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读后感集锦8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7-19 08:10:02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读后感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进一步的提升,也为了在今后的时间里以最好的教学状态面对学生,我阅读了吴亚萍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这本书,希望通过学习前辈们的小学数学教学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读后感集锦8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读后感集锦8篇

篇1 《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读后感

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进一步的提升,也为了在今后的时间里以最好的教学状态面对学生,我阅读了吴亚萍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这本书,希望通过学习前辈们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和对当下教育潮流中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与建议来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小学数学教育,以便于让自己用崭新的目光去看待小学数学教师这份职业,以及身处于当下教育潮流中的新时代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这本书是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变革思路的阐述。这本书不仅对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而且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了审视与透析,阐述了小学教学变革的价值追求、变革目标和变革策略;
同时以整体的视野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整体综合性设计的四大原则,并详尽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变革与教学评价、教师发展的关系等。因此,阅读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对小学数学教学也有了新的看法与认识。接下来,我就简单谈一谈阅读这本书的收获。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只考虑到了教师应该“怎么教”,却忽略了学生应该“怎么学”。但教学不是一项简单的单项活动,不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必须“怎么学”。教学是一项双方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他们应该“怎么教”,还需要考虑学生应该“怎么学”。即便有些教师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要真正做到这点却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特征去考虑应该让学生“怎么学”。要做到这点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之间,去与他们沟通、交流,认识他们、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他们的内心想法。只有足够了解他们,才能根据他们的特点抓住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同时还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拓展知识难度、深挖知识深度的这个度,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可以有更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

阅读《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这本书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书中提到的很多内容对我今后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但要实现把这些收获都在今后的教学中体现出来,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总有一天将会实现。

篇2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范文

我们数学组这个学期一直在共读这本书-《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说在了我的心上,那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是我们身边的故事,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是多么需要一本指导我们教学的书啊。

本书是以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为载体,阐述了数学的核心概念与基本技能有哪些、怎么教?小学阶段能够渗透的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哪些、怎么教?学生研究的切入点是什么?怎样研究学生?每个故事都有其特定的主题、细节,还有多角度的分析和诠释。它们都是真实的,都是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思考。

书中的一个案例给我印象十分深刻。这是一节第一册减法的课。在理解了例题,并得到“5-2=3”之后,教师请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的“生成”事件。一个小女孩介绍:“我本来有5个水果,送给同桌2个,问我还剩几个水果?我列的算式是5-2=3。”立刻有小男孩反对:“怎么还是5-2=3,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小女孩不服气:“我没重复,老师的是汽车,我的是水果,水果不等于汽车。”小男孩仍反驳:“反正你的算式是5-2=3,还说不重复。”于是全班很疑惑。

面对这样的`“生成”,可能有的教师会简单的以一句“是同一个算式,我们就不写在黑板上了”来结束学生的疑问。但我们认真想想,减法的本质是什么?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一个模型。

因此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你们还能想一个事情,也用5-2=3来表示吗?”“为什么有的事情是发生在停车场里,有的事情发生在教师里,而且有的说是摘花,有的说是铅笔,完全都不一样的事,却能都用5-2=3来表示?”孩子们终于发现了“虽然事件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也感悟出了“算式真神奇”。

学生能有如此的感悟,这是教学最成功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成”,关键在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总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孩子与课堂快乐地一起飞翔是我们教育界永恒的话题。我希望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的课堂会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篇3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杨庆余老师《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与任务”的部分,受益匪浅。

在如今的社会,数学日益成为公民必需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成为时代的要求,所以发展公民数学素养已是小学数学学科教育的基本任务。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让孩子们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学会数学交流,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对于数学素养的培养,我们又需要注意很多问题,首先是数学思维的培养,而数学思维的培养又需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书中一语中道,孩子们许多问题解决的障碍可能并不在于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当或者过程有误,而往往在于关于问题性质的认识与问题表征上存在的某些问题。也就是孩子们对于问题解决中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我们去培养去提高。计算规则的学习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审题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地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应该帮助孩子们读题、辩题、审题,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让孩子出些错误,来提高审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普通知识与现实特殊情境的联系,是孩子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老大难,书中强调,我们既要认识到这一基本事实,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不揠苗助长,又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角度帮助孩子。

