许许多多的士兵正搭船驶向自己的营地。他就派弓箭手往那些像士兵的草把子射箭。那一瞬间,万箭齐发,弓箭像箭雨一般地打在草把子上。诸葛亮和鲁肃坐在船仓里尽管饮酒取乐,等齐刷刷的箭雨一直下到了天亮。
早晨,一个个草把子上插满了数百支箭。诸葛亮数了数,足足有十五六万支。于是,诸葛亮派士兵把那十五六万支箭搬到周瑜那儿。周瑜一看,长叹:“先生神机妙算,我甘拜下风啊!”
读了故事后,我深有感触。诸葛亮真是足智多谋。如果想要用草船借箭,必须先算计好天气、时间等事件。而诸葛亮把这些事件都计算得准确万分,才导致了他的借箭成功。如果没计算好的话,不知道曹军什么时间出征,不知道那是什么天气,借箭能成功吗?这就说明诸葛亮谋略过人,诸葛亮的借箭计划可以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来形容。一般人想达到这种境界都是很难的。诸葛亮的谋略、智慧真值得我学习。
周瑜其实也是以为挺聪明的统帅,他担任着吴国的大都督,这可是一个很高档的职位。他曾经用连环计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逃之夭夭。这么聪明的统帅,就是嫉妒心太重,才导致老是比不过诸葛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三气周公瑾(为周瑜字),那时周瑜连用了三次破蜀之计都失败了,导致自己身体里的毒素加深(被毒箭射的),最后气绝身亡。那时的诸葛亮只是稍微地动动手指头哇。就是因为周瑜度量小导致的。周瑜我真想送你一句话:“宰相的肚里能撑船,做人一定要度量大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5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650字初三篇二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_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读后感5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650字初三篇三
放下沉甸甸的《三国演义》,那淋漓尽致的情节、拍案叫绝地计谋,还是余音绕梁,丰富的句子、富有表达性的好词佳句,都深深在我脑子里扎了根。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但是在这些人物中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被称为是儒家伦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学”。“识”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内容,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关羽,他也是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啊。
还有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着中的精品小说。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而且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它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它留给我们青少年,乃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学习三国演义,我们就应该学习古代人的长处,借鉴他们的做法,更好的完善自己,做一个对现代社会有用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5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650字初三篇四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尤其是赤壁之战,三方合纵连横,奇谋秘计,斗智斗勇,《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大人物——诸葛亮,他为刘备出谋划策,之后,刘备与周瑜合作,共同对付曹操。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最新三国演义读后感65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在三国演义中我认识了神机妙算,忠君爱民的诸葛亮;仁慈善良,怀抱大志的刘备和奸诈狡猾的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刘备,因为他知人善用,礼贤下士而且还很仁慈。三国演义中对有关刘备的故事有很多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和三顾茅庐等。
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寒假里 ,争当新时代好队员”的口号,我读了的《三国演义》这本书。通过百度我知道了《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本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这本书里塑造了好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重情重义的关羽;有奸诈狡猾的曹操;还有求贤若渴的刘备。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诸葛亮了。他不但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而且还料事如神,有胆有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空城计‘’真让人拍案叫绝。当我读到”司马懿来到城下,见孔明独坐城楼,焚香操琴,他知道孔明生平谨慎,怕中计,便领兵自退“时,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我真佩服诸葛亮啊!
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场面描写的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让人心惊胆战,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在这本书里,我不但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如"三顾茅庐“,“大意失荆州”,“七擒孟获”等,还学会了很多知识,如成语“过五关斩六将”,“身在曹营心在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一些歇后语,“刘备借荆州——借无回头”,“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还有一些计策,如美人计,反间计,连环计等。这本书真是太精彩了,有空我一定要仔细地再读一遍。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_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放下沉甸甸的《三国演义》,那淋漓尽致的情节、拍案叫绝地计谋,还是余音绕梁,丰富的句子、富有表达性的好词佳句,都深深在我脑子里扎了根。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但是在这些人物中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被称为是儒家伦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学”。“识”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内容,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关羽,他也是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啊。
还有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着中的精品小说。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而且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它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它留给我们青少年,乃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学习三国演义,我们就应该学习古代人的长处,借鉴他们的做法,更好的完善自己,做一个对现代社会有用的人。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讲述了那时群雄纷争、英杰辈出的战乱年代。其中令我感触深刻启示巨大的要数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了。
三国时期,周瑜见诸葛亮平时料事如神,心里很妒忌,就想方设法刁难他。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提到我们国要与曹军水上交战,但是紧缺弓箭,请先生十天之内赶造十万只,先生不要推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可是诸葛亮却好不推却地答应。说不需要十天,给他三天就够了。能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都简直是天方夜谭荒谬之论了,更别说三天了。诸葛亮真是自吹自大。周瑜心想。
大家想,诸葛亮造箭,肯定不会用普普通通的造箭方法,他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呢?、
第二天,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多艘船,和许多青布幔子,草把子。并嘱咐他不要让周瑜知道我用这些材料,不然他的计划就泡汤了。
前两天,诸葛亮没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正是曹军出征的时候,那时大雾朦胧,雾就像一个白帐子笼罩在江边,根本看不清有什么东西。曹操用两眼眺望,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二十几条船,和许许多多的士兵正搭船驶向自己的营地。他就派弓箭手往那些像士兵的草把子射箭。那一瞬间,万箭齐发,弓箭像箭雨一般地打在草把子上。诸葛亮和鲁肃坐在船仓里尽管饮酒取乐,等齐刷刷的箭雨一直下到了天亮。
早晨,一个个草把子上插满了数百支箭。诸葛亮数了数,足足有十五六万支。于是,诸葛亮派士兵把那十五六万支箭搬到周瑜那儿。周瑜一看,长叹:“先生神机妙算,我甘拜下风啊!”
读了故事后,我深有感触。诸葛亮真是足智多谋。如果想要用草船借箭,必须先算计好天气、时间等事件。而诸葛亮把这些事件都计算得准确万分,才导致了他的借箭成功。如果没计算好的话,不知道曹军什么时间出征,不知道那是什么天气,借箭能成功吗?这就说明诸葛亮谋略过人,诸葛亮的借箭计划可以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来形容。一般人想达到这种境界都是很难的。诸葛亮的谋略、智慧真值得我学习。
周瑜其实也是以为挺聪明的统帅,他担任着吴国的大都督,这可是一个很高档的职位。他曾经用连环计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逃之夭夭。这么聪明的统帅,就是嫉妒心太重,才导致老是比不过诸葛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三气周公瑾(为周瑜字),那时周瑜连用了三次破蜀之计都失败了,导致自己身体里的毒素加深(被毒箭射的),最后气绝身亡。那时的诸葛亮只是稍微地动动手指头哇。就是因为周瑜度量小导致的。周瑜我真想送你一句话:“宰相的肚里能撑船,做人一定要度量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