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6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材分析
定语从句是本单元的语法要点,是在1-8单元已经对该语法知识有所渗透的前提下安排的。本节课话题是让学生体会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会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学会热爱生活;
能用简单的定语从句形式表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本节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复合句的理解,提高其对此句式的应用能力。
二、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本单元基本词汇,学会恰当的使用引导词that ,who
2、能力目标
1)掌握功能句“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 i love singers who can write their ownmusic.”
2)能够自如地谈论自己所喜欢的音乐和音乐家。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谈论对音乐和音乐家的好恶,从而使学生学会欣赏音乐的美。
三、教学重点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并掌握先行词为物或者人时,引导词“that ,who ”的使用方法。
2)“prefer …to…”的用法
3)掌握有关音乐的词汇和相关的词组,能够比较流利地描述自己喜欢的音乐,运用功能句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 i love singers who can write their own music.”
四、教学难点
定语从句运用
五、教学策略
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实施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感激励法。
六、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
录音机(a tape recorder)
七、教学环节
1、课堂导入
⑴ warming up
⑵ discuss: do you like music? what kind ofmusic do you know?
⑶ there aremany kinds of music such as pop ,jazz, rock……. let sstalk about the kinds of music..(多媒体出示)
⑷let ss read 1a. explain the sentences:
i prefer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i like 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 better.
lyrics:the plural form is often used.
ask ss topractice in pairs then make up a short passage using the four sentences on thescreen.
2、课堂讲授
explain attributive clauses.
定语从句:在复合句中修饰名词或者代词的从句叫做定语从句。先行词是“人”时,用关系代词who引导,先行词是“物”时,用关系代词that来引导
i love singers who write their ownmusic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a. that即可代表事物也可代表人,which代表事物;
它们在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that在从句中作宾语时常可省略关系词,which在从句中作宾语则不能省略。而且,如果which在从句中作“不及物动词+介词”的介词的宾语,注意介词不要丢掉,而且介词总是放在关系代词which的前边,但有的则放在它原来的位置
b. which作宾语时,根据先行词与定语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先行词与which之间的介词不能丢
c. 代表物时多用which,但在带有下列词的句子中用that而不用which,这些词包括all,anything, much等,这时的that常被省略
d. who和whom引导的从句用来修饰人,分别作从句中的主语和宾语,whom作宾语时,要注意它可以作动词的宾语也可以作介词的宾语
e. where是关系副词,用来表示地点的定语从句
3、课堂练习
fill inthe blank with who that
1).i have a brother _______likes soccer.
2)tom doesn’t like movies_______are too long and too scary.
3) we prefer groups ________ play loud and energetic songs.
4) he likes friends_________ often help each other
4、课堂活动
1) askand answer in pairs:
what kind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 why?
i like popmusic/classical music/jazz music/country music/dance music, etc. and tell thereasons.
2) listento four pieces of music .then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in pairs.
3) showseveral pictures and introduce their favorite singers ,groups and so on..
4) practice in pairs and talk about their favorite kinds ofsongs, singers and groups.
5) listenand complete 1b,2a and 2b.
5、课堂小结
在定语从句中,先行词是“人”时,用关系代词who引导,先行词是“物”时,用关系代词that来引导。
i love singers who write their ownmusic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who / that 在定语从句中做主语时,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应与先行词保持一致
i prefershoes that are cool.
i like apizza that is really delicious.
i lovesingers who are beautiful.
i have afriend who plays sports.
6、作业布置
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the kinds of the friends they likeand dislike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本单元的功能句,而且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敢于用英语交流和表达,学习中遇到困难,愿意主动向他人请教,并有较强的合作精神,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与成就。
1.人教版山雨教学设计
2.人教版《山雨》教学设计
3.人教版《雨说》 教学设计
4.人教版《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5.人教版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6.人教版咏柳教学设计
7.人教版学弈教学设计
8.人教版找春天教学设计
9.人教版花钟教学设计
10.人教版花钟优秀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二
表格式书面表达是近年高考常选的命题方式之一,1994年、、、高考书面表达都是用表格式命题,而且,所用体裁也相对稳定,以记叙文、应用文为主;
题材多种多样,有书信、日记、人物介绍、口头通知等,多数情况下,在提示中明确规定了用何种格式。所以,考生只需根据表格里的提示内容,确定所要表达的要点,最后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句型和词语知识,写出一篇要点全、语句通、条理清、表达明、思路活、书写正的短文。
那么,在解答表格式书面表达时,我们具体怎么操作呢?