篇4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优秀读后感

吴正宪、刘劲苓、刘克臣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梳理了小学数学中出现的几乎所有基本概念,对每一个概念首先按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两个层面做出界定:接着进行详尽的解读——阐释相关数学概念的内涵及数学实质,介绍其缘起背景、来龙去脉,展示其应用领域;
然后落脚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处,对相关数学概念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其中包括大量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实践案例。各篇末都有“推荐阅读”,为老师们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的空间。这是一本为小学数学老师答疑解难的教学工具书。书中各篇的撰写,显示出作者们对小学数学教育较为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吴正宪,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审定专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吴老师和其团队核心队员刘劲苓(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刘克臣(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一起,组织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相关队员,紧扣2数学课标的精神,经过多方查证、广征博引,结合大量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百余个基本概念进行了案例式的生动解读——【概念描述】——从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两个层面对每个概念做出界定:【概念解读】——阐释相关数学概念的内涵及数学实质,介绍其缘起背景、来龙去脉,展示其应用领域;
【教学建议】——落脚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处,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对相关数学概念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推荐阅读】——为老师们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供了空间。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而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实现。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合作交流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合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课堂上加以落实,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所在。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合作探究是学生充分感知的过程,而展示交流是学生的感性知识相互碰撞的过程。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内化为个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形成科学结论,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策略。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找到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的愉悦。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一堂课成功与否,结课很重要。教师要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时进行适当总结,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顾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再通过拓展应用检验学生对新知理解和运用水平。

篇5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九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第二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组织的策略”的相关内容。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概念的引入有四种策略,分别是生活化策略、操作性策略、情境激励策略和知识迁移策略。这四种策略是我们在概念教学中会经常用到的策略,而且我觉得这些策略经常会同时使用。

如三年级学习“认识分数”,在引入分数这一概念时,我会给学生创设比较生活化的情境:老师这里有4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让学生结合学具动手摆一摆,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人分2个。如果老师这里有2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再让学生结合学具摆一摆,学生也会很快得到答案——每人分1个。如果老师这里只有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学生会说每人分一半苹果。怎样表示一半呢?于是我会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出苹果的"一半,并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引入分数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我觉得分数概念的引入既采用了生活化的策略(分苹果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有操作性策略(从用学具动手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到用学具把2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再到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出苹果的一半),还有情境激励的成分(当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知道用什么表示一半的时候引入分数概念)。

通过本次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开始从理论层面来认识、分析自己的教学工作,收获很大。

篇6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范文

最近,我在阅读《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这本书,本着寻找怎样提高教学效率,怎样提高提问的有效性的方法,我翻开了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案例及作者的思考和观点。这些观点对我的触动很大。这里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一点小思考。

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案例,它是在学习人教版第一册“减法”的时候,教师先利用电脑动画设计了一个停车场的情境,学生会开发现了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停车场原来有5辆小汽车,开走了2辆,问停车场还剩几辆小汽车?学生流畅的列出算式并计算。教师把 “5-2=3”板书在黑板上

,并结合算式以及“图”“手势”来理解减法:从总量中去掉(拿走)一部分,求剩下的另一部分(并没有总结性的语言)。紧接着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第二个学习活动,教师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动手“创作”一个“减法”解决问题,并列式解答。在交流汇报时,一位小女孩到实物展台前一边演示“小水果”学具,一边介绍刚才自己的创作过程:“我本来有5个水果,送给同桌2个,问我还有几个水果?我列的算式是5-2=3。”话音刚落,另一个男孩喊道:“怎么还是5-2=3呀?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我没重复,老师刚才是汽车,我的是水果,水果不等于汽车。”展台前的小女孩不服气地为自己辩解。坐在下面的男同学站起来反驳道:“反正你的算式是5-2=3,还说不重复。”女孩一脸疑惑的看着老师。

针对这样的“冲突”老师应该怎样处理?课堂中,我们也经常出现一些预设之外的课堂生成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应对呢?下面请我先说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从中我相信大家都能找到答案。面对冲突,这位教师当时问:“你还能想到一个“事情,也用5-2=3来表示吗?”于是孩子们思维活跃起来,编出很多的情境。最后,教师继续捅破 “那层窗户纸”:“为什么有的事情是发生在停车场里,有的事情发生在教室里,有的说摘花,有的说是铅笔,完全不一样的事情,却能用同样的算式来表示呢?”孩子们终于发现,虽然时间不一样,但他们表示的意思都一样,都是从5里去掉2,剩下3,所以都可以用5-2=3来表示。

