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2学习当注重内外兼修——论语读后感1000字《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考虑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间、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论语读后感热门11篇,供大家参考。
篇2 学习当注重内外兼修——论语读后感1000字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考虑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间、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不可攀,只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格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采成佛。
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辉煌、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不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怒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去。《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到: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好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过这一回。淡薄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篇3 学习当注重内外兼修——论语读后感1000字
近来翻阅《论语》,我在其中了解、领悟。我想对孔子说,你的思想,在经历漫长的千年隧道,依然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滋长着,不曾停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中我读懂了你,读懂了你那博大精深的学问的来源。请允许我在此将笔稍微拐一下。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旋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
你是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 育实践上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你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
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习态度要端正。您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想对孔子说,当你在世界的某处地方停驻,留下的是你的渊博,教出的是无穷的学子,我为你感到自豪。你渴望着统治者的赏识,可却从不因此而违背自己的原则。你那谈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学到的知识,别人是拿不走的,因为它已成为个人的财富,是心灵的智慧。只有用自己的才智观察周围的世界,并认真地思考,得到的.答案才真正属于自己。正如一个人的气质,不能拿别人的一样,必须经过个人的学习,长期的训练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通晓世界的人。
孔子,在你的弟子整理出的《论语》中,记录了你一生的言语,不管是道德,学问,还是品质我们都得到了升华,如滚滚的江水永不止息,你的知识已贯通中外古今,你的博大胸怀令你那上千个弟子臣服,更令我惊叹。孔子,我想对你说,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当老师在传授知识时我想起了你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呀!只有这样才能让知识得到巩固,得到更新,获得更深的体会。你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我铭记于心,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还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让我明白: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奋斗的方向和生命的目标,如果奋斗方向错了,就应及时调整,人生坐标定位错了,就要移动生命的坐标。如果所面对的无法改变,那我们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历史千百次的昭示,千百次啊!当困难绊住你成功脚步的时候,当失败挫伤你进取雄心的时候;
负担压得你喘不过气的时候,不要退缩,不要放弃。我想对孔子说,是你让懂得怎样处事,怎样去学习,怎样去面对人生。
篇4 学习当注重内外兼修——论语读后感1000字
英国曾有这样一句谚语:“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和最朴素的。”而《论语》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作为一本语录体著作,《论语》记叙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朴实平淡却又不失教育意义,彰显出孔夫子仁爱与智慧,也彰显了积聚沉淀中华数千年文化中的力量。书中多是弟子向孔子请教而展开的言论,也不乏孔子个人感悟。
