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电影观后感要么成为局内人,要么出局,这是一场游戏,进入华尔街就是一场近身战,无时无刻的博弈,而这场游戏又是零和游戏。要么赚得盆满体钵,要么输得倾家荡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华尔街电影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华尔街电影观后感篇1
要么成为局内人,要么出局,这是一场游戏,进入华尔街就是一场近身战,无时无刻的博弈,而这场游戏又是零和游戏。要么赚得盆满体钵,要么输得倾家荡产,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一不小心掉入深渊。
父与子,金钱与人性,爱情与虚伪,自信和贪婪,市场和政府,金融和欺诈,无处不在的博弈。内部交易是违法的,不违法怎么能发财。关键看如何违法的同时可以掩盖。这就是诡道了。
贪嗔痴,人类的本性。天生如此,造物主的巧妙设计。无法避免的问题,当一个问题无法避免时,我们就要做好一个解决问题的准备了。戒定慧,佛家的“禅”道,自然而然!
万物自始,阴阳相衡,高矮胖瘦,好坏与共,二者相辅相成,自成一体。人类是高级的是最复杂的。一张和谐的面孔,至善的行为下,可能藏着一颗邪恶无比的心。人类是巧妙的化妆师,自己给自己化妆,音容笑貌随时随地随机播放。在利益相突时,尤其明显,小到亲兄弟会为它反目成仇,大至睦邻友国大战相加。在对冲面前,人类最容易暴露出本性,可能是激烈的表演,让所有出场的演员都暴露了最真实的一面吧,反而还不存在什么破绽。和平共处不是没有,而是需要一方的妥协,这意味着牺牲。情侣之间如此,好友之间也是这样。但凡白头到老的爱情都是有一方伴侣特别能忍,忍无可忍还在忍。其实叫爱了。友谊长存的例子也是这个道理。这叫友爱。距离感的把握会巧妙的减少对冲,会有效的减少这些问题的出现。不管怎么说平静的海面下,沟壑难填。
每每一出场,人们总是带好各式装备,皮囊和灵魂。只有皮囊是显而易见的,灵魂就显得飘渺多了。“外面的世界是场近身战,若需要朋友就养条狗吧”可见人的孤独,对忠诚和真心的渴望。刘庸的《我不是教你诈》,我只是教你一些常识。最早接触的对冲理念,早一点了解就有早一点的新鲜。尽管看到的满是鲜血淋淋的战场,也总比盲目成为游戏的炮灰好!算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的本能吧!
随着成长,会有更多血淋的场面。生活不是恐怖片,只是年岁的增长,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真实。可能不喜欢,当然,人们只喜欢裹了糖衣的药丸。“你看起来又长高了,但却愁眉苦脸的”,是恐惧和贪婪让我们面相苦楚。
可贪婪某种程度是好的,是对的,贪婪是有用的,贪婪可以厘清一切,披荆斩棘直捣演化的精髓。贪婪就是一切形式之所在。对于生活要贪婪,对于爱情,对于知识…贪婪激发了人类向上的动力。贪婪控制着贪婪,恐惧消灭着恐惧。“我从未见过一幅画,能捕捉到此刻的海洋之美”,我也从未写下一句话,能够描述我心中想;“我从来就不知道我有多穷,直到我开始赚了点小钱”,我也从来就不知道我有多无知,直到我看了《华尔街》。在很多事情面前,人类是苍白无力的。这是没有捷径可言的。
人往深渊里看,他看不到倒影,人在此刻才能了解自己,这也使他能离开深渊。有时候真的是在劫难逃,不得不动摇;有的时候真的是钟于本真,如痴如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是矛盾的共同体。高级的复杂。
小人物追寻自己的梦想,到头来被梦想所淹没,迷失了自己。成功本身即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人生并不是粘贴复制那么简单。但如果这个游戏过于简单,就像打豆豆一样,过于大众化的激情,往往只是一时的精神娱乐。LOL这种费智的游戏,才会激发人们持续的激情去做一个高级玩家。“高收益与高风险同在”,这是初中政治书上的,时隔经年,终于领悟!
