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4篇)

时间:2023-04-10 10:3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4篇),供大家参考。

202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4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一

1、知识与技能:巩固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
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设疑。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朗读。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

这个人物形象。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
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

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

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

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

“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

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

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
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

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
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课文,理解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学生分角色朗诵课文,品味人物精彩对话。

【学生活动】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齐王,其余同学扮演旁白,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仔细揣摩人物语气,想像其神态、心理,有感情的朗诵。

教师指导:给予不同人物语气提示。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一问:充满自信、沾沾自喜 妻答:自然、肯定、赞美

二问:严肃、疑虑、急切 妾答:肯定、讨好、畏惧

三问:不好意思、试探 客答:平淡、敷衍、恭维

邹忌劝说齐王:诚恳、忧虑、恭敬

齐王下令纳谏:急切、真诚、诚恳

【教师小结】这些对话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文中的人物各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2、概括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人物。

【思考】关于邹忌:

a)邹忌与徐公比美,得到赞美却并不沾沾自喜,而是反复问,反复思考,为什么?

b)邹忌由与徐公比美受蒙蔽,联想到齐王受蒙蔽,说明什么?

c)齐王很快接受了邹忌的建议,说明邹忌怎么样?

关于齐王:

a)齐王作为国君,听了邹忌一番话,欣然接受,你觉得齐王有什么特点?

b)齐王的“三赏”及齐国朝廷的“三变”,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君?

c)齐国“战胜与朝廷”的结果,让你对齐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结合老师的问题,自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人物性格。

邹忌:敢于劝谏、善于劝谏、不偏听偏信、有责任感、有自知之明、有远见卓识……

齐王: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善于治国、用于改革……

3、再读课文,品味邹忌的劝谏技巧。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邹忌劝谏齐王能取得成功?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a)把邹忌劝谏齐王的段落找出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劝谏的过程。

b)用诚恳、担忧的语气读一读这些句子。

c)想一想:邹忌是由什么想到齐王受蒙蔽的?邹忌在劝说齐王时是不是单刀直入?他先说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与齐王治国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活动】结合人物身份、地位,说话语气,劝谏结果,归纳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总结邹忌劝谏的技巧。

邹忌的劝谏技巧:

a)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

b)类比推理。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人易于接受。

c)设喻说理。自己比美听不到真话,设喻让齐王明白,以他的身份,直言不易更甚。

d)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由于尊卑关系,下级劝上级不宜直言,且邹忌巧用攻心术,站在齐王角度巧劝,使齐王欣然接受。

三、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合作探究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色。自由发言。

提示:可从结构、语言人物等方面探究。

【小结】这篇文章篇幅短小,采用了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形式;
文章结构紧凑,详略得当,祥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
语言朴实,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
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很值得大家在写作中借鉴。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邹忌的劝谏技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鼓励个性化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在现代社会中,推荐自己、了解别人非常重要,而这些又离不开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要学习邹忌的劝谏技巧,劝说别人时要注意方式,言语要把握分寸,态度要礼貌诚恳、不卑不亢,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写一写:运用邹忌的劝说技巧,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劝谏方式。

话题一:劝谏父母不要抽烟。

话题二、劝谏长辈不要沉迷麻将。

话题三: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学生活动】课后写一写,并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五、总结。

同学们,邹忌的巧妙讽谏,齐王的虚怀若谷,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这篇文章精巧的结构,朴实的语言,鲜明的人物也让你赞叹。希望同学们认真领会邹忌劝谏的艺术和本文写作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

20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 妻 ————妾————客

私 ————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人们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样既能达到利于病、利于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这位智者就是邹忌,同学们打开书第17课,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解释文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了几件事?如何解释“讽”和“谏”?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其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通过积累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

《战国策》由谁整理的?——刘向。

哪个时代?——西汉。

内容包括哪些?——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哪些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狐假虎威……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积累它的含义。(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什么?——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

2、学生放声朗读。教师将学生易读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3、提问两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齐读。

四、背诵环节。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背诵。课堂上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

五、课后作业。

1、继续熟练背诵课文,并用小稿纸抄写一遍。

2、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理解文意。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黑板左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

齐王纳谏

(黑板中间)《战国策》:西汉 刘向 整理

成语:画蛇添足 南辕北辙 狐假虎威……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黑板右侧)列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的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背课文。

二、问题探究。

1、邹忌讽齐王纳谏,最终取得了巨大成效——“战胜于朝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战胜于朝廷”?(学生发言后一起看课下注释。)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用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2、邹忌是怎样含蓄地劝谏齐威王,以达到“战胜于朝廷”的?

先由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由一件闺房小事中发现自己受蒙蔽了,这样可以首先博得国君的同情。由此事提醒大王您受到的蒙蔽要比臣更严重。由己事喻国事,委婉含蓄,齐王自然愉快地接受了。

3、请同学们齐背课文中邹忌含蓄劝谏齐威王的部分。(“于是入朝见威王”一段。)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经历的这件闺房小事。

是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妻子因为偏爱他,妾因为畏惧他,客因为有求于他,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

5、他们是如何赞扬邹忌的?语气是否一样?(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老师读旁白,学生读妻、妾、客的话。)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妻子对他的偏爱,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这种赞美是由衷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的心理。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这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6、“皆以美于徐公”,是事实吗?——不是。

文章中的哪部分体现了?我们齐背。——“明日……”

7、原来是徐公让他幡然自知,在邹忌身上有让我们学习的品行,是什么?