一、谋好篇,布好局
在动笔前,一定要根据表格里的提示内容,先确定好所要表达文章的题材,然后根据题材确定好文章的整体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略写什么,详写什么,甚至要用到哪些句型和短语,都要做到成竹在胸。
二、根据表格内容找要点,运用要点定要素
书面表达最重要的评分依据就是内容要点要全,如果遗漏一个要点,至少要扣3分。因此,同学们在认真审题、弄清体裁、题材、题意的基础上,应逐个地、完整无缺地把表格中的内容要点找出来,然后再根据不同体裁把要表达的要素表达出来。如果是记叙文,六个要点缺一不可,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和结果。在这六个要素中,人物、时间、地点通常放在文章的开头;
事件、原因通常放在文章的中间,它们是文章的主体;
结果作为故事的结局通常放在文章的最后。如果是应用文,首先是注意它的格式,因为格式错误,要扣2分;
然后把要解说的事物的性质、对象、目的、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解释清楚,使读者对此事物有一个完整准确的了解。
三、开好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书面表达能否得高分,关键看开头。如果是记叙文,一般宜开门见山,过程再慢慢道来;
如果是应用文,开头套语别忘怀;
万一碰上议论文,亮明观点宜在先。
四、写好中间
在叙述文章事件、原因时,既要运用自己熟悉的句型和短语,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和简洁多样性,避免中文式英语。时态、语态要正确,语法无错误,尽量多使用不定式、分词短语、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倒装句、并列句、插入语等,使短文显得句子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为了使文章层次分明,同学们千万别忘了分段。书面表达虽然只有100个词左右,但它也是一篇文章,是文章当然就有段落,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根据文章不同层次分段,原则上,一篇段文至少不能少于三段,哪怕一段是一句话也行,切忌一段式短文。
五、结好尾
结好尾是书面表达能得高分的保证。一般来说,文章结构要首尾呼应,特别是最后一句话,往往是文章的总结句。所以,文章最后几句话是绝对不能出任何错误的。在这要告诉同学们的是,阅卷老师也是十分看重文章结尾的。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三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作家研究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生卒年不详,大约先于庄子,曾为庄子所称道。著有《列子》,书中保留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
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愚公移山》可谓家喻户晓,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二)课文解读
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论,它是把比较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寓言常常用比喻的方式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它常常假托于故事和人物表达一定的人生哲理。古代寓言有的是把民间寓言记载下来的,有的是根据民间传说加工而成的。经过记载或加工,扩大了流传范围,增强了文学色彩,甚至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主要特点是情节、结构简单,往往是一两百字一则,甚至几十字一则,但故事生动有趣,思想深刻。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愚公移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寓言说的是愚公苦于北山的阻挡,率领儿子、孙子挖山的故事。愚公不顾智叟的讥笑,坚信每天挖山不止,世世代代地挖下去,就可以搬走大山。愚公移山的决心感动了天帝,天帝命神仙背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其实并不“愚”,“智叟”其实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的用意是构成鲜明的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其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挖掘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情感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成长路上不畏困难,坚持不懈,艰苦奋斗。
(四)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透过分析形象挖掘文章深刻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愚公移山》出自哪里/
明确: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汤问》的作者是谁?
明确:作者列子,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之一
二、积累知识
1、布置预习: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读准字音,并逐字逐句读懂课文
2、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1)高万仞 2)太行 3)荷担者 4)箕畚 5)始龀
6)亡以应 7)一厝朔东 8)陇断
②解决疑难字词句
实词:叩石垦壤、而山不加增
虚词: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有子存焉
句子:且焉置土石
3、练习,重点为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作业)
三、诵读感悟
1、诵读课文
2、快速找出表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结果的原句
明确:
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讲述的是愚公苦于北山的阻挡,率领儿孙挖山,其壮举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之子背走了两座山的故事。
四、研读赏析
1、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目光长远……
环节一:演愚公
1)课前准备:各学习小组内分配角色、在原文基础上,设计语言神情动作
2)课堂活动:
第一步:彩排
第二步:表演
环节二:评愚公
1)分析戏中愚公的人物形象,板书分析所得出的结果
2)根据板书整理好笔记
五、感受评价
1、感受愚公精神
齐声朗读一段评论性文字:敢叫高山让路,敢叫大海搬家,自古谁是第一人,除却愚公不言他。愚公是愚笨的,他用人来挖山,用箕畚运土;
愚公更是智慧的,他有远见卓识,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的决心。愚公代表一种精神,那就是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奋斗的意志。
2、延续愚公精神
寻找现代版“愚公”,用一段话描述出来,不少于一百字。(作业)
作业:
(1)巩固知识:做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练习
(2)形成能力:怎样区分对比与衬托?(评讲时以人物配对为例,形象讲解)
(3)拓展延伸:寻找现代版“愚公”,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作业具体要求见于附带练习题资料)
(六)板书设计
愚公:不怕困难、坚忍不拔、 艰苦奋斗、目光长远……
愚公--智叟(对比)
--其妻(衬托)
--遗男(衬托)
-- 神(衬托)
叶巧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四
安徽省蒙城县第六中学:董中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揭示的主题;
2、通过品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和精巧含蓄的布局;
2、加深对小说有关知识的掌握。
情感价值观
l、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的冷漠无情;
2、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教学难点
l、本文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以及精巧含蓄的布局,对小说初步欣赏。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充;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我们又提出了: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读书,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可见,读书是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人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的人是为了报效祖国,那么在封建社会末期,读书人的命运如何呢?周围的人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起走进他最喜爱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摄取文中所透露的信息。(主要着重学生阅读的差异性,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1)让学生自由发言;
(2)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总结:这是一篇小说,要注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以“笑”为线索,勾勒了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段,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在不动声色中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三、师生共同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孔乙己“咸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来反映主题。
(2)让学生找出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生活片段,并拟小标题。①酒店揭短;
②酒客奚落;
③教我认字;
④分茴香豆
(3)多媒体展示四个生活片段:让学生讨论通过酒客与孔乙己的对话以及孔乙己自己的表现所展示的人物性格。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分析总结展示出四个生活片段所揭示的人物性格。
酒店揭短 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 (孤芳自赏)
↖ ↗
孔乙己
↙ ↘
教我认字 分茴香豆
(诚实善良) (迂腐不堪)
(5)学生思考:孔乙己后来的命运如何呢?