出自《论语·子罕》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面对奔腾不息的江河的体悟。自然界、人世间、宇宙万物,无一不是逝者,无一不像河里的流水,昼夜不住的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朴实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象。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职责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读及此,顿生惜时之意,也悟到世事无常,需好好把握。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短短十字,却高度概括了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君子光明磊落、宠辱不惊、不计较个人得失,淡定从容而挥洒自如,宽广心胸间尽是坦荡。但小人与之相反,终日奔波于算计他人以自利,或嫉恨他人或悲于亏损,却不过是庸人自扰,只得终日郁郁寡欢罢了。让读者铭记于心的是君子之心应时刻恪守,君子之行应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君子之怀应坦荡磊落、平和敦厚。
在《论语·卫灵公》中弟子子贡问孔子如何修养仁德,“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工匠做工与思想品德的修养从表面上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实质上却有相通的道理。工匠做工需要做好准备工作,这也表明成功是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即孔子在这句话后面提到的“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也就是在道德修养上这方面,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受他们的影响熏陶,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同时人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打好基础,稳步前进。事先就要把事情计划好,筹划得当。
孔子的另一得意门生颜渊也曾向孔子请教“仁”。在《论语·颜渊》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作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对其给出过许多种解释。“克己复礼”便是其中一种。意思是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这是一种存天理去人欲的境界,但同样对我们为人处事、日常交际有着现实意义,即要严于律己。但无论是弟子就事论事的请教,或是孔子朴实深刻的体悟,都能令人受益匪浅,从中感悟到为人处事的智慧以及高尚的情操。
篇5 学习当注重内外兼修——论语读后感1000字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战火纷飞,当时的文人学者们纷纷思考救民于水火,解决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派建立,后又出现了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学派,于是乎,出现先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时代。著名的《论语》就是出现在这个时代。《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被称为“圣贤之书”,是为人处世的标杆,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间的言语行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就我个人而言,学习论语,主要在做人做事,教育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方面,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为人处世方面提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有些人在生活中不顾他人感受,自己不想做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强加给别人,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要多多向他学习,虚心请教,以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看到有人犯错误了,要引以为戒,以别人得到的教训为教训,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他还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还尚在人世,作为子女来讲要尽孝道,不要去太远的地方,如果非要去的话,就要告诉父母你要去哪里,不要让父母担心。学习《论语》它会让你懂得正直的伟大,会让你知道所谓的“邪不胜正,公道自在人心”所以,你要相信这个世界总是美好的,你要相信这个世界光明磊落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
其二,孔子在教育学习方面有很多值得当今人借鉴的地方,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不分贵贱,贤愚,人人都可以受教育”,此外,孔子十分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他既重视学,又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让我们自己通过提问、思考、总结的学习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其三,通过学习《论语》,提高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论语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显而易见。他讲述了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更在修齐治平上实现安邦立国的大使命。中国历代先贤,有多少人深受孔子思想感染,从而创作出更多的经典。《论语》中的“仁”、“礼”等中心论点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正是通过学习《论语》才让我知道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并非只有四大发明等。这些是我对读了《论语》之后的个人心得,读书可以使人明智明理,但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感悟,《论语》一书博大精深,承载中国先贤的智慧思维,是我中华之瑰宝。希望大家可以多读一些这样的书,会让我们的人生少走一些弯路。