自知之明——“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8、就这样,邹忌运用智慧,担当臣责,以他的远见卓识和能言善辩解决了国之难题,使齐国迎来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盛况。我们齐背第三段。

9、作为一国之君,受蒙蔽是正常的,但当臣子进谏之时,能愉快接受并马上付诸实施,是很难得的。从这个过程中你觉得齐王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明辨是非,胸襟气度,知错能改。

三、结语。

正因为有了尽职尽责、婉言讽谏的邹忌,有了广开言路、悬赏纳言的齐王,齐国才会逐渐实现清明之治: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证实了这一点。

四、课后作业。

借助图书或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其他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三

1、掌握重点句式、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掌握重点句式、实词、虚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一、实词过关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修,___________,昳丽,__________。

2、朝服衣冠,窥镜,服,__________,窥,__________

3、我熟与城北徐公美?熟,__________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__________

5、王之蔽甚矣:蔽

6、面刺寡人之过者:刺__________

7、谤讥于市朝:谤讥:_______________,市朝:__________,

8、闻寡人之耳者:闻__________

9、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间__________,期年__________

10、朝于齐:朝__________

二、虚词一览

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而__________暮寝而思之而__________时时而间进窥镜而自视,而__________

之:臣之妾畏臣,闻寡人之耳者,齐国之美丽者也之__________吾妻之美我者之__________王之蔽甚矣之__________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之__________问之客曰之__________由此观之之__________燕赵韩魏闻之之__________

以:自以为不如。以__________皆以美于徐公以__________

于:臣之客欲的求于臣,于__________皆以美于徐公,于_________此所谓战胜于朝庭于__________皆朝于齐于__________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四、篇章理解

1、内容概括:文章生动地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讽,讽喻;
谏,指批评意见。

2、结构:第一部分(1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3、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特点

三人回答邹忌的话,内容相同,语气明显不同。

妻:因偏爱,表示一种十分肯定,__________口气

妾:低微的地位,卑怯,__________心理

客:不用强烈的反问,平淡的肯定,应酬,逢迎的态度

五、体验延伸:本文的劝说方式有何特点?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基础知识练习:

一、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昳()丽、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朝()于齐、间()进

二、解释:

(一)解释下列实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修八尺有余()能谤讥于市朝()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期年之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二)词类活用:(意义和用法)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闻寡人之耳者

(三)一词多义

1、朝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b.于是入朝见威王()c.朝服衣冠()

2、孰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今义:)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3、明日,徐公来。(古义:)(今义:)

(五)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句式:)

2、忌不自信(句式:)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句式:)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式:)

6、王之蔽甚矣(句式:)

(六)注意一个成语门庭若市:(),写出一个反义词。()

(七)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邹忌:齐威王: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赵王问威后》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5.下列各句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岁亦无恙耶?岁:收成

b.哀鳏寡哀:怜悯

c.振困穷振:救济

d.是助王息其民也息:停止

6.下列划线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a.而先问岁与民

b.无衣者亦衣

c.何以王齐国

d.子万民乎

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威后问齐使,先问齐国的百姓,后问齐国的`君主表现了赵威后的民本思想。

b.威后认为钟离子是能帮助齐君使齐国百姓都有孝心的人。

c.威后认为婴儿子是能帮助国君扶贫的人。

d.威后认为子仲是帮助齐君“养其民”的人。

8.翻译下列两句话。

①民亦无恙耶。

②苟无民,何以有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四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3、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4、根据文章层次,背诵全文。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探究故事的现实意义。

熟读课文,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2节课

一、导入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关照人们的内心世界,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高明的琴师,他就用不逆耳的忠言来规劝齐王,齐王不但虚心接受了他的批评,还任用他做了国相,来辅佐自己。同学们知道,这位琴师是谁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邹忌讽齐王纳谏》,去拜访这位奇人吧。

二、我们先来看文章的题目,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那位同学能简单解释一下?

明确: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评价:回答的很到位,预习很充分,简单的说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板书)

三、本文选自《战国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谁来接介绍一下。

评价:很全面,除此之外,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狐假虎威、惊弓之鸟都出自《战国策》。

四、文言文的学习贵在读,只有读好才能学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五、检查一下大家读的情况,全班齐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评价:同学们读的很整齐,流畅,声音洪亮,很激情,有一点细节问题。“有、燕”的读音不准确,两个句子的节奏连读的有写模糊。“忌/不自信,今齐地/方千里。”划分节奏重要根据意思。

六、文言文学习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课文同学们在课下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又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老是想考考大家。

(1)、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编两组“词义辨析”习题。

评价:这种学习态度和精神要继续保持,做好预习工作。

七、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个小故事,读的时候要读出故事味,趣味性。该怎么去读呢?——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很多,要揣摩人物的心理和他们说话的语气。

我们来看第一段,邹忌问了三个人,每次问的心理和语气一样吗?

三问:

妻:自信,骄傲。

妾:疑惑。

客:试探,客气。

三个人的回答也不一样。

三答:

妻:读出爱意,赞美。

妾:畏惧,顺从。

客:逢迎,奉承。

(分角色朗读,五位同学自己挑角色)评价。

八、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想到了齐王受蒙蔽很深,于是入朝齐王进谏,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九、文中有几个关键字既能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按先后顺序)又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大家发现了吗?