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掌柜的与酒客的对话,掌柜的与孔乙己对话。
②让学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推测孔乙己的命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怎样理解,为什么?
对学生的分析给予评价,并总结。
③总结:“大约”是作者没有亲见孔乙己的死去,所以只能用推测的词语,但是孔乙己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没有亲情,没有温暖,周围的人把他当作笑料,对他冷漠无情,所以他必死无疑。
四、生生互动,合作学习:
(1) 孔乙己的命运如此悲惨,他到底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2)学生相互合作讨论,阅读1--3段。
(3)小组代表汇报合作结果,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4)总结: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期,人人势利冷酷而孔乙己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而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这样他的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了在咸享酒店里“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的人”。
多媒体展示:
长 坐 (贫富悬殊)
↑ ↖ ↑
↓ ↘ ↓
短 站 (阶级对立)
(5)学生合作讨论文中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①让学生快速阅读文中的插叙部分
②小组讨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③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孔乙己既可悲又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
贫困而不能生存而又好喝懒做;
很想清白做人而又免不了偷窃;
死要面子,怕人讥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④小组讨论人物描写的方法。
⑤学生自由发言
⑥教师评价总结:外形整体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肖像;
服饰;
语言;
动作与神态描写;
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五、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探究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①小组讨论;
②推荐小组代表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a封建科举制度;
b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不仅不能成才,相反成了不能谋生的可怜虫;
c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
d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横行霸道,极端残忍。
(2)本文以笑来贯穿全文,如何看待文中的“哄笑”?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怎样的?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文中的“笑”有麻木的笑、玩弄的笑、附和的笑以及孩了们天真的笑。作者用笑写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作者对孔乙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④多媒体展示“
病态 附和
(酒客) (“我”)
↖ ↗
笑
↙ ↘
玩弄 天真
(掌柜) (孩子)
(3)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借此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自由发表看法;
③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总结。
(4)拓展:假如孔乙已像范进一样老来中举,故事情节会怎样发展呢?
(学生自由讨论)
(5)今天,我们也在考试,也在选拔人才,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与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
(6)总结,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封建科举制度造就两类人:一类是沿着科举制度爬了上去,就成了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工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而不能中举的一类,就成了人们的笑料,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暴自弃,成了社会的“多余人”。但无论是哪一类人,如果不能为社会、为人民造福,他们都将是社会的废物。而我们今天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无论是能否进入高等学校,他们都能在社会上为社会造福,为人民造福,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努力学习,勤奋进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应该记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让我们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读书。
(7)多媒体展示:
知识改变命运
天 海
高 阔
任 凭
鸟 鱼
飞 跃
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读书
附:板书设计:
酒店揭短 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 (孤芳自赏)
↖ ↗
孔乙己
↙ ↘
教我认字 分茴香豆
(诚实善良) (迂腐不堪)
病态 附和
(酒客) (“我”)
↖ ↗
笑
↙ ↘
玩弄 天真
(掌柜) (孩子)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教学反思:
董明
[《孔乙己》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五
木兰县第二中学 冯佰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充满感情的朗读诗歌,准确地把握诗歌感情的发展变化,并学会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陶冶学生对诗歌艺术美情感的熏陶。体会作者强烈的怀乡思国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课前欣赏佟铁鑫演唱的《乡愁》)
一曲乡愁唱出了许多游子的心声。是啊,每个在外求学的学生,在每个日落的黄昏,月圆的夜晚,总是会情不自禁的想家,想起家中每天操劳的父母,想起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神,想起父亲伫立远眺的身影,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总是思绪万千,涕泪涟连。我们想家的时候,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感受他那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学习诗歌(分四个乐章来学习)
第一乐章 深情朗读(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饱含深情读乡愁)
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听配乐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语速和朗读节奏。
这首诗的朗读基调是--深沉的,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
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缓慢的。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
指生朗读,读后评议
学生齐读。
第二乐章 想景悟情(明月别枝柳梢头,斟满一杯乡色酒,让我们细细品味诗歌的情感,再现诗歌的意境,下面进入第二乐章:再现意境咏乡愁)
学生朗读诗歌,体味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情感。
思考问题: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诗人运用什么顺序借助什么具体事物表现浓浓的乡愁?
3、这些事物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的?
学生们各抒己见,感受诗歌的意象与情感。
4、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诗是精练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的意境,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用语言表达出来。)
老师想景悟情,想象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情景。
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 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分小组讨论、联想后再现诗歌意境。
第一节 :生:小时候,作者外出求学,当夜深人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起笔写信,把离家的思念献给母亲,看到母亲写的信会哭,穿上母亲缝的衣会哭,想起母亲翘首的期盼更会哭……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第二节:背景提示:余光中婚后赴美读书,要见妻子,便要坐轮船返台。
生:长大后,娶了娇妻又别了娇妻,曾经的缠绵化作辛酸的记忆,脑海中只剩下一次次登船时,妻子的挥手别离,泪容凄凄,如今,分隔两地,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在渡口徘徊想念妻子,却无法相见……
第三节:生:到了中年,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看到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他只能在母亲的坟前跪倒,痛哭流涕:母亲呀母亲 ,你在哪里,不孝儿回来了。他在悔恨母亲临终前也未能尽孝,母亲魂归后也未能送母亲回归故土,任儿子怎样悔恨与自责,也无法把您从土层中唤醒,真的再也无缘尽孝了吗?