篇6 学习当注重内外兼修——论语读后感1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爱传统文化,《论语》吾之最爱也。
《论语》与我初次结缘
在我读学前班时,妈妈在朋友的介绍下买回一本《论语》,那时我不识字,但翻着那简短的文字,我就很好奇,硬拉着妈妈教我读。刚开始,第一则,妈妈每天教我读5遍。俗话说:“反复是记忆的基础”。到第五天时,我已经能背诵第一则了。在妈妈的鼓励下,我也觉得挺有成就感的。学第二则时,就坚持复习第一则,就这样我坚持了一段时间,我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我也明白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道理,尝到了“反复是记忆的基础,记忆是理解的窍门”的滋味。
《论语》与我成为朋友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与这本书成了要好的朋友,它一直就在我的书桌旁陪着我读书,空闲时我随手一翻,它就像变魔术一样,化身为圣人,与我促膝相谈——与君一句话胜读十年书。
在学习中,每当学到《论语》知识我就非常激动,因为我又可以和我的朋友见面了。当老师教我们班的同学读时,我已经会背了,当他们会背,我就会默写了,这时老师就会走过来摸着我的头说:“孩子,你太棒了!”这时我在高兴之余,更要感谢我的好朋友———《论语》
当我学习懒惰做作业不思考时,我的朋友也会敲着我的脑袋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时我明白了以后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论语》是我生命中的指路明灯
《论语》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论语》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论语》是灯,照亮夜行的路,《论语》是路,引我走向黎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我懂得了如何培养言而有信,严于律己的处事品质。在我们班的同学中,大多数都不能言而有信,严于律己,犯了错误总是想推卸责任,从不找自身的原因。而有修养的人却能在遇到问题时,不断反思自己并修正自己,宽以待人。
如果我们大家都能认真学习《论语》,那么就会成为有良好修养的人,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美好,中国梦的实现就指日可待。
转眼间,我即将结束初中的生活,我的朋友《论语》仍然陪着我,为我的成长指明方向。
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论语》
近年,社会上掀起了传统文化热。各种方式都在普及《论语》。但有的演讲并没有把握它的本质,有的影视剧只为追求收视效果,却不尊重历史,这样普及传统文化并不好。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朗读,知行合一。
总之,我会从现做起,从我做起,带动身边的人诵读《论语》,我也要把这种方法传给我的子孙后代,让他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篇7 学习当注重内外兼修——论语读后感1000字
然而着眼于现世,却并不意味承认现实。
东方的读书人,总是怀有类似“劝世”的情结。所以孔子长久担当的真正角色是教育者。在他本人的时代,儒学倡导的是人的自制,上至君王,下至草民,人应该使自己向一种理想人格趋近。孔子将之定义成为“君子”。通过强调人的修身与自省,孔子宣扬当一个君主的自我修养达到完善,那么他的权力就可以通过最和平高贵的方式来保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天真,因此我们看到后世虽将孔子本人拜为先师,却没有几个强大的君王是按照他的理念在经营他的政权。尽管如此,那些对于理想人格的设定却并没有被轻贱。今时今日,中国人的道德标尺也依然围绕着它们,谦逊淡定博学慎行的君子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始终被向往,但它一直以来被推崇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谁也还没见过它的完成。那些劝诫简短如“不迁怒,不二过”,如“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却无一不是包含了对于自身情绪与意识的双重控制,“君子”是一群有着绝对精神力的人,从这种意义上看,孔子相信个人意志的力量胜于环境的影响力,因为在他的描述中,“君子”无所谓贫富职业境遇,他们从不慌张,从不刻意争取,永远只是物来则应随遇而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变色,而一旦被委以大任,他们又能把一切都做得很好。
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悖论。