思——由家中小事想到国家大事,进而就入朝向威王进谏。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反思自己,有责任心,说话有技巧,很有胆识,敢于进谏。

有智慧——智者(板书)

善——虚心纳谏,广开言路,齐国政治严明,日益强大,进谏的目的也达到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从善如流,心胸开阔。

善于纳谏——明君(板书)

十、学习了全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以“由邹忌(齐威王)的,我学会了、懂得了的道理”的句式,谈体会。

十一、小结:两位人物的确留给大家许多启示。“多读古人文,学做今世人。”相信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将收获很多。当然,最重要的是: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十二、布置作业:邹忌虽是古人,但身处现代的我们是可以借鉴的讽谏技巧的。假如我们的一位好友沉溺于网络,整天以电脑为友,无所事事。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劝导他?如何使他走上正途!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十三、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思善

智者明君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有明确而又切合实际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目标全部实现:通过自由朗读、齐读和译读三个环节实现了目标(一);
通过思度、研读和品读环节实现了目标(二)和(三)。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融进了以下几种新的教学理念:

1、语文教学坚持整体感知在前,细致分析在后的原则,这样才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中并没有将文言字词教学单独进行,而是只对于特殊用法的词语加以强调,其他部分词语随文解译。对于在书下注解中明确解释的词语,则由学生自学完成。

2、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文言文特有的含蓄深刻之美。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各种方式的读,例如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复品读、思考研读。既关注“言”也增加对“文”的感悟。

3、语文教学要民主而有效。

所谓民主,就是在课堂上把话语权、思考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学法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这节课学生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特点,谈自己的感悟都体现出了民主和有效。

4、关注学生学法的指导。

比如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自己归纳整理一词多义,还有指导学生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这节课教学过程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环节衔接顺畅,问题的设计具有梯度,照顾了大多同学的认识水平,我基本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课堂氛围。多媒体课件较好的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1、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完整清晰,但是由于面面俱到,难免会使有些环节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探究的还不够深刻。比如在读邹忌的“三问”的语气上时间太短。

2、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充分。

3、时间地安排不够紧凑,还有一个感悟的环节没有实施。

4、对学生预习地情况把握地不够。

以上就是我执教这节课的几点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去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反思,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五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完全可以自行翻译。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短的时间内熟读成诵。因此,我设计了一条明晰的教学思路:朗读—编写课本剧—表演,以达到以读代讲、以编代译、以演代练的效果。

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2.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把握特点,帮助记忆文本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三时:令初下 中赏 数月之后 下赏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简单的课本剧。为下节课的分角色表演做准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小组讨论、指导修改剧本

明确:1.场次(同时理清了思路):第一场,问美比美,反思感悟;
第二场,邹忌劝谏,齐王纳谏;
第三场,门庭若市,战胜朝廷。

2.人物(人物外貌的语言):邹忌(修长,形貌),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3.语言(学习语言与人物身份的关系):妻、妾、客语言的细微变化。(体会语言)邹忌思考的语言语气;
邹忌上奏的语气;
齐王下令的语气。

4.文章中哪些地方在表演时还需要注意,如何理解?

比如:“孰视之”“暮寝而思之”“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如何表演?邹忌反思的内容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语气如何把握?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内容?等等。

三、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优秀剧本,上台表演

四、可组织几个学生评委,当场评出表演最优秀的一个小组

五、作业

1.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六

1、本篇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文意,但文言句式多变,学生通顺翻译有一定难度。

2、本文记事写人说理章法典范,技巧高妙,值得学习。

1、学习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步骤;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工于对话、巧于设喻、精于对比、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的手法。

一课时

建构问题,以练促读

一、了解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常用方法

二、指导辨体析题

1、出示课题,投影填空

《战国策》又称《 》。“策”通“册”,意思是 ,《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和秦汉间人所纂集,后经西汉末年 编订成书。全书 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其体例为 。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 》,记载的是策士谋臣 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可见本文是一篇 作品。

2、分析题目①“讽”——邹忌讽齐王;
②“纳”——齐王纳谏。

三、指导问题推想:

根据①——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自然过渡到对②的推想,并且点明题目中两个意义的关系)

根据②——d齐王怎么样纳谏?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四、指导检验问题推想并阅读分析

a对应语段第一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一、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修八尺( )形貌( )朝服衣冠( )

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也( )明日( )

孰视之( )暮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⑶训练二、试将下列短句的特点找出来,并加以翻译

忌不自信( )

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客从外来,与坐谈( )

⑷归纳:邹忌比美 妻 私

妾 畏

客 求

讨论“妻、妾、客”三人的答话中所体现的感情异同:爱,感叹句,炽热;
怕,反问句,敷衍;
有求,陈述句,平淡。落脚点是:工于对话,精于对比。

b对应语段第二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三、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地方( )宫妇左右( )

⑶训练四、找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翻译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王之蔽甚矣( )

⑷归纳:相似比喻,类推成理(见a⑷框图)

c对应语段第三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面刺( )谤讥( )闻寡人之耳( )

门庭( )时时而间进( )期年( )

虽欲言( )

⑶训练六、找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翻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⑷归纳:齐王纳谏

方式 结果

面刺 上赏 门庭若市

书谏 中赏 无可进者

谤讥 下赏 战胜于朝廷

落脚点在:善于侧面描写

五、指导归纳总结

1、齐读课文

2、同桌互译,听者记下翻译错误的地方,交流

3、延伸阅读[附](课内外机动)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七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2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
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

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
其妾畏惧拘谨之情;
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
“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三问

缘起三答

邹忌进谏内容三比

结果三赏

三变

(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

小结:本文从邹忌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威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教学要点]1。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2。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

1。请三位同学将下列字词写在黑板上:昳丽窥镜孰弗如远甚暮寝期年谤讥

2。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

明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

3。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明确:出自齐威王之口。

4。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

明确: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

5。检查背诵情况(略)

二、反复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学生提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学生提问:“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指“自己”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出处 类型

沛公何在? 《史记·项羽本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奕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加“之为”将宾语提前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提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中的“美”应如何理解?