师:此刻,儿子满是悔恨与自责,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可当我们的母亲还健在的时候,谁又知道,我们的母亲在想什么呢?请看一位母亲写给自己孩子的话。
老师深情朗读,屏显:当我老了,不再是当年的我,不要悲伤,有一天我终会离去,而你将是我永远的牵挂;
当我老了,对新事物开始迟钝时,不要嘲笑,请想一想,当初我是如何耐心回答你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
当我老了,系鞋带的手已开始哆哆嗦嗦,不要恼怒,请想一想,当初我是怎样手把手地教你;
当我老了,在我们谈话时已渐渐答不上话,不要生气,对我而言,重要的不是谈话的内容,你能陪着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当你看着老去的我,不要悲伤,请耐心地陪我走完最后的路,就像我引你走上最初的路。我最后的幸福啊,就是你绵绵的爱意……
其实,不用等母亲老了,现在,我们的母亲何尝不想听一句贴心的话,让他们感受到你们的关怀和感恩呢?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吗?
生1:我想对母亲说:妈妈,您辛苦了,我永远爱您!
生2:妈妈,我想请您放心,我会在这里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来回报您!
生3:妈妈,此时此刻,我很后悔以前对您的顶撞,我想真诚的向您道歉,希望您能原谅我的幼稚。
生4:现在,我很想我的妈妈,她是最疼我的人,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我会让您永远幸福的。
第四节: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人,拄着拐棍,站在海峡边的礁石上,用饱含沧桑的眼神,遥望对岸的祖国我的大陆!我多么想手挽起裤脚,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趟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多想在您的怀里深情的叫您一声:母--亲!可现在却不能够啊!
第三乐章 研读赏析(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我们采一朵海棠红,飘一片雪花白,让我们踏着腊梅的芬芳,进入本节课的第三乐章:含英咀华品乡愁)
从整体上发现、总结诗歌的艺术美
1, 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2,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欣赏诗歌
学生发现、总结
整齐的结构美:美在富变化于统一的结构。每节诗句数,句式,字数完全相同,每一节中三短一长,长短交错,富于变化,四节结构一样,给人以美感。
深沉的意象美:美在作者从悠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概括诗人漫长生活历程和对故园深沉的怀念。
和谐的音乐美:美在运用重章叠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第四乐章 佳句访写(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不同的人表达乡愁的方式不尽相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仿写。下面进入第四乐章:放飞心灵抒乡愁)
1、佳句仿写
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乡愁。
学生们仿写展示
生1乡愁是王维登高的茱萸,是李白床前的月光,是琦君童年的一杯春酒。
生2:乡愁是乡书的封面,乡愁是乡音的呼唤,乡愁是乡情的思念
生3:乡愁是飘漾记忆中母亲做的饭菜的香味,乡愁是童年笑在嘴角边那甜甜的滋味,乡愁是生命中一段最浪漫最温馨的回味。
生4: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5: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6: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生7:乡愁是一滴泪水,酸酸的,涩涩的。
生8: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生9:乡愁是一缕清烟,飘忽不止。
生10: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生11:乡愁是家乡的小路,让人留恋忘返。
生12:乡愁是家乡的河,永远在我们的心中流淌。
(是啊,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一曲歌,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就是乡愁。)
2、各领风骚话说愁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颠,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
冯佰珍
[《乡愁》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六
白水县云台乡中郭雪芹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第四篇课文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少年生活成长故事,欣赏这些作品,要让学生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学习这篇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
( 二 )设计理念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轻松、热烈的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发现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欣赏并尊重学生的分歧,鼓励学生珍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能大胆的表达。想众人之不敢想是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特色。
(三)教材分析
《心声》是一篇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说,故事性强,情节鲜明,很接近七年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文中天真、纯朴、渴望亲清的李京京很容易打动学生的心,引起感情的共鸣,但小说篇幅较长,再加上学生刚接触现代小说,因而对小说情节的梳理以及文章主旨的把握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在把握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以讨论的方式感悟文章的主旨是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四)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思维能力,对生活、人生也会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加之本地留守儿童多,因此读懂文章的内容不是难事。前几篇学的也是小说,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也不难。因此,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体会和学习这篇小说的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力能
1、复述课文
2、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
3、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联系实际生活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情节进行复述。
2、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并思考讨论 话题。能对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能自信、负责的表达自己的 观点。
3、发挥主体作用,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培养爱心和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
(四)现代教学手段
ppt
四、教学重点
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联系实际生活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难点
体会和学习这篇小说的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六、教学准备
生: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梳理小说情节。
师:资料收集、课件制作。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在想些什么呢?请大家都来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学生举手回答,听他们说学习和生活的感受)。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
(二)预习检测(ppt出示)
1、字词
捻 ( )噗( ) 蜷 ( ) 簪 琅琅() 发窘( )
抽噎( ) 恍惚 ( ) 抽泣( ) 棱角分明( )
窸窸窣窣( )
2、小说情节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李东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东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
(三)整体感知,复述课文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用第一人称进行复述。
复述提示:(ppt出示)
(1)紧扣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
a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b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李东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c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东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2)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可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充实内容,发展情节,更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2、复述评价
(四)合作探究
1、结合小说的学习特点,自己设置问题。
2、组内交流问题,选择高质量的问题展示在板面上
3、小组交流,再从展示的问题中选出高质量的问题进行探究。
高质量问题需爱则标准(ppt出示)
符合小说文体特点;
能起提纲挈领作用;
有讨论探究价值。
问题预设:
预设一:李东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1)设计原则:在多数同学能够提出”想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深人揣摩,根据关键语句或段落,了解李京京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把握李京京情感倾诉的需求。
(2)预期成果所包含的实质: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暧;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东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预设二:怎样认识、理解李东京这一人物形象?