高考前写过一篇墓志铭,早已消失不见,结尾大概是说:这个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小女子吧!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你的存在于我来说就是独一无二的。生而传奇。不论是平凡或是跌宕,只要内心的良心没有作怪。
矛盾。有矛盾才精彩。平铺直叙的文章读来无味,一帆风顺的人生还是差点底蕴。
反复。太阳总会升起,夜幕也会低垂。可是,只要明天的太阳还会升起,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好像这样说的。
邪不压正。不变的信条。当一切的规则不再是规则。修行就在个人,道德的至高点就不能被潮窝了!人性的舞台,期望每一个人都倾情演绎与自己的这场零和博弈。
华尔街电影观后感篇2
在纽约最大的金融财团位于华尔街的摩天大楼顶部,这家公司的股东们正召开一年一度的总结会议。突然,坐在主席位置的财团总裁不理会席间热烈的讨论,爬到了会议用的长桌上,做了一个起跑的姿势。正当其他董事们对这个举动目瞪口呆之际,他说了一句,“我要从这架巨大的旋转木马上下来了。”说完,他便以长桌为跑道,奋力一跃,穿过窗玻璃,向底下人流穿梭的华尔街坠去。
以上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科恩兄弟1994年电影《金钱帝国》的开头。“一架巨大的旋转木马”,这是我迄今听到过的关于金融资本周转过程最生动、贴切的比喻。当资本增值的时候,那飙升的数字就像游乐园里的旋转木马那么华丽、吸引人,让人忘乎所以;可一旦当资本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拥有者的幸福感却开始停步不前,或许资本仍旧在增长,就像木马仍旧在旋转,但幸福却停留在原地。对此,有些人能够用资本增长所带来的快感代替幸福,有人却被这种幸福的虚无感逼得只能跳楼。
在揭露资本的贪得无厌和金融系统的黑幕、方面,奥利弗·斯通1987年的《华尔街》是一部比《金钱帝国》更深刻、更尖锐的电影。它的成功首先在于身为金融掮客之子的斯通为电影中的金融运作注入了足够的细节。电影中涉及的金融系统内部的暗箱操作、欺诈和争夺现象显得错综复杂,而斯通能使其中的每一步都合乎逻辑、有据可循,整部电影就相当于一本揭示华尔街幕后运作规律的教科书。
电影主要的悲剧感则体现在青年的理想在意向不到的现实面前幻灭的事实中,这方面沿用了从《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开始好莱坞电影惯用的母题,构成了对美国梦的批判。当然,电影最出色的地方仍在于迈克尔·道格拉斯对股市大亨戈登·盖柯生动的演绎。戈登这个人物最大的特点恐怕就在于他能够真正地沉醉于旋转木马带来的快感。当巴德问他什么赚多少钱才算够,什么时候会停止时,他说,“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一个游戏。”或者说,这是一种赌博,资本的增值就如同赌博赢钱那样能给人带来快感。
如果说《华尔街》的意图主要在于揭露和批判,那么20余年后的续集《华尔街2》则把抚慰在次贷危机中受伤的美国心灵作为首要任务。电影的副标题是“金钱永不眠”,或许改为“亲情用不眠”更为恰当。对于那些在次贷危机中输得一无所有的人来说,家庭和亲情成了唯一的安慰和避风港;而对于在第一部电影中把才华和意念都用尽了的奥利弗·斯通来说,如何为续集找到新的重心便成了电影成功的关键。于是,把美国主流价值观中家庭和亲情至上的观念放入到续集中成了最自然不过的事。
尽管实际上,亲情、家庭和交易、买卖在电影里的关系一直都很混乱,有时分不清彼此。在电影的结尾,为了安慰观众,导演试图使戈登·盖柯这样一个严格恪守商业理性的角色产生真正的情感松动,主动从旋转木马下来走向家庭的温暖,但在实际效果上,女儿对他的谅解、甚至女儿与她未婚夫的重归于好,仍旧是以盖柯一次不无私心的捐赠(交易)为前提的,它们显然缺乏其他的情感诱因,这不是莫大的讽刺么?