明确:“美”原为形容词,现或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应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
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三、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义项

(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朝

例句 出处 意义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封建论》 早晨(zhaō)

2。孰

例句 出处 意义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三国志·隆中对》 代词,“谁”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士者?非兹潭也欤? 《钴姆潭溪小丘记》 代词“什么”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熟”“仔细”

3。诚

例句 出处 意义

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4。方

例句 出处 意义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钠谏》 方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地方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当……时候

守门卒方熟寐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荆州》 正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梦溪笔谈·雁荡山》 才

5。善

例句 出处 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善于

国人称善焉 《吕氏春秋·去私》 好

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项羽列传》 友好

足下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亲密

6。间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聊斋志异·促织》 时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量词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机会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列传》 挑拨离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曹刿论战》 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口技》 夹杂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间或

附:4句~7句的“间”读jiàn。

(背诵全文,增加积淀)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八

1.预设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2)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潜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预设目标是相对于课堂生成目标而言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本身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预设教学目标与课堂生成教学目标并不矛盾,关键是要给学生预留思维空间。另外从阅读对话的角度来看,对话要有话题,预设目标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四者对话的共同话题。)

2.设计思路

文本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好处,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原先该文被编在高中教材中,现教材编者多将它编入初二或初三的语文课本中,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吧。

学情分析:初二、初三是学生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黄金时期。儿童在小学阶段初步构成了现代书面语的语感,初中则应加强文言文的语料积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研究古代文化打基础。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将语言解读、语料积累放在首位,如果这一步不首先解决,其他教学目标就难以到达。

课标参照:7~9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资料。”对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推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潜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盼、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说明:我们认为“文本特点”“学生特征”“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把握这三个基本要素有利于在教学中突出语文的自身特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落实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基本理念。)

3.教法、学法

(1)透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握人物性格,深入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

(2)透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3)透过研读体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4.教学步骤

(1)讲故事,引入文章背景。

(2)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把握文意。

①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字词画记下来,并尝试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大意。

②提名朗读,学生评价,互相正音。

③正音练习(多媒体课件)。

④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

⑤句读辨析(多媒体课件)。

⑥疑难句子解读(多媒体课件)。

⑦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3)读出思想感情,探究人物性格。

①分主角朗读(小组合作,探讨人物性格及人物对话的语气)。

②给连环画(根据课文资料制作)配音(多媒体课件)。

③自由评议。

(4)读出智慧,欣赏邹忌的说理艺术。

①课堂讨论:邹忌说理的特点,设喻说理的好处。

②梳理文章结构(多媒体课件)。

③阅读反思:解题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收获。

(5)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说明:语文学习重在实践―――学生的亲身实践,整个教学过程应由一个接一个的学习活动有机地串联而成。本设计的语文学习活动大致有:听故事了解背景、参照注释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推荐朗读并评议、正音练习、同伴互助质疑问难、句读辨析、特殊文言句式翻译、齐读课文、小组讨论揣摩人物语气、分主角朗读、给连环画配音、讨论设喻说理、归纳文章结构、谈收获等,其中朗读是主打项目,贯穿始终。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传统方式,新课标也十分重视,我们在运用中有意将这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发扬光大。“读”是手段,透过“读”理解文意,借助“读”展开探究,在“读”中提高阅读质量。设计活动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组织合作学习,使同伴互助,相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我们采用比较的方法,对教学设计的过程进行反思,试图总结出本次教学设计的得失,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1.关于预设目标

a.目标预设初案

(1)复述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

(2)学习邹忌的讽谏艺术。

(3)在生活中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b.目标预设修改案

(1)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潜力。

(2)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3)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对两个方案做了如下比较:

(1)两个方案的教学重点各是什么?

(2)从“学情”和“文本特点”来分析,哪个更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3)执行哪个方案与文本的对话将更为深入?

(分析:a案把教学重点放在说理的语言技巧上,但“设喻说理”的语言技巧并不是立刻就能用到生活中来的,需要长期的语言积累;
再则初中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突破语言关,解读文本是首要任务;
另外,应对这样内涵十分丰富的名篇,应充分开发其教学资源,从知识与潜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a案比较片面地追求对说理方法的学习,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且对文本的利用不够充分。b案设计的教学目标为递进式的三个教学层面。“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潜力”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潜力”维度;
“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是对文本作深层次的解读,体现了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和对语言方法的学习;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是由文本拓展出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使学生从感情上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母语,体现了语文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追求。当然b案的目标(3)可能显得有些虚泛,但这正体现了语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作用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带给更多的背景资料,联系生活现实,会使这一目标虚中有实。)

2.关于导语设计

a.从生活导入

“老师班上有个叫小明的学生,很聪明,对老师也很有礼貌,但就是上课的时候个性爱讲话,这不,数学老师又告状告到我这儿来了。此刻我把这个难题交给大家,假如你是他的同桌,你会怎样劝说他改掉这个坏习惯呢?