要点提示:(ppt出示)
(京京这样的同学,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常有。在同学与老师的眼t算不上优秀学生,所以他想读课文这一小小的要求不能满足,当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指出同学读的不对时又遭耻笑。然而京京的所做所为有什么错吗?不是,是老师与同学们以习惯认识来看问题,放学了,京京注意力在窗外遭到呵斥,当老师布置公开课事宜时京京更是躁动不安,他想说什么却又引来老师的不满,然而他终于鼓足了勇气说出了心声,却被无情地拒绝了。京京的委屈、失望和破碎的心又有谁理解呢?可是他大喜欢这篇课文,他大喜欢凡卡。这种喜欢是真心的、真情的。这就使京京能从心里去感受凡卡的一切,这是多么珍贵的学习动机,这又是多么难能可贵!在京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是极为感人的)
(2)预期成果所包含的实质:李东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3)本文李京京的形象主要靠心理描写丰满起来的,有关心理描写的技巧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受益匪浅。
资料包(ppt出示)
心理描写的技法
1、内心独白
2、通过梦境幻觉来反映人物心理
3、利用环境静物来衬托人物心情
4、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预设三: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 什么看法?程老师为什么最后让李京京读完了全文?假如你是李东京或程老师,你会怎么做?
方向提示:(ppt出示)
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预设成果所包含的实质:
(五)拓展延伸(ppt出示)
1、你从本文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要点提示:《凡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凡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声与作品中凡卡的心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凡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怏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2、你渴望得到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可站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角度上,说出你的心声。
预期探究成果
1、启示一:要把心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跳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2、略
(六)总结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前行吧!
(七)作业(ppt出示)
你认为怎样才算一堂真正的公开课?(要么站在老师的角度上说,要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谈,都可以。)读完本文,你最大的新生是什么?请以“心声”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情。
板书设计
心声(李京京)
想在公开谏上读《凡卡》的愿望
李京京 表达自己对亲情、友情的渴望
批评教师中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
八、教学反思
这是小说单元中最后一篇课文,我安排了一课时。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的概括在前面已作为重点学习了,所以这一课我安排了让学生复述课文,这既考察了情节的概括也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此外
我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设为: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联系实际生活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其目的是要学生学会探究小说的主题,要把心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要从小说中跳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郭雪芹
[《心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七
《出师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了解内容大意。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体会“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
过程与方法:
1.讲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结合。
2.反复诵读。
3.设置关键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文章词句及背景知识,理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流露出的矛盾艰难之感,从而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词句,理解诸葛亮的“难”,从而理解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
《出师表》作为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除了落实字词释义,还应该从对原文语句的反复品读中体会诸葛亮的思想情感。学生有《三国演义》的阅读经验或者电视剧的观看体验,对诸葛亮的智慧应该有所了解,但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并不一定能理解。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对《出师表》字句进行赏析,此外补充相关背景知识,详细梳理内容。通过朗读体会诸葛亮言辞的恳切,劝谏和出师的艰难,从而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生成更立体的文学感受。本课应着重于拓宽学生文言素材阅读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通过反复诵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重点文言词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进行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文言素材的理解,培养他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预习作业:一字一句抄写《出师表》,翻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译文,对字词释义提出疑问;
品评文章最后一句话:“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到底言了些什么?为什么写到最后他会临表涕零,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课上提醒学生读准重点文言词语的读音,并在书中标注:
裨(bì)补阙(quē)漏 性行(xíng)淑均 行(háng)阵和睦
庶竭驽钝(shù jié nú dùn) 以彰(zhāng)其咎(jiù) 陟(zhì)罚臧否(zāng pǐ)
崩殂(cú) 侍(shì)卫 咨诹(zōu) 郭攸(yōu)之 费祎(yī) 夙(sù)夜
(一)情境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出师表》,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提出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在表文结尾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句子来展开理解。
展示课件“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设计意图】在预习翻译的基础上,引出对关键句的解读,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感知学习
1. 默读课文(1~5自然段)诸葛亮“言”了些什么?
同学回答问题,大致梳理文意。教师适时落实字词并板书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课文中摘引原句,说清楚诸葛亮所言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
要点:宜开张圣听;
昭平明之理;
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亲贤臣,远小人。
2.请把这几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三个方面的建议:1.广开言路;
2.赏罚公平;
3.亲贤远佞。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比较昏庸、容易受身边佞臣蛊惑的君主,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其中“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是不能只听身边小人的谗言,对贤臣更是要“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这些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3.给出“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
针对以上总结的内容,诸葛亮为什么会涕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诸葛亮的情感。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再读课文,联系补充背景素材,思考、讨论、交流。
1.分析原文语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未半、中道背后的含义)
2.分析原文语句: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
补充背景材料:
公元2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公元2,曹丕建魏;
公元2,刘备建汉;
公元222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与吴国在猇亭一战(即《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三百里”),兵力大损,败走白帝城,次年病死。吴国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当时三国的局势:
益州豪强及南方夷族发动叛乱。
魏国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政治、军事、经济上占有明显优势。
吴国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力量比较雄厚。
3.追问:在此种危急情况下可不可以不出师北伐?