儒学的本末,都成为这个悖论之下的一个圈套。这个圈套的根基是一个绝对正确的假设,它决不可能实现,同时任何理论又都不可能推翻它,结果就是连它的创造者本人也被它套了进去。讽刺的是现实之中,孔子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应该只是做好全部的准备来等待时机的降临。众所周知,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试图说服那些绝不可能——按照他所说的,去重现一个绝不可能回到的美好过去——的君王的努力中。这是非常悲哀又奇怪的事。我们看到过最标准的智者形象,是像老子那样遁世于飘渺的。因为如果看清了全部的现实,就会明白要改变已成规矩的方圆只能是种妄念。我很难相信孔子真的认为他所理想的世界可能到来,他所留下的形象也从来不是这样一个野心而自负的人。在他所留下的关于自己理想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是和所谓“治国平天下”截然不同的方向。他喜欢音乐,向往沐风逐月的清逸闲悠,崇拜老子,直言见老子犹见真龙。但是最终他一天也没有真正去落实过他的憧憬,他舍弃了清高与优雅,以卑微的姿态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中,试图用老迈的身躯挡住滔滔的江水。而这一切的理由,也许只是出于一种悲悯与责任感。他背负了整个时代的理想与现实。他的智慧一定使他看到了未来只会是现实的不断重演,被遗忘的美德从不会被唤醒,就如它们从来不曾真的存在过。带着这样的矛盾与感伤,他一生都在做一件明知不可为的事。如同一句古老的箴言所说:巨大的悲悯,超越了善。他注定会失败。他成为了不可被战胜的人。
篇8 学习当注重内外兼修——论语读后感1000字
在吃的问题上,孔子曾有这样一些议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时隔两千多年,我们再来品味这些话,会感到它谈论的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阅读品味,一种审美倾向,一种人生追求。——写在前面的话
与《论语》相识
初读《论语》是在九岁,那时是在父母的要求下无奈地阅读,但是在睡前的半小时仔细品读中,发觉《论语》既朴实无华有秀色可餐,白纸黑字,片言只语就勾画出美好图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道出治国真谛;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酝酿壮志凌云;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描摹坚贞意志;
“仁者爱人,亲亲爱人”,呼唤人间温情。这些朴素而又睿智的言语使我的心灵干净明澈,引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世界。
与《论语》相知
在时光与岁月的见证中,我慢慢咀嚼《论语》,规范我的言行与学习方法。其中,改变了我的方法与选择的要数那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记得刚步入初三时,我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对概念定理的理解,这使我学得并不扎实,各种教辅书上的方法使我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成绩是忽高忽低,不能稳定。无意中,我读到了“温故而知新”,如同在黑暗中找到了指路的明灯。从此,我开始勤于思考、努力学习、阶段复习,终于我考上了实验班、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梦想。而反复品读《论语》,如在品读香茗中嚼出丝丝甜意:做事不能违背原则,否则必然失败。我豁然开朗。
与《论语》相悟
读《论语》至今六年,回味起来,最沁人心脾的是《论语》所蕴含的思想馨香,印象最深的是那一篇《待坐》:孔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思想有悖与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这种平凡的理想源于生活、源于心灵的根本,让我们的心灵和谐饱满,让我们对生活有热爱、有向往,这种理想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论语》伴随我走过了六个春秋,无论我面临困难还是身处险境,无论我哭泣悲伤还是吟咏感叹。它就像一位忠实的朋友,为我指引迷途,帮我改变人生轨迹:它就像是一叶轻舟,带我飘过知识的海洋、智慧的溪流,驶向诱人的港湾、神秘的小岛、未知的地方。蓦然回首,我与《论语》相识、相知、相悟,仿若“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的今世的相遇,我与它应该是两千年前注定的缘分吧!
一句句警示哲理,一次次仔细咀嚼,汇成了浩瀚无垠的书海,畅游其间,采撷下多少?不多,但很有益,就像风尘仆仆的归人接受了家的洗礼,焕然一新。而我还会品味生活,研读《论语》,一点一滴,通透其灵魂,使我的心灵芳香馥郁。
篇9 学习当注重内外兼修——论语读后感1000字
这学期开始,我们复习背诵闻名中外的《论语》。这次我以本书中的人物为线索,再次和学生们一起梳理这本书。
还记得暑假里,每每心情烦躁,便提笔书写《论语》。看着一个个字符从笔下流出,莫名地心安。对于我来说,这是继李子柒视频之后,又一部心灵“治愈系”作品。我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是一种怎样自由洒脱的精神。是啊,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当然,也有可能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在学习中定要把握好“学”和“思”。
这时,我自然地想到了曾子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够不够尽心呢?与朋友交往够不够诚实呢?老师教的知识够不够熟练呢?背诵着这句话中,我想到了自己。我总是立志要每日写随笔,却总是虎头蛇尾,真是惭愧。以后,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也要像曾子说的那样每日反省,努力遇到更好的自己。我还要继续诵读《论语》,牢记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
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仍可指引我们如何谦虚为人,如何做学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办公室吧。在这个近40人的大家庭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作文大师……多向我们身边的榜样学习,慢慢地自己也会优秀起来。即使优秀如组长,遇到电脑上的事情也向年轻人询问,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更优秀的人。
感谢《论语》,让我静以修身。未来可期,我们一起努力。