可见语言的艺术性在生活中极其重要。其实,不仅仅是在此刻的生活中人们注意到了这一点,早在古代,人们就已意识到语言艺术的重要性了,这天我们就一齐回到战国时期,欣赏齐国大臣邹忌的讽谏艺术吧!”

b.讲故事导入

“我国古代有一位国君,只明白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不管朝中大臣如何劝说,他依然我行我素,国家也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有一天,来了一位琴师,听说国君爱听音乐,特赶来助兴。国君十分高兴,立刻召见了他。可这位琴师,调试好了琴弦,两手抚在琴上,就是不开始弹,而是向国君讲了一大通弹琴的道理。国君一听琴师懂得这么多,更想听他弹奏一首曲子了。琴师却慢吞吞地说:‘我一时半会没弹,您就急成这样,大王,您是治理国家的,国家在您手中就仿佛琴在我手中,您抚着国家这张大琴,几年来没有弹奏一曲,难道人们就不着急吗?’国君恍然大悟。于是拜琴师为相,勤于治国,最后使国家强盛起来。

同学们,你们明白故事中的人物是谁吗?他们就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和丞相―――齐威王和邹忌!你们都想明白和你们生活在同一片热土上的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生活情景吧?好,那么这天让我们一齐穿过时空隧道,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领略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另一个精彩故事吧!”

我们可将这两段导语作如下比较:

(1)哪段导语更贴合初二、初三学生的认知心理?

(2)哪段导语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3)哪段导语更能保护学生初读文本的第一印象?

(分析:导语a显得幼稚,像是对小学生说话,并且暗示了文章的教学资料。导语b显得成熟一些,吻合初中学生喜欢了解历史的心理,并且暗扣课文的比喻说理艺术,还附带介绍了课文的时代背景。目前的阅读教学有“理念先入”的倾向,往往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透过预习题、教学目标展示、课文导入语等预读环节,对文章的资料做过多的暗示,削弱了学生亲身阅读的实践力度,限制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思维空间,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潜力的培养。课文的导入语主要目的在于制造阅读期盼,激发阅读兴趣,但又要保护学生初读文本的个性化阅读的第一印象。)

3.关于师生对话探究文章内涵的问题设计

a案

(1)请你根据文中的句子对邹忌的外貌进行描绘。

(2)齐国还是否有比邹忌更美的人?从哪里能够看出?

(3)是谁认为邹忌更美?为什么?

(4)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呢?

(5)邹忌说理有什么特点?

b案

(1)齐威王为什么能理解邹忌的规劝?

(2)邹忌的规劝艺术妙在哪里?

(3)他为什么要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来规劝齐王?

(4)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这两套问题设计各有什么特点?

分析:a案提问稳妥,前三个问题的答案基本上是惟一的,便于老师驾驭课堂,但留给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很小,有“设圈套让学生往里钻”之嫌。b案留给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大。问题(1)不但可谈善谏者的巧妙,还可谈纳谏者的大度;
不但可谈邹忌的自知之明,还可谈其推己及人的智慧。问题(2)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邹忌规劝艺术的妙处,可从以“小家”喻“国家”的“设喻说理”方法去体会其妙处,也能够从“妻、妾、客”三比“宫妇、大臣、四境之内”的类比推理法去领会其逻辑的严谨,当然,并不必须要说出其术语名称,关键是要让学生从心里领会邹忌说理的妙处。问题(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悟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身份,从而进一步理解故事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同时暗中将学生的阅读视角从书内引向书外,引向现实生活。问题(4)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自我,联系生活实际。

4.关于教学环节、流程的比较

a案

听故事,了解文章背景。

参照注释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把握文意。

读出智慧,欣赏“讽谏”的说理艺术。谈收获。

读出思想感情,分主角朗读。

b案

听故事,了解文章背景。

参照注释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把握文意。

读出思想感情,分主角朗读,探究人物性格。

读出智慧,欣赏“讽谏”的说理艺术。谈收获。

这两套方案教学环节的设计一样,只是流程安排有所不同,哪一个更贴合认知规律呢?

分析:a案将“分主角朗读”放在最后,带有表演性质,这样安排不是不能够,但从认知的角度看,不太合理,因为对“讽谏”艺术的欣赏需要知人论世,“设喻说理”的方法只有在特定环境中才能看出效果。b案借助“分主角朗读”来探究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谈收获”,更顺理成章,贴合认知逻辑;
学生讨论收获将会从思想资料和说理艺术两个方面展开,思维的空间更大,对文本的利用更充分。

5.关于教学思路

记得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课最怕上糊。”大概是因为语文本是情感的东西,要把感性的东西教给学生,条理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避免把课“上糊”,教学思路必须要合理,要有层次感,板块要清晰。本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盼”―“阅读理解”―“阅读反思”三大步骤,其中“阅读理解”是主体。阅读理解又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字面上的理解是浅层次的,资料上的理解是深层次的,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理解则带有欣赏意味。其图示如下:

新课程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更高了。教师备课首先要备教材,钻研文本,了解背景知识;
其次要备学情,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揣摩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参照课程标准预设教学目标;
再之要备活动――精心设计各种语言实践活动,独立的、互助的、探究的,在活动中开展教学对话;
继之要备流程,依据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文本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次教学活动成功的一半,但毕竟只是一半,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分析学情,进行教学反馈,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的火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九

1. 基础性阅读,即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

2. 理解性阅读,即能感知人物特点和结构特点,能初步领会自知和民主的积极意义;

3. 期待性阅读,即能扬弃文中不可避免的糟粕和不合时宜的内容;

4. 拓展性阅读,即提供相应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内容,扩大阅读视野。

2课时。

背诵和三个排比层叠套裹的结构艺术。

导入新课

用一面镜子做道具。教师登上讲台,顾盼照镜,然后再略带夸张地做净面去污之状。接着提示:我手中一面镜子,起什么作用?同学们说得对极了!我的镜子就是我的意见书,当面暴露我的缺陷,当面指出我的毛病,接受它的忠告,就是光洁我的面容,就是干净我的肌肤。可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得失,一个国君的统管治理又该以什么作为它的镜子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历史散文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第一步:基础性阅读