给出背景材料:白帝托孤。
刘备:“朕自得丞相,成其帝业,何期智术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羞回成都与丞相相见。今日病已危笃,不得不请丞相托以大事也。”
刘备:“‘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与卿等中道而别也。”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联系原文语句分析: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小结:以上内容和背景可以总结出“出师难”。
4.诸葛亮的劝谏之难。
前文我们分析过,蜀汉当时处于益州疲弊的局面,但又有先帝托孤之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旦出师,先不说伐魏能否胜利,大本营的安定就够让诸葛亮担心的,因此在出师之前反复叮咛。此时此刻的诸葛亮内心多么焦虑艰难啊!
小结:以上内容可以总结出“劝谏难”,再和前面的“出师难”结合起来看,不难体会到诸葛亮在表文结束之时为何会“临表涕零”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我们在《出师表》中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处境艰难,在矛盾中挣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而不是隆中一对天下就三分,羽扇一挥樯橹就灰飞烟灭的神。
5.带着对作者诸葛亮情感的体会,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诸葛亮的情感,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触及文章的核心部分,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
(四)总结
总结写作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
结束语:一个个后来者,读《出师表》时扼腕叹息、仰天长叹或沉默思考。他们中有岳飞,有杜甫,有陆游,有文天祥,他们读《出师表》就像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带着这些人以及你对诸葛亮《出师表》的理解,读熟并齐诵《出师表》。(课件出示:岳飞手书《出师表》和杜甫、陆游、文天祥的诗句)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写作特点,感受《出师表》和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
阅读批注梁衡《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自读课本》七年级下册)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思考、批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形象,培养独立阅读,归纳要点、阐述观点的能力。
老作
[《出师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八
章丘普集中学 宋玉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2.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社会问题和学校的不良现象;
学习李京京执著地追求目标的态度;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品质。
3.过程与方法:教师激趣,学生探津。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描写
2. 教学难点: 小说中人物情感的共鸣
【教学方法及教具】 诵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发现,创设情境:
教师配音:“在很久以前,人们常盼望流星的出现,因为只要对着流星许愿,你的愿望就会很快实现。现在就让我们也对着流星许个愿吧!”展示流星划过天空的美丽画面,并播放歌曲《流星雨》,营造一个浪漫、神奇的想像空间。
二、互动实践,学习新知:
1、作者介绍
黄蓓佳:1955年出生于江苏如皋。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处女作《补考》1972年发表。著有小说集《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长篇小说 《夜夜狂欢》等。
2、读准字音
发窘 抽噎 噗 纸捻 蜷 簪 琅琅 恍惚 抽泣 棱角分明 毛毛剌剌
老师激发学生:刚才我们一起道出了各自的心愿,这些珍藏在我们心中的秘密就是我们的心声。相互倾诉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我们的友情更深了。现在我要给你们介绍两个新朋友--李京京和万卡。请大家迅速走进黄蓓佳的小说《心声》,看谁最先和他们交上朋友,体味他们心中的苦痛。
3、复述课文
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一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4、品情节
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5、析人物
⑴、文中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李京京为什么想读《万卡》?
《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万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
李京京想读《万卡》是因为万卡使他想起了乡下跟爷爷、伙伴在一起的幸福生活,触动了他深埋心底的对亲情、友情的渴望,他迫切希望能通过朗读《万卡》把这种感情表达,宣泄出来。
⑵、小说着重刻画了哪个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结合小说内容谈你对该人物形象的认识。
小说主要通过心理描写来着重刻画李京京这个人物。李京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请试着用“我从 看出京京 的心声,此处使用的是 描写的句式说话。
⑶、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结合课文内容)
①是李京京想要在公开课上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心声。
②是李京京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的心声。
③是李京京想念爷爷、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的心声。
④是李京京渴望得到友谊、亲情的心声。
⑤还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心声,是渴望老师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心声。
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从我的角度来看,还有呼唤教育回归自然,呼唤理解和沟通的心声。以上的这些,恐怕连作者自己也不曾一一想到。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是呀,同学们,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遭逢逆境,当你纯真美好的愿望,被人拒绝、甚至招致嘲讽和奚落,你是选择放弃追求,从此灰心丧气,还是怀恨 在心、伺机报复?李京京同学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我真诚的希望同学们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在挫折和挑战面前,不气馁,不抱怨,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乐观向 上精神为自己赢得成功的掌声。
三、点拨提升,突破难点:
李京京读《万卡》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的朗读成为了这次公开课的亮点。
1、《万卡》为什么那样拨动李京京的心弦?