《华尔街2》的主要缺陷在于它缺少一个有力的故事。电影的整个叙事松散、缺乏要点和结构,完全像一个二流编剧对于二十年前那个精彩故事在今天可能延续的二流想象。由于在家庭情感上耗费时间过多,电影对于今天华尔街金融面貌的展现显得模糊而缺乏细节。唯一有意思的一点是它调侃了二十年前盖柯的名言“贪婪是好的”。盖柯在出狱后的演讲中戏谑地称他的名言在今天已经“合法化”了,以指称导致次贷危机的借贷消费、借贷投资等现象。电影中数次出现的有关“道德风险”的话题显然也是为了与次贷危机后人们的投资心态形成心理互动。除此之外,《华尔街2》中便找不到什么新颖的意念来表现一个今天的美国金融社会。电影甚至让一个新的菜鸟再次问一名老手“赚多少才算够,什么时候你才会停下来”,并让盖柯再次老练地回答,“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一个游戏”。当然,你可以说这么经典的答案是永远不怕用第二遍的。
迈克尔·道格拉斯在续集中戏份不多,但他无疑仍旧是最出彩的一个。即便没有第一集,道格拉斯一出场便能使人感到华尔街金融大亨的作派,感受到他的不可一世和老奸巨猾。这几乎没有诉诸太多表演因素,这是他的天赋。这种风度也在大卫·芬奇《心理游戏》中他饰演的尼克身上找到。有趣的是,在那部电影里,道格拉斯那种旋转木马上的毫无幸福感可言的生活才真正表现得让人难以忍受,以至于他要寻求一种更刺激的游戏。从内容上来看,把芬奇的电影与斯通的华尔街系列作一种比较观赏将是件有意思的事。
斯通的两部华尔街都在美国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上映(1987年10月美国爆发了严重的股灾,并进而席卷全球),第一部保持了批判的锋芒和反思的力度,第二部除了炒炒冷饭之外忙于推销亲情和家庭等美国主流价值观,以安慰人心为己任。差异的原因何在?是这次危机更严重,人们变得过于脆弱而更需要安慰,还是斯通连“半个作者”的身份也不要了,完全成了一个商业化导演?又或者,今天的商业电影越来越以向观众提供娱乐和安慰为己任,缺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好莱坞许多优秀电影中的反思精神和公众责任感了?
华尔街电影观后感篇3
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几乎是美国社会的缩影,也是美式资本主义在银幕影像中的诠释。纵观其作品序列,从70年代的《出租车司机》开始,到80年代的《愤怒的公牛》、《盗亦有道》、《纯真年代》,90年代的《赌城风云》,再到近年的《飞行家》和这一部《华尔街之狼》。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资本主义神话般社会的光鲜靓丽外表下的罪恶、暴力与疯狂。他的镜头语言与叙事风格简洁、沉稳、成熟,没有花哨的技巧,一切以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为取舍标准,如手术刀一般精准地切开社会的皮肤,露出早已感染溃烂的内脏器官。
从电影艺术细节的角度去分析斯科塞斯作品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他的电影几乎让观众感觉不到摄影、剪辑、音响等艺术或技术细节的存在。他的电影是直接取材于现实,同时深切关照现实的。脱离开美国的社会现实欣赏他的电影是枯燥而且毫无意义的。《华尔街之狼》对美国社会现实的指向是十分明确的。
它直接指向整个现代美国资本主义大厦的根基——华尔街所代表的金融资本。虽然我们都明白乔丹贝尔福特是华尔街中无数金融从业人员的特例,他的人生经历与生活环境不可能代表大多数华尔街人士,但他却是当代美国金融资本的化身。
他的疯狂、糜烂、堕落无不彰显着资本本性中阴暗的一面。他是一个社会对马克思所论述的对神化了的资本的宗教式集体崇拜的缩影。他是金钱这个能够打开人性之恶的潘多拉盒子的钥匙。他是当个人陷入集体的疯狂之中,理性完全丧失之后所形成的集体意识的化身。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金融资本所能激发出的人性中最疯狂的一面。或者说此时人已经展现出了原始的动物本性。没有对错,没有善恶,没有法律,没有道德,影片展示的华尔街似乎是一片原始的“无人区”。在这片“无人区”里,弱肉强食,物竞天择,对金钱的追逐是原始的求生本能。性、毒品、爱情、友谊都是为实现存活目标所能借助的工具。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马克思所论述的对资本的“拜物教”式崇拜。马丁斯科塞斯镜头里的资本主义就像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只是将对上帝的宗教崇拜转移到了对“资本”永恒积累的崇拜,是“一种宗教替代另一种宗教”。在影片中,我们看不到上帝的踪影,但却能够处处看到金钱的特写镜头。人们对着金钱顶礼膜拜,而不是上帝。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丧失个性,丧失理性,淹没在集体中,深陷入集体中的群体。莱昂纳多再次奉献了他早已驾轻就熟的神经质的、疯狂的、歇斯底里的表演。他站在员工面前,人们的脸上的表情消失了,所有人都共享着同一个表情——向往,盲从。集体无意识在对资本的崇拜中被毫不保留地展示出来。集体对个体理性思想的泯灭在影片中被强化展示。
从各方面看《华尔街之狼》与《飞行家》都极为相似。如果可以忽略两者在色调上的差异,甚至可以将它们的一些段落拼接组成一部新的电影。因此,这两部导演与主演都一样的人物传记片就构成了一种奇妙的互文关系,共同描绘了美式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动力——企业家精神与金融资本市场。
如果说“飞行家”霍华德休斯是美国二战后产业资本的典型代表,那么“华尔街之狼”乔丹贝尔福特就是20世纪后期美国金融资本的象征。如果再加上“了不起的盖茨比”所代表的靠黑市商业发家的阶层,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几乎已经饰演过了缔造美国资本主义神话的所有重要角色。(从这个意义上也应该给人家一个影帝吧!)
