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走进桂林山水教案,桂林山水教案结束语(四篇),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走进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结束语篇一
揭示课题后,稍作讨论,让学生审题得知:本文要描写“山”景、“水”景,而此“山”此“水”位于“桂林”;
紧接着便可以情境化语言“带领”学生闭目静听课文录音,借此“游赏”桂林山水,听读“游赏”完毕,让学生稍作回味后,教者归纳:
①跟随导游——课文录音,我们观赏了桂林山水的秀姿美态,由衷产生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②导游——课文先总括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此引起我们的游赏兴致;
接着分别让我们“看”了瑰丽的漓江水和秀美的桂林山;
从而使我们具体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最后将山水相融,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画卷。
这便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了课文内容和段落结构。
首先出示挂图(或揭示课本中的彩图)。
然后让学生按下列要求(出示思考题)边看图边读文:
①仔细看图,观察发现桂林山水的特点;
②图文对照,找出文中与画面直接对应的语句;
③仔细读文,找出文中概括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字词以及具体描绘这些特点的语句;
④赏图品文,体味这些语句在反映桂林山水特点上的精妙贴切。
这样图文对照,看图帮助了读文,读文引导了看图,促进了观察力与理解力的相辅相成、同步发展,而一些富有表达力的重点字、记号、句等“双基”因素也在学生自品和教者点拨中得到落实。
此前,学生已“理智”地了解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这里专将直接描写这些特点的语句提取,引读欣赏,强化重点:
引:(身临其境般读第一节后)啊,果然名不虚传!看,漓江的水真静啊——
齐:静得……
引:漓江的水真清啊——
齐:清得……
引:漓江的水真绿啊——
齐:绿得……
引:(读完该节末句)再看,桂林的山水真奇啊——
齐:(略)
引:桂林的山真秀啊——
齐:(略)
引:桂林的山真险啊——
齐:(略)
至此,教者再以导游身份深情赞美地诵读末节。
以上引读过程还可以由男生引读、女生齐读和女生引读、男生齐读的方式重复进行。
首先略作启发,让学生把第二、第三节都分为两层。
接着指名两学生(或指两组、或分男女)对每节都各读一层,有意识地显示出漓江水与大海、西湖的对比关系以及桂林山与泰山、香山的对比关系。
然后让学生从分组朗读中直观发现这一对比手法对桂林山水美景的衬托作用,体现了“甲”字。
最后仍以对应分读方式,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揭示出来,体会它们的形象性、生动性,从而理解“画卷”的深刻含义。
五、回味赏读,全面升华情感
在以上内容、结构、语言特色都已分析就绪的基础上,根据已形成的整体板书指点学生全面回顾课文,然后身临其境,以真切的情感进行欣赏性的朗读,寄赞美之情、爱恋之心于每词每句之中。
走进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结束语篇二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脑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学习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三)合作交流
(一)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二)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第二课时
桂林山水画面,出现文字和声音:(1)漓江的水真静啊!(2)漓江的水真清啊!(3)漓江的水真绿啊!)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体软件范读录音作朗读指导: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
“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
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
跳下水中;
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玩耍玩耍!……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五)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观赏,还是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六)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
读文句,品味佳景;
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
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
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边读边出示多媒体软件:出现三幅图,分别再现文字和声音:(1)桂林的山真奇啊!(2)桂林的山真秀啊!(3)桂林的山真险啊!}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
走进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结束语篇三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文章,想一想: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投影或录像中漓江的水;
或者用多媒体课件,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或录像,同时配乐教师范读;
或用多媒体课件,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或者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2、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即时解决;
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
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如为什么桂林的山会如此奇特)。
4、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1、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也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2、教师组织集体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品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
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清”;
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出示挂图,放映投影片或录像,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
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练习背诵。
3、提示线索,全班背诵课文。
1、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
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
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走进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结束语篇四
1、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1、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一、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揭示课题:
齐读。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听录音。思考:
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讨论:
⑴桂林水的特点:
静、清、绿。
⑵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
(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⑶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陈淼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描绘了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赞美了桂林的山水,表达了作者对这桂林山水的热爱,当然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课文按照整、分、整的顺序来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并累积这些词语。
2、通过看图和学习这篇课文,把握好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3自然段,并背诵课文。
教育目标:懂得自然界的伟大,培养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操。
发展目标:
1、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2、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会作者观察和表达桂林山水的方法和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桂林山水的特点,理解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教学方法:问答式、多媒体课件、欣赏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通过我们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的生字和生词都已经认识了,复习上节课的字和词(“水平如静”、危峰兀立”、“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 、“峰峦雄伟”)
二、学习第二段
(1)观赏漓江水的图片,认真阅读这一段文章,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并用三个字概括其特点。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2)再次认真阅读这段,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漓江水的特点?有什么效果?
(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做的效果是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特点。)
(3)分析这段的句式特点
(这段由三句构成,第一句以别处的秀水作比较来显出桂林水,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漓江的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分句组成,每个分句以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前半句写出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是作者自身的感受。)
(4)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三、学习第三段
(1)观赏桂林山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第二段的方法来学习第三段,画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并也用三个字进行描述。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2).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第二段的结构与第三段的结构差不多,同学们要能够在学习完第二段后对第三段结构进行分析,把桂林山的特点具体描述出来。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五、板书设计
静:感觉不到在流动
漓江水 清: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无瑕的翡翠
奇:拔地而起 形态万千
桂林山 秀: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 怪石嶙峋
六、课后活动
1、写一篇有关自己旅游的小作文。
2、桂林今年将举行新世纪的第一个“山水旅游节”,老师要请大家一起来当小小设计师。同学们可以个人设计,也可以合作设计。把好的设计寄给桂林市旅游局。如果被选中,你设计的标志和宣传语说不定就会传遍大江南北,传到世界各地,这也是对桂林旅游业的一个贡献,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选做)
推荐访问:教案 桂林山水 结束语 走进桂林山水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结束语(四篇) 走进桂林山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