2、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再次创设情景,闪现万卡和李京京的生活情景片段。
学生精读课文,共同探讨,分组交流。
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这篇文章,是因为李京京与“万卡”经历相似,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李京京理解“万卡”的内心感受, “万卡”想念爷爷,他也想念爷爷。李京京觉得文中的“万卡”就是自己。读《万卡》,李京京可以找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
事实证明:带着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经历与体验的京京在公开课上出色地进行了朗读。出色的朗读是用情感,而不单用声音。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四、反馈体验,巩固练习:
李京京借读《万卡》宣泄了他的心声,读了课文,你是否也有了同李京京一样的宣泄欲?请你也来一次真情的表白。
你有和李京京相似的经历吗?请用“我最想对 _说的一句话是 ”的句式,谈谈自己的心声。
五、布置作业:
替京京给爷爷写一封长信,像万卡写的那样的信。
王丽
[心声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九
华师来凤附中初中部“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课题:谈读书 设计教师:李殿勋 科目:语文
授课班级:九一三 授课教师:李殿勋
教学目标:
1.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 认识读书的益处;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时间: 1 课时
第 1 课时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要具体、简要、可行、可测:
1.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 认识读书的益处;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自学指导
明确自学的内容与范围,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的要求,明确自学的时间:
1.学会给加点字注音
2. 根据意思填词语:
3.了解作者
4.怡情傅彩
(三)自学自测
学生看书、看例题、做测试题,教师巡视。(教师出示问答题或测试题让学生检测自学情况)
测试题:
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谈读书的目的。
1、正面论说读书足以怡情、傅彩、长才。
2、反面论说读书的惰、矫、迂。
3、读书与经验互补。
第二部分:谈读书的方法。
1、读书要思考。
2、读书的不同方法。
3、读书与讨论、作文的关系。
第三部分:谈读书的作用(益处)。
1、正面论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
2、反面论说读书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四)互动展评
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点评:(建议教师预设)
1、听读课文 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谈读书的?
2、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请拿起笔来,把你喜欢的语句勾画出来,大声的读一读。
(五)归纳总结
引导归纳,回扣目标:
1.根据作者来谈读书,谈谈学生的读书方法。
2.本文是随笔,没有中心论点。培根围绕“读书”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3.归纳这篇文章的名言警句
(六)当堂训练
分必做题、选做题或思考题。必做题完不成的开小灶,巡视学困生,当堂批改学困生作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做到“堂堂清”。
必做题:1. 1、探究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1)从“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到“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2)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3)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4)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选做题:
1、课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
(1)语言精辟,表意透彻、富有智慧,用词简明、含义深刻。
(2)行文灵活,笔法生动,大量运用排比
思考题:
1、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之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2、你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佚名
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
板书设计:
目的
谈读书 方法 对比论证
培根 比喻论证
教学反思: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抓住文本重点,这篇课文很有思想价值,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愿意读书的人不多,能够读书的人也基本上是被逼的,因此,我把体会文中有关读书名言的句子作为重点之一,让他们通过这一环节,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课前补充的一些读书名言也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因为这是一篇议论文,文体知识也应该是一个重点,我侧重于论证方法的教学。
李殿勋
[《谈读书》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十
长安中学 潘清赞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九年级( 上册)第1课《沁园春 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3.学习写景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声,文并用,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欣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 程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 毛泽东同志
不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也是杰出的诗人。在长期从事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他写下了许多卓越的诗篇。他的诗词是伟大革命实践与高深文学造诣相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光辉诗篇;
是旧的诗词形式与新的革命内容完美统一的珍宝。《沁园春 雪》就是其中的一首。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 雪》 同学们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 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逐层理解上阕
分析第一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教师设疑:该句写了北国雪景,从哪几个词上可看出?这几个词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采用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明确:“冰封”,“雪飘”两字用得好,写出了北国的雪景。“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动姿。动静结合,纯朴净美,广阔的意境,宏大的气魄,豪迈的情趣充盈其间。
分析第二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问1:“望”字在该句起什么作用?“望”到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景观?(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摄的内容。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因为这些景观最能反映北国风貌,也是伟大祖国形象的象征。
提问2:这两句描写眼前望到的景色的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
明确:“惟余莽莽”照应“雪飘”,显示白茫茫一片;
“顿失滔滔”照应了“冰封”,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这一句是壮阔的静态描写。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更加展示了奋飞的态势,竞争的活力和豪迈的精神。
分析第三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提问:这一层写景与上一层写景有什么不同?这样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投影幻灯片)
这一层写景是作者想象中的景色,翻出了一派新的气象,是虚景。想象雪后晴日下的景色,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
化动为静的写法;
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 学习能力。
逐层理解下阕
分析第一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前句总括了上阕的写景,“娇”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
后句总领下文的抒情评论。“引”字,引出评古。“折腰”与“娇”呼应,也概括了每一个英雄为美好山河奋斗不已的姿态。“竞”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相继崛起,激烈奋争。
分析第二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设大雕。”
“惜”字总领,饱含叹惋之情。以下所写,肯定了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赫赫武功,叹惜他们的文治不足。准确有分寸。
分析第三层:“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承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写出了坚强的信心,伟大的抱负和昂扬的斗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
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这首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上片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整首词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想象,有静有动。由于“情”由“景”生,“议”由“情”发,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小结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十一
《 沁园春 雪》
教学目标:
1、朗读这首词,感悟诗歌内容。
2、了解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3、体会诗人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心和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2. 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显示《沁园春 雪》书法作品。
显示:领袖风采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生齐说)。他既是一位伟人,有胆有识,力挽狂澜,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他的一生中写下了六十多首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一篇经典佳作《沁园春雪》(板书)
3.解析题目
4、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二、第一乐章:诵读感悟
(一)读得正确流畅
1.师:这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学习的第一乐章:“诵读感悟”。(ppt)大家先把诗歌读一读,我提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
生散读,师行间倾听。
2.师: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试一试的?
3.读准字音如:
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
(二)读出音韵美
1.师:读准了节奏和重音,我们就能将诗歌读得抑扬顿挫,感受到它的音韵美。
2.师:(ppt 出示前三句)大家看词的前三句,应该在哪里停顿呢?那么重音呢?哪几字作重音处理?