按照《了不起的盖茨比》——《飞行家》——《华尔街之狼》的顺序排列三步影片,我们看到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致脉络,也看到了美国20世纪历史进程在银幕上的投射。从胸怀“美国梦”的拓荒者,到具有非凡企业家精神的产业资本代表,再到当今的,光辉和罪恶同样多的金融资本的代表。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影视作品似乎只对金融的害处情有独钟。于是充斥在我们眼中的是对资本罄竹难书的罪恶。《华尔街之狼》用尺度极大的写实性的直白镜头再一次地教育我们了“资本从诞生的一天起就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莱昂纳多大胆的卖肉演出与全片的500多次粗口以其难以抵抗的冲击力让其成为此类影视作品中的佼佼者。斯科塞斯也许正是想通过这些赤裸裸的、不加修饰的镜头将乔丹贝尔福特这一形象塑造成华尔街——美国金融资本的象征,从而完成其一直以来的创作目的——对美国社会的精准描绘。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没有像乔丹贝尔福特这样的以追逐利益为目标的华尔街饿狼,如果我们的经济体制不能产生这些饿狼,我们也许就无法享受我们身边资本主义文明为我们创造的一切。华尔街并不是一匹在荒原上的狼。它是一匹身处资本主义生态系统中的狼。
它用散发着寒光的锐利双眼注视着周围,准备着捕食猎物。在这个过程中,年迈体弱、身患重病的动物会被它吃掉而走向灭亡,而年轻力壮的动物则将继续奔跑在原野上。正是因为有了这匹饿狼,我们才拥有了一个完整的、能够自发运转,源源不断为我们提供消费品的经济食物链。
华尔街电影观后感篇4
人欣慰的,亲情、正义、良知还是战胜了人的贪婪欲望。
本片描述了一个年轻的底层股票经纪人Bud,不甘于平淡的生活,一心想通过结识大人物飞黄腾达。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聪明才智以及适时的机遇把握,他终于结识了金融大亨Gekko,并在Gekko的指引下通过获取内幕消息和充当间谍帮其赚取了巨额金钱,作为回报,自己也收获了金钱、豪宅和美女。为了拯救父亲所在的航空公司,Bud建议Gekko收购航空公司,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拯救计划。后来Bud偶然了解到Gekko收购航空公司的真相,不是为了拯救这家公司,而是为了将公司清盘变卖,获取更大的利益,而罔顾航空公司众多工人的利益。他的正义与良知支持他同航空公司的人一起反戈一击,挽救了蓝星,也使Gekko蒙受巨大损失。气急败坏的Gekko揭发bud从事非法金融交易的事实而被逮捕,Bud在同Gekko见面时偷录了Gekko自述犯罪的证据,亲手将之送入了监狱。
影片活灵活现的展示了股市内线交易的全过程,华尔街这个集合高端人才的地方的人们是如何凭借投机、欺诈、炒作等非法融资手段赚钱的,将人前光鲜亮丽、备受尊重的金融骗子的贪婪嘴脸演绎的淋漓尽致。
没有一个在华尔街工作的人会心甘情愿的一辈子坐在最底层,费劲唇舌、耗尽体力只换来依然入不敷出的窘迫生活。就像bud所说: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换到电话的另一头,在那里才有钱赚。当今的社会,无论多清高,多视金钱如粪土,没有钱,就是寸步难行。bud没有错,他想拥有财富,不用到处欠债还贷,只是他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快速致富但违背良知、忽视法律,一条驶向深渊的不归路。就像joe说的:人往深渊里看,他看不到倒影,人在此刻才能了解自己的个性。可是为时已晚,一切以投机欺诈、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谋取暴利的行为终有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的那一天。贪婪无止境,在金钱、美女、豪宅诱惑蒙蔽双眼的时候,问问自己的良心,这笔钱我是否赚之有愧,它是不是应该属于我。没有一夜暴富的方法,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进步才是最货真价值,最稳健的攀高峰的途径。