文言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由于年代的阻隔、言语表述方式的差异和文字阅读兴趣低下等等而造成的局限与影响,虽然学生在这个学段里已学过长短三十余篇文言文,但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学生阅读能力依然不强,要让他们感知文意,领悟精华,获得审美享受,首先还得从肃清道路上的“绊脚石”开始。

1. 粗读课文,辨清字音。先老师或录音范读,提请学生注意;
再学生齐读,找出容易误读的字加以正音,并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内容。示例于下:

有()丽 朝()年 间(

2. 再读课文,解说词义。提请学生全文默读,并对照课本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的基本意义,教师找出学生容易忽略、多义或古今意义有差异的词予以查问。示例于下:

朝:早上;
朝廷;
朝拜善:善事;
好的;
擅长;
好孰:谁;
仔细;
什么(《隆中对》有)间:时候;
间或;
参与;
夹杂(《口技》有)

地方:土地方圆(今:处所)明日: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左右:身边的人(今:表方位)私:偏爱(《出师表》有今:自私)

3. 还读课文,复述大意。先散读,要求学生放声无碍。再自由组合或教师挑选,分角色演读故事大意。某些特殊句式,予以点拨归纳。示例于下:

忌不自信。(倒装句,宾语前置。《满井游记》中有“城居者未之知也”。《岳阳楼记》中有“吾谁与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者者。(定语后置,《马说》中有“马之千里者”)

4. 追读课文,完成背诵。感悟课文排比和反复的语言修辞特点,提高记忆的效率,以先进示范或教师表率,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第二步:理解性阅读

一部《战国策》,非文非史,亦文亦史,写实与虚构相兼,本文能最典型地体现《战国策》的特色。与其当史来读,不如做美文来读,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读。西方有人尖锐而不无偏激地以为,历史都是假的,除了人名。因此,本文阅读理解,首先弄清故事情节:邹忌巧用寓言、齐王虚纳善言而施政有成,天下大治。这一点无须作为重点,概括归纳即可。接着,需要分析人物个性,只要邹忌就行。邹忌五个“一”:一个高官之位(史载此人善鼓琴,做齐相,封成侯);
一副好皮囊(“形貌昳丽”可证);
一个突破阿谀谄媚重围保持清醒、具有自知之明的头脑;
一腔在位谋政、进尽忠言的热血;
一张委婉幽默的巧嘴。通过人物分析,再就文本客观提供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明白两点(如能感受更多信息,更好):一是人贵有自知之明;
二是为臣者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民主意识,为君者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形象。诸如此类,通过引导和师生互动,或板书,或学生自记笔记。用表格示例于下:

如果把《战国策》当美文来读,其结构层次的“三排”之法,重叠套裹,从头至尾,实为罕见,很可细嚼精咽。顺序当可按范围层次,从大到小进行清理。就整体思想倾向而言,似乎有点吻合后来南宋理学家们倡导的八条目中的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三个排比;
就邹忌整个行为方式和过程而言,从问询到比较反思再推及到君王,也是三个排比;
就邹忌自醒的情节看,朝窥、日问、晚思,再到问讯的对象和对象们的反映的细节等等,无一不是三个排比。至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上、中、下等级的奖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时间推移,三个排比典型而明显,一提便知晓。这种文章的结构层次的重叠美可以引导学生好好欣赏,深入会意。

当美文来读,还可引导领会之处有:由小到大,由此及彼,从近到远,从个人修养到朝廷天下的递进构思;
实写家事感悟、虚写战胜朝廷的详略艺术;
一代国相不惜执著形貌攀比的夸张手法等等。尽可由学生有所发现和体会。

第三步:期待性阅读

在吸取精华、继承优良传统,让学生充分感受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把本文置于现实世界的平台上,为学生提供求异思维和批判阅读的参照,引导学生用别样的眼光读出主体独特的体验。比如,“战胜于朝廷”,且不说夸张失实的嫌疑,单论这种内敛自醒的不可靠和不可行。当今世界,无论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立足、民族的强盛,没有真正的实力做后盾,“战胜”纯是自欺欺人的诳语,儒家走向理学死胡同的八条目的原义,是不能救国和强国的。再比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进谏情形的变化,夸张有余,信实不足;
一代国相身上一天到晚流溢的脂粉夸饰,怎么也难以让人全信,细节的失实,也直接影响整体的真诚。因此,更多地当文学作品读可也。

这一步的学习,老师除了略加激发,无须预设和过多暗示,让学生在成年人的是非取舍标准里萦绕;
哪怕失之于幼稚和考虑欠周或存在明显的谬误,也当平等地交流和沟通,关键在培养敏锐的批判锋芒和掌握武器的基本功。

第四步:拓展性阅读

这一步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材料印发。目的在于感悟读后感的一些写法和叙述性故事材料的概括归纳和使用,以及期望学生拓宽历史散文的阅读视野。示例于下:

纳谏与止谤(节选)

──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60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骄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弭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弭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设题:

1. 本节选部分既有鲜明对比,又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就对比说,是齐王与厉王的对比。就逻辑说,哪些语句构成这些对比之间的联系,请找出来。

2. 本文段副标题名为“重读有感”,重在说古,但本文段又不是全文照录,如果依照这类文章写作的基本思路,根据你的理解,后面大概会写什么?