篇10 学习当注重内外兼修——论语读后感1000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在刚上初中的时候,它是一篇需要背诵的课文,可是背起来甚至没有接触最多的现代文那么拗口,反而更加易懂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比现代文更容易背诵。虽然仅仅只有十则出现,但是就只默念过几次,我似乎就已经感受到了书里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奥妙,它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就是这一次的“遇见”,激发了我刨根问底的内心。我便买了一本全本的《论语》,细细品读其中所创造出的“文明世界”。
《论语》里面讲述的是关于如何做人、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关于学习、关于教育、关于政务、关于治国与安邦以及关于中医的一些知识。其中便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名句,都是出自其中,甚至可以在里面悟出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方法。
有一天我和朋友去一家餐厅吃饭,我洗完手出来没有烘干,无意地甩了甩,没有想到,原本看似高尚的两名妇女贸然摆着凶恶的面目对着我破口大骂:“你们在干什么!一点文明礼貌的美德都没有,看把我的衣服弄脏了,一点家教都没有!”她们说得很粗暴。我刚想发火。这时,我突然想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句话是指有一次孔子对季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毕竟,容忍也是一种美德,更何况是我的不对呢。想到这里,我连声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她们可能没有反应过来,过一会儿也红了脸,似乎为刚刚的言行感到不妥。“呵呵,其实我们也不应该那么凶的,再说你可能也是无意的。”说完,我们都相视一下,露出了笑容。回到座位上,想到刚刚的一切,又想到《论语》教给我的道理使我避开了那无谓的争吵,能互相谅解,不引起纠纷,真的是像书中讲的那样,只有遵守文明美德,人与人之间才能相互容忍,做一个“君子”,世界才能“和平”。这便是阅读带给我的快乐啊。
谈论一个人是否真正有素质、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不在于那修饰的外表,真正在于内在,发自内心所表达出来的气质。做一个像孔子那样注重内在修养,有文明美德的有素质之人,何尝不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和分享。
篇11 学习当注重内外兼修——论语读后感1000字
要论国之学,经之典,《论语》可当其首。——丁子
学习《论语》,当注重内外兼修:文化强国,文化自信。近几年,从阅读到悦读,再到全民阅读,全国上下掀起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潮,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中华文化,需要文化传承。中华民族,需要文化自信。
近期,参加中山市传统文化读书会两期活动之后,再次对国学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论语》,有了新的认识。中山市教体局周信副局长,可谓这方面的专家。他的讲座,没有单纯的说道论经,而是结合了自己的研究,结合了现实生活,结合了人的本心、本性,分享了他独特的阅读感受,深受启发。
笔者认为:学习《论语》,至少要三从:从师,从心,从本。
从师学习,道之自然:
读几句四书五经,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因为,很多人读的是表面,没有入其实质,没有内化于心。或略知皮毛,或一知半解,或断章取义,或歪曲其义,如此而已。
其实,学者,就算是好学者,也当从师,从良师。对《论语》,应该说不少章节还是熟悉的,也是认真读过的。特别是对于中文系毕业的文科生,不学孔子,不了解《论语》,是说不过去的。再说,作为语文老师,也是在教学生学习《论语》。
不过,反省自己,至少到目前为止,对孔子,对《论语》,更多的是停留于读的表面,并没有深层次的阅读,更没有系统的阅读。至于学以致用,谈及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也是相当不够的。
细读《论语》,发现:简单的对话,却包含了众多的道,众多的理,还有众多的法和术。从学而篇到为政篇,其实都是在谈学习,就学习和思考,学习和运用。孔子,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在生活细节中谈学习,在日常对话中谈学习,在为人处事中谈学习……从中,不难发现:学习,不止是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学做人,做有孝、有忠、有德、有信、有为之人。
学习国学经典,就算是孔子这一伟大的圣人,自然也不可能穿透时空,能预见今日之学习,但是,其经典要义,却是有指导意义。古之礼,古之法,古之德,古之行,不一定是现在流行的,或认可的,但是,至少在当时就是公德、公法。后人,自然要继承,更要创新,然后进步发展。
只要认真读了《论语》,作为读者,你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肯定会有不有的观点、看法,甚至于有一些抵触的情绪。应该说,这是正常的。如果,此时,有一位良师指点,有一位得道者点拨,我们是不是可以少走一点弯路呢?
说一个本人学习《论语》的经历:
读初中时,应该是第一次接触孔子的《论语》,问老师:老师,这个“论”字怎么读?为什么读第二声?是言议论文中的”论”的意思吗?
老师说:古代汉语,跟现代汉语不同,读音不同,意思不同,语境不同,读汉字,要读准。
我,记住了老师的话。心里想:老师真厉害,这读音也知道。
读高中时,老师再次强调:《论语》是重要的考试内容,大家要多读多背,还要理解字词的含义。
我记住了老师的话,心想:高考时,我能翻译这些语句,拿个高分,没问题吧?
读大学时,老师没有讲字的读音,字的含义,只问了一个问题:你,会怎么学习?你,会怎么做人?
工作二十多年了,遇见了很多的老师,也教了很多的学生,感觉:我还在学习,还在了解“学而时习之”,还在想着“不知而不愠”,还在学着“三省乎己”……
师之重要性,大家不妨再读一回《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