真的不想在将来做一个大金融骗子,虽然有些时候入了这个行当就难以摆脱忽悠、夸大等手段来争取客户,但昧良心的钱不赚,越法律规范的事不做,凭借自己所掌握的金融知识帮助客户实现其投资期望,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
华尔街电影观后感篇5
巴德,大学毕业不久即进入华尔街股票业,本梦想着在激烈的竞争中作出一番成就,却依然不可避免的成为挫折面前可怜的失意经纪人。然而,在一次和股市大鳄戈登的接触之后,他的生活开始有了巨大改变。虽然巴德清楚戈登是一个专吃内幕、靠违法行径赢取重利的老奸巨猾的商人,然而为了发大财他选择为戈登效命。
在戈登的指导下,巴德学到了很多操纵股市的法则,在当时的环境中,他只有越陷越深。直到最后巴德力劝戈登趁股价低迷之际收购蓝星公司,他希望借助戈登的财力和自己对蓝星的了解扭亏为盈。然而,戈登又一次展现了资本家贪婪的本性,早已背着巴德将公司清盘。而此时,巴德终于认清戈登的本性,还存有一些良知的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戈登教会他的规则反击了戈登,并挽救了蓝星,却也因此而入狱。
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观看《华尔街》,却依然清楚的感受到片中强大的震撼力。这是奥利弗。斯通1987年的作品,其中饰演戈登的迈克尔。道格拉斯也凭该片成为第60届奥斯卡的最佳男演员。对于斯通的执导能力无可厚非,他将金融世界的凶残气氛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影片当中,这是一个社会,一种潮流,无视法律的存在,不管道德的谴责,只有贪婪,没有人性,一切向钱看。我想,斯通应该是无意去抨击华尔街的罪行,他想攻击的只是将追求利润与财富置于任何其他事情之上的价值观。
对于这一点,我想到了马克思对工业化社会最严厉的批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需要由大自然获取所需是因为人们需要劳动。工作应是一种正面的过程,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并把创造力扩大成生产力。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所从事的大部分工作却无法让人表现出他们的创造力,亦即人们不但无法在工作中表达自己,反而被异化或疏离。在人们可以发挥人类潜能的环境下,人们与他们的生产活动、物品、同僚和成就都有一种自然的联系,然而异化却把这种联系切断了。人们的生活变成了工具、手段,而不是目的。总而言之,所谓“异化”,就是人们工作只是为了金钱而非兴趣与其他。在这种社会下,什么商品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只要你拿得出,就一定有它在“价格机制”中的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说,这种机制是可以扩展到整个人类生活的,爱情、友情、道德、人格,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交换,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在资本主义的诱惑下,在资本家们无止尽的敛聚钱财下,所有人对金钱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这样的社会已不再是理智与感情引导的社会,而是被欲望牢牢控制的社会。
这样的情形在影片中诠释得很好,那是一个1%的富人掌握着40%金融资产的国度,努力工作可以让你拥有几万的年薪,却不能让你成为一个player,拥有超过5千万的财富,而5千万只是成为player的最低条件。片中戈登回忆自己赚第一笔80万“大钱”时说,那种感觉“比性还棒”。没有错,你想第二次拥有这种感觉的话,下次就要赚超过80万的钱了。的确,贪婪是资本家的本性,想要不断的拥有这种刺激的感觉,就必须不断的创造更多的财富。