3. 《召公谏厉王弭谤》也是历史散文中的名篇,可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试通读几遍,并简单概括其大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十

知识目标:

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美育目标:

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邹忌举重若轻的心智美,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美)。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要求学生用自学、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对这篇自读课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可通过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一课时

1.本文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设喻论证的,文中邹忌巧妙设喻,以私事比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又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讽谏”的好处。

2.本文结构层次别致,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相比的手法,如:三问、三答、三比、三赏等,学习时利用本文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来指导学生背诵。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些名言警句流传千古,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这样两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投影)我们知道这“良药”确实“苦口”,“忠言”也很“逆耳”,那么能不能让忠言不必逆耳呢?战国时就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邹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邹忌和齐威王之间的故事,来了解这两个人物,从而增加一些人生的感悟。

(二)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意。

(四)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问题在文中找出答案。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五)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a.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子、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表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b.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2.“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齐威王: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归纳:邹忌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知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六)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推理”,解决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点拨:1.“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涵的道理。这里的甲、乙两事物既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毛泽东曾在1945年七大致闭幕词时,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比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说明了做事情只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2.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理的`?

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那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

“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所以不能轻言信奉承话的道理。

3.提问: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拿私事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类比推理——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越可靠。

(七)总结扩展:

a.总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以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表现了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

b.扩展

讨论: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八)布置作业。

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写一个续集。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

①、理解重点词语: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朝等。

②、学习文言句式: ……孰与……?宾语前置,壮语后置。

③、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学会类比说理的方法。

2、背诵全文

3、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应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但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多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将有关的词句知识问题、练习、补充资料适时展示给学生以节省时间,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的效率.

课型和课时

自读课,两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法。

3、练习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

召公谏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

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

川者决之使导;
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
瞽献曲;
史献书;

箴;
瞍赋;
蒙诵;
百工谏;
庶人传语;
近臣尽规;
亲戚补察;
瞽史教诲;
耆艾修之;
而後王

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
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於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问题:厉王为什么会被“流於彘”?

明确: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选自于《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是贤臣邹忌讽喻明君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结果使齐国修明政治,国势强盛的故事。

二、解题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善鼓琴,曾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深得威王赞赏,封为相,后封成侯。

齐威王,田氏,名因齐,一作婴齐。曾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改革政治,国力渐强。

邹忌讽齐王纳谏,两个动词,不属于同一个主语,是一个兼语句。此课题揭示了课文的内容,即邹忌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劝告齐威王接受意见、采纳建议。

三、研习课文

1、多媒体播放录音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yì) b、时时而间进(jiàn) c、朝服衣冠(zhāo) d、期年之后(jī)

e皆朝于齐(cháo)

b、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爱恋之情,妾拘谨勉强的回答,客奉承讨好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4、分析课文

讨论下列问题: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先提示学生文中有一个点明原因的句子,请找出来。学生会很快找出,即:“王之蔽甚矣!”至此,教师可进一步设问:邹忌是如何知道“王之蔽甚矣”的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

主要是分析他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②、“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③、“暮寝而思之”。由此可知:“王之

蔽其矣”是他“暮寝而思之”的结果。他之所以认为“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已之蔽甚矣”: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邹忌由此想到,我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况作为高高在上,俯视一切,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齐威王呢?

②、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明确:邹忌善“讽”,表现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批“龙鳞”,逆“圣听”,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因此邹忌就从自已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已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

③、邹忌讽齐王的效果怎样?

明确:邹忌“讽”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纳谏,因此,达到齐王纳谏这一目的就是“讽”最好的效果。齐王回答“善”,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文章具体地叙述了齐王纳谏悬赏的方式:“上赏”、“中赏”和“下赏”,叙述了纳谏的过程:令初下,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战胜于朝廷”。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小结:本文紧扣题眼“讽”,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连点成线,有机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①、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特点,即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就容易背诵。妻、妾、客是三层;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田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
“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讽谏是第一层,齐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邻近的诸侯国前来朝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②、可以通过个别背和大家尝试齐背的方式背诵全文。

四、达标检测

填空:

在第二段中,邹忌用已事(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上的(类比)推理法,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即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暗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私王”、(“畏王”)、(“有求于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十二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本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阅读理解”—“阅读反思”三大步骤,其中“阅读理解”是主体。阅读理解又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字面上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内容上的理解是深层次的,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理解则带有欣赏意味。

1、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2、学情分析:初中是学生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黄金时期。儿童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了现代书面语的语感,初中则应加强文言文的语料积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将语言解读、语料积累放在首位。

3、课标参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一、教学目标:

⑴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⑵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⑶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分析:教学目标为递进式的三个教学层面。“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维度;
“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是对文本作深层次的解读,体现了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和对语言方法的学习;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是由文本拓展出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使学生从感情上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母语,体现了语文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追求。目标⑶可能显得有些虚泛,但这正体现了语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作用的特点,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联系生活现实,使这一目标虚中有实。)

二、教法、学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握人物性格,深入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

3、通过研读体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三、教学步骤

1、导入:讲故事,引入文章背景。

“我国古代有一位国君,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不管朝中大臣如何劝说,他依然我行我素,国家也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有一天,来了一位琴师,听说国君爱听音乐,特赶来助兴。国君非常高兴,马上召见了他。可这位琴师,调试好了琴弦,两手抚在琴上,就是不开始弹,而是向国君讲了一大通弹琴的道理。国君一听琴师懂得这么多,更想听他弹奏一首曲子了。琴师却慢吞吞地说:‘我一时半会没弹,您就急成这样,大王,您是治理国家的,国家在您手中就好像琴在我手中,您抚着国家这张大琴,几年来没有弹奏一曲,难道人们就不着急吗?’国君恍然大悟。于是拜琴师为相,勤于治国,终于使国家强盛起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故事中的人物是谁吗?他们就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和丞相——齐威王和邹忌!你们都想知道和你们生活在同一片热土上的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生活情景吧?好,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领略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另一个精彩故事吧!”