针对课堂生成,要抓住时机追问。在赞叹这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机制的同时,我在想,我们该怎样跟这位老师学习呢?好像无章可循,但细细品味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这位老师是因为抓住了减法的本质才能应变的如此自然巧妙。所以我认为设计问题,尤其针对学生现场生成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抓住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本质,才能游刃有余。才能正确的判断出教学中的“生成”是否解释数学的本质。

篇7 《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读后感范文

捧起《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这本书,我就不禁回想起十多年前在师范读书的美好生活。张兴华老师的这本《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前身是一本绿色封面的小册子,大约不过薄薄的一百多页,在师范读书时人手一本,当年的我觉着这本小册子远比大部头的教育学、心理学好读、实用、亲切。这本《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在每一篇的架构上,保留了原来的“教学实例——心理分析——教学运用”的三部曲,对原有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和整合,我注意到原有的部分内容几乎是进行了重写,全书变成了三百多页,可想而知凝聚着张兴华老师的多少心血,读着这本书仿佛能够感受到一位一辈子致力于儿童数学教学心理研究的长者对教育、教学和儿童的一种痴迷和情怀。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有以下三点:

一、数学教学要研究儿童的学习心理。

学习的主体是儿童,儿童具有好动、好玩、好胜、好奇等个性心理倾向。正因为有了这些特点,儿童才对整个世界都充满探索的愿望。有效的数学学习必然建立在对儿童学习心理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要总是用成人的思维一厢情愿地去设计教案,而是要真正走近儿童、了解儿童、研究儿童。只有摸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预设和精彩的课堂生成。我认识到:数学教学只有基于儿童的学习心理展开,才能真正开启儿童的数学学习大门,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而且要努力做到在准确解读和把握儿童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努力调整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使其尽可能地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才能真正创造出最适合儿童的数学教学,并发挥数学教学的最大效益。实际上,好的数学教学须指向儿童的学习,并建立在儿童的学习心理之上。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必须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利他们能动地进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获得新知意义。目前我正从事着低年级的`教学,在实践中我深有体会,低年级儿童好玩、好动、喜欢新奇的事物,每天的口算练习对他们来说显然就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而大家都知道口算应作为教学的常态常抓不懈。怎么办呢?

我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心理,从多方面做好口算教学工作:

1、坚持要求学生每天练习口算,为激发学生天天练习口算的主动性,我特地设计了“小蜜蜂口算练习自主记录卡”,如果练习全对,小朋友就自己在相应的日旗下用个性图案记录。

2、每周设定一天为“口算日”,在这一天里组织班级口算竞赛,及时批改并表扬竞赛全对的小朋友。

3、每月评选班级月度“口算王”,当月几次口算竞赛全对者当选为月度“口算王”,每学期评选学期“口算王”,口算全对次数最多的前五位当选为学期“口算王”。这样的口算练习模式受到了家长和小朋友的欢迎,在活动和目标的指引驱动下,孩子练习口算的主动性增强了,兴趣变浓厚了,口算练习质量更是得到了提高。反思我自己探索出的关于口算教学的做法,不正是顺应了儿童的学习心理吗?

三、数学教学要适当用好激励措施。

这本书不仅不惜篇幅专门用第六章讲来讲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而且仔细研读书中的教学实例会发现:张兴华老师特别重视教学评价对孩子学习的促进作用。“你真会想问题”“你想得和数学家一样”“你真有创意”等等教学评价语言无不给学生莫大的鼓舞和成功感。早在清代,教育家颜元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适当地用好激励措施,的确能让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充满阳光和愉悦感,为什么我们要那样地吝啬自己的表扬呢?

合上这本书,张兴华老师那“诱而导之”、“唤而醒之”“鼓而舞之”的课堂就浮现在我的眼前。很可惜,那本师范里发的小册子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不慎弄丢了,幸好,我又拥有了张兴华老师几乎重新编写的这本《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我还只读到一点皮毛,以后还要认真读多遍。

篇8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近日,继续精读了杨庆余主编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章节。

都说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近日的阅读让我静下心来去了解数学课程的灵魂,去追溯数学课程的起源,让我对平日的数学教学有了进一步的反思

从新世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及特点,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发展的阅读,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每节课中每一项教学目标的深刻含义。而《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论述采取了一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式。一般目标包括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需要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发展。

只有了解了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对比了世界发达国家小学课程目标的内容,才能在教学中有深刻体会,从而运用。

推荐访问:读后感 集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读后感集锦8篇 小学数学教学读后感(集锦8篇) 小学数学教学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