影片中,令我印象很深的是戈登对巴德说的一段话。他说:“这是一场零和游戏。有些人赢了,有些人就得输。钱本身不会亏损或赢利,它只是从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而已,就像变魔术。就是这么回事。十年前,我用6万块钱买进,今天,我用60万块钱将其卖出。不可能的事变成了现实,它越真实,他们就越是求之若渴。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境界……我什么也不用创造,但我却能占有一切……你们不要天真地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民主社会……这是自由市场。”是的,他什么也没有创造,只是拥有了这一切。显而易见,戈登根本不屑在所谓的“生产过程”中发挥所谓的“创造力”,他的一切努力都只是为了金钱所付出的,当将金钱视为唯一动力的时候,拥有这一切当然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戈登的话暴露了证券行业这一场尔虞我诈的游戏,这一场总和为零的游戏。投资家们想尽一切办法靠欺诈获取不义之财,这些贪婪的家伙是多么沉迷于这场丑陋不堪的游戏中,而这场游戏又是多么疯狂的在华尔街中运转着。于是,戈登说:“问题的关键是,女士们先生们,贪婪——因为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是有益的,贪婪是正当的。贪婪在发挥作用。贪婪澄清了、并且抓住了进化论精神的实质。贪婪,不管什么样的贪婪,贪恋生活、贪图钱财、贪图爱、知识,等等,都标志着人类的进步。贪婪——你们可以给这个词划个记号——不仅会拯救Teldar纸业公司,也会拯救那个出了故障的超级公司,也即美利坚合众国。”
戈登将贪婪定为进化论精神的实质,的确人类贪婪的欲望与道德法律的交锋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我不知道该如何评判戈登的“贪婪论”,如果贪婪是正确的,那么恩格斯也说过:“人类的贪婪、欲望和永不满足,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杠杆。”恐怕对戈登与恩格斯来说,这是一个需要归结于贪婪与进步谁的比重大的问题了。
《华尔街》是一部极尽语言之张力的巨作,无论其中的穷富观、贪婪论或是资本主义最好论,都无一不震慑着观众。所幸我看到的结尾是巴德轻松地走向法庭,我想也许此时的他才是真正自由的。
华尔街电影观后感篇6
华尔街,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名词,如果你渴望成为金融界的精英,那你就会以自己在华尔街工作而自豪;但是如果你的企业或是你所在的企业因为华尔街的金融操作而倒闭破产,那你就会认为那是一个充满罪恶的地方。营利是企业的本质,但是营利的过程中面临人情世故的时候,人能否抵挡住金钱的诱惑呢?《华尔街》这部电影,就是利用华尔街这个备受争议的关于金钱、人性的典型代表,让人性中的贪婪与道德法律来一场正面交锋。
电影一开始,除了我们平时可以在其他电影中见到的拥挤的道路和电梯、忙碌的办公室之外,就是男主角巴德的那一句“嗨,丹,今天什么股票看好?”“华尔街”一词已超越这条街道本身,甚至可以借指对整个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具有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很多就像戈登·盖柯的手下欧里,“一流的炒手”、“魔鬼终结者”一样的炒手,通过对某一家公司的股票的炒作,从而左右公司的命运,而这些炒手所在的投资公司就从中赚得大量的财富。所以,在华尔街,你可以看到一家公司的伟大,也可以看见他为金钱而面目狰狞。道格拉斯主演的金融大亨盖柯在股票市场上叱咤风云,极其贪婪,言谈举止咄咄逼人,似乎一切尽在掌握中。但是,很显然,这种性格的人要么令人讨厌得彻底,要么令人着无比崇拜。所以,在华尔街的人们相信“做不成真正的玩家,就只能当无名小卒”。这也是华尔街的文化。
巴德一步步地成为亲人、朋友身边的魔鬼时,他也正从道德法律的边缘走向贪婪邪恶的深渊。我们可以看到,开始在说出他老爸所在公司的秘密时,巴德还是充满恐惧和不安的,但是在金钱、地位、美女这些的诱惑下,他也开始不会为他的不道德、违法行为感到羞耻,努力为盖柯收集情报。大胆设想一下,如果最后巴德没有因为盖柯要卖掉蓝星航空的股票而觉醒,那么他最后应该也会成为华尔街的金融大亨,继续坑害着市场上的公司。但是,这是一场道德法律与人性丑恶的较量,导演一定是会安排故事顺着光明方向前进的,所以我们就能看到巴德如何为保住父亲所在的公司而反击盖柯。
联系一下采购,我觉得能扯上关系的,就是采购中涉及的回扣。这个也是金钱与道德法律之间的交锋。做采购的,如果是想着以最快最轻松的方式赚大钱,那就有可能出轨。每一个岗位都有相应的薪酬,如果想要赚更多的钱,那就让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凭实力让自己升值,升工资。旁门左道就像是在刀刃上行走,终有一天会失足。