(分析:导语吻合初中学生喜欢了解历史的心理,并且暗扣课文的比喻说理艺术,还附带介绍了课文的时代背景。目前的阅读教学有“理念先入”的倾向,往往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通过预习题、教学目标展示、课文导入语等预读环节,对文章的内容做过多的暗示,削弱了学生亲身阅读的实践力度,限制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思维空间,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文的导入语主要目的在于制造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但又要保护学生初读文本的个性化阅读的第一印象。)

2、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把握文意。

⑴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字词画记下来,并尝试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大意。

⑵ 提名朗读,学生评价,互相正音。

⑶ 正音练习(多媒体课件)。

⑷ 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

⑸ 句读辨析(多媒体课件)。

⑹ 疑难句子解读(多媒体课件)。

⑺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3、读出思想感情,探究人物性格。

⑴ 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探讨人物性格及人物对话的语气)。

⑵ 给连环画(根据课文内容制作)配音(多媒体课件)。

⑶ 自由评议。

4、读出智慧,欣赏邹忌的说理艺术。

⑴ 课堂讨论:

邹忌的规劝艺术妙在哪里? 他为什么要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来规劝齐王?总结邹忌说理特点,设喻说理的好处。

⑵ 梳理文章结构。

⑶ 阅读反思:解题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收获。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分析:借助“分角色朗读”来探究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谈收获”,更顺理成章,符合认知逻辑;
学生讨论收获将会从思想内容和说理艺术两个方面展开,思维的空间更大,对文本的利用更充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自我,联系生活实际。)

5、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分析:本设计的语文学习活动大致有:听故事了解背景、参照注释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推荐朗读并评议、正音练习、同伴互助质疑问难、句读辨析、特殊文言句式翻译、齐读课文、小组讨论揣摩人物语气、分角色朗读、给连环画配音、讨论设喻说理、归纳文章结构、谈收获等,其中朗读是主打项目,贯穿始终。“读”是手段,通过“读”理解文意,借助“读”展开探究,在“读”中提高阅读质量。设计活动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组织合作学习,使同伴互助,相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十三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清文章思路,识记文章情节、内容。

1、重点字词、句式

2、夯实考点,借助书后习题优质处理知识。

(一)导入

《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在古代社会,如何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得到君主的重用是一门艺术。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邹忌劝谏精彩场面。

(二)回顾文意,梳理知识

1、首先请同学速度课文,回顾一下本篇文章围绕这对君臣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2、邹忌是如何想到要向齐王进谏的?

由与徐公比美一事悟出的道理。

3、邹忌是如何与徐公比美的?问了哪些人?回答如何?邹忌自己怎样认为的?

翻译句子(组一):

a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d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e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f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分别向妻、妾、客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三人回答有和不同,邹忌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6、邹忌悟出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了自己受到了蒙蔽,怎样进谏给当时歌舞升平、疏于朝政的齐王呢?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同来回顾第二段的内容。

7、邹忌的进谏分为几个步骤?邹忌对秦王说什么道理?

翻译句子(组二)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分两个步骤。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想说明王之弊甚矣。这种以自身经历来劝说别人的方法可以理解为一种暗喻。即可理解为运用了比喻论证。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8、进谏得到采纳了吗?是怎样实行的?

翻译句子(组三)

a王曰:善。b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c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e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将赏赐分为三个等级,也写出了邹忌讽谏的阶段性成功。

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9、纵观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
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三)人物赏析

复习过本篇文章同学们认为邹忌和齐王格式什么样的人?

邹忌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一个进谏中讲求技巧的臣子;
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实事求是;
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齐王上算一个明君,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四、习题

(一)(1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a、形貌b、衣冠,c、窥d、弗如远甚

2、下面句子中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徐公何能及君也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c、暮寝而思之d、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3、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2分)

a、吾孰与徐公美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d、皆以美于徐公

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5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方法,并写出其意思。(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闻寡人之耳者

2、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b、群臣进谏臣之妻私臣

c、乃下令令初下d、门庭若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最大的是()(2分)

a、门庭若市b、犹不失下曹从事c、毕礼而归之d、忌不自信

4、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a、吾妻之美我者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5、下列句子中的者跟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虽欲言,无可进者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三)13分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谓其妻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

(3)皆以美于徐公()必以情()

(4)时时而间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指出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3分)

(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4分)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古义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古义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今义

五、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美徐公)(讽谏)(行动)(结果)

妻私宫妇左右上等国内

妾畏朝廷之臣中等国外

客有求四境之内下等

受蔽受蔽(甚矣)

六、附明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十四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

3.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把握文章的劝谏技巧。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
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品,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战国策》: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也是一名十分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先秦齐国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目标导学二: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特殊句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②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⑥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目标导学三: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义

1.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骗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劝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5.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目标导学四:把握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义简要分析。

明确:(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思”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

(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
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
而“皆朝于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目标导学五:赏析文章讽谏艺术,把握文章写作特点

1.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请你赏析文本的讽谏艺术。

明确:(1)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2)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威王着想。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威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4)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邹忌在讽谏时,连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

2.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你做简要分析。

明确:(1)本文采用了“三叠法”。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2)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3)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本文在教学时首先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文言字词,把握文言现象,强化学生的文言感知能力,深化学生对文言语言的理解,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此外,本文在内容上并未过多纠缠,将重心放在对人物形象感知与讽谏艺术手法上,有力地剖析了文章的艺术核心,学生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典人文精神与智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不足之处

本文缺少对朗读环节的强调,而朗读对培养文言语感几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本文教学的失误。

推荐访问:纳谏 教学设计 齐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4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4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