唉,问世间钱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华尔街电影观后感篇7
本片《华尔街》是一部以美国华尔街为背景,讲述股市大亨 Gordon Gekko 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进行内幕交易,贪婪地汲取证券市场财富的故事,最终因为年轻的Bud Fox的良知而被送入监狱。
片中Bud Fox 是一名证券公司的员工,业务为为各类客户推荐股票并促使他们购买。该类证券公司主要从事二级市场业务。所谓二级市场是指已发行在外的金融工具(如证券)的交易市场,即“旧”金融工具(如证券)流通转让的市场,二级市场的二级是相对于证券发行市场而言的。
Bud Fox 不满现状,抓住机会找到了股市大亨Gordon Gekko并竭力表现自己对证券市场的见解。但Gekko对此并不满意,情急之下Bud Fox 把从父亲 Carl Fox 处听来的关于蓝星航空尚未公布的官司判决透露给了Gekko,Gekko考虑后委托Bud买入一部分蓝星股票,之后蓝星关于官司判决结果出来证实了Bud的消息自此Gekko开始信任Bud。
事实上,这次交易属于内幕交易(inside trade),Bud 与 Gekko属于业内人士,在了解资本市场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受到利益驱动对这些限制置之不顾,在美国证券市场,此类行为应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及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的监管与处罚。
在对Bud产生信任之后,Gekko对Bud提及了Sir Larry Wildman及他们之间的恩怨,并称现在是复仇的时候。Gekko称Larry现在在美国,可能有什么投资项目,让Bud去刺探消息。Bud推脱称如果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现自己会被吊销执照,但最后不甘心失去Gekko的信任,接下了这个任务。
Bud在对Larry的一系列跟踪之后判断Larry其实是想购买Anacott Steel的股票,Gekko即刻表示让Bud买入一千五百股50美元的Anacott Steel的七月购买权!
此处的购买权实际上是一种期权合约,所谓期权合约为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购买或出售固定数额的商品、货币或证券的权利。故如果Larry对Anacott Steel实行大规模购买,则Gekko可以在七月份仍以50美元买入即可获利。事实上,Gekko已经猜到Larry要收购Anacott Steel,故他指使Bud持续大量买进Anacott Steel股票,推高价格,提高Larry收购的成本。最后Larry以每股71.5美元的价格与Gekko达成协议,收购Gekko手里持有的Anacott Steel股票。这次Gekko的大量股票买入行为事实上以个人的力量改变了证券二级市场的供需关系,扰乱了交易秩序,使证券市场的主要功能—资本市场有效性(efficient capital market)被破坏。
自此之后Gekko又收购了泰达纸业。Bud建议Gekko收购蓝星航空,以便可以对这个有深厚感情的公司进行升级改造,而且自己可以担任高管,Gekko最终答应做这笔投资。但事实上Gekko并未打算改造蓝星航空,而是利用Bud的关系去疏通蒙骗工会的重要人士,并最终希望将其分拆出售。
Bud知道这个消息后很愤怒并与蓝星工会及Gekko的死敌Larry Wildman合作并挫败Gekko。影片的结尾Bud与警方合作录下Gekko的犯罪证据,最终两人都接受法律审判。
影片全片的主线是华尔街的内幕交易,金融大亨掌握着巨大财富,不图创造财富而是持续做着零和游戏,与贪婪为伍,使绝大部分社会财富掌握于极少数人手中,耐人寻味。
推荐访问:华尔街 观后感 电影 华尔街电影观后感800字 华尔街电影观后感金融学角度 华尔街电影观后感500字 华尔街电影观后感1000字 华尔街电影观后感300字 华尔街电影观后感经济学角度 华尔街电影观后感200字 华尔街电影观后感3000字 华尔街电影观后感2000字 华尔街电影观后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