生答。
3.齐读前三句。
4.现在,同学们和同桌一起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讨论,力求读准重音和节奏。
5.师:我们再来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
(三)读出豪迈情
1.师:诗歌要读出感情,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觉得这首词要读出怎样的感情啊?
明确:豪迈、赞美、气势磅礴。
2.师:同学们把握得很准确,诗人柳亚子读后曾经这样评论: “展读之余,以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未能抗,况余子乎?”
师:连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都不能与他相提并论。同学们,毛泽东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文人,而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领袖诗人,他将自己的胸襟、情怀、斗志注入诗中,写成的诗当然是豪放激昂、大气磅礴。
(板书:大气磅礴)
3.欣赏唐国强朗诵这首词。
4.哪位同学愿意来向唐国强挑战的?
生读后点评。
三、第二乐章:细读品味
师:这又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下面我们进入诗歌学习的第二乐章:细读品味。
(一)品壮美雪景
1.师:词的上阕描写壮美雪景,品读这一部分,我们要找一个领字品一品,找一种手法品一品,还要找一幅画面品一品。
2.师:找一个领字品一品,什么叫做领字呢?通俗地说,就是在词中起领起作用的字,他能领起词中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同学们细细品读上阕,能不能发现上阕哪个字是领字呢?自己读一读,思考一下。
明确:“望”字是领字,它领起了哪几句话呀?
3.提问:下阕有一个字同“望”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确:惜。
4.师:领字的巧妙运用,我们看出了诗人的写作思路,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咱们再来找一种手法品一品。写景都有哪些手法呀?
交流,引导明确,如: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白、山高,连绵起伏。
(2)“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用夸张的手法,让人十分形象地感受到雪下得大,绵延千里。
(3)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用的是想象的手法,虚写。
(4)“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用夸张的手法,让人十分形象地感受到雪下得大,绵延千里。
5.师:诗人动用各种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自然画卷,可谓“诗中有画”,现在就请大家拿出笔,给我们描摹一幅你脑中呈现的画面。要说明的是,描摹不等同于翻译,而是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反映成画面,描写必须生动形象。
生动笔写,师巡视。
交流展示,师点评。
6.现在我们来齐读上阕,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二)品千古帝王
1.上阕是一幅意境开阔的自然画卷,下阕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将视野转向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作者都提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啊?
生答。
2.从“惜”字可见作者对他们什么态度呀?
明确:惋惜、可惜。
3. 同学们,秦始皇扫除六合,汉武帝平定匈奴,唐太宗南征北战,宋太祖结束纷争,成吉思汗更是纵横驰骋,他们都是英雄呀!但毛泽东委婉地批评,傲视群雄,可谓“欲与英雄试比高”, 谁胜过这些英雄,比这些英雄高呀?
4.生答:风流人物。
(三)品风流人物:
1.毛泽东所指的风流人物是哪些人呢?(ppt写作背景)
明确: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大众,他们必将胜过古人,平定乱世,开创辉煌,迎来“分外妖娆”的明天,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风流人物。
2.上阕:壮丽山河,纵横千万里;
下阕:风云历史,上下五千年。大视野,大胸襟,大抱负,使得这首词大气磅礴。
3.齐读课文。
4.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什么样的人称得上风流人物呢?
生自由答。
5.师: 同学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这个画面,这个画面来自于“感动中国” 颁奖晚会,组委会认为(ppt)
生齐读: “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而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无论是伟大,还是平凡,只要实现了人生价值,那他就是风流人物。”
6.师:十年后、二十年后,时代的风流人物是谁呀?生答:是我们。
四、第三乐章:纵情吟唱
同学们,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英雄的儿女。今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学习伟人的这首词;
也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接受这份财富,庆幸生在伟大的中国。现在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纵情吟唱,唱出诗歌优美的韵律,唱出诗人豪迈的激情,唱出诗人伟大的抱负,更唱出我们对未来的无比自信。
生全体起立。集体朗诵。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李学云
[《沁园春雪》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歌中的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教学重、难点
1.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2.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flash《在水一方》,导入课题:这首《在水一方》是琼瑶根据《诗经》中的一首诗《蒹葭》改编而成的。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我们仿佛听到了祖先们淳朴优美的恋歌,看到窈窕淑女高雅可爱的风姿、痴情少年的千回百转。那就让我们来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欣赏这美丽的爱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吧!
(二)、感知朗读,理解内容
1.出示幻灯片,播放《蒹葭》配乐朗诵。
2.学生自由读。
3.学生齐读。
3.教师范读。
4.理解诗歌重点字词。
5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师生共同释疑。
(三)、研读诗歌,感悟意境
出示课件,教师引导,回答以下问题:
①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②诗中的主人公对伊人是如何追寻的?能否用几个词语概括当时的心情?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后明确:
①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苍苍
蒹葭 萋萋 芦苇茂盛
采采
为霜 为霜
白露 未已 朝露结融
未晞
②诗中的主人公对伊人是如何追寻的?能否用几个词语概括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水一方
伊人 水之湄 可望
水之涘
失意、
溯洄从之 烦恼、
痛苦、
主人公 悲凉
溯游从之 不可即
(四)、拓展延伸
出示幻灯片,请学生欣赏戴望舒的经典作品《雨巷》。思考问题:这首诗与《蒹葭》在内容、思想主题等方面有何异同?
学生朗读、探究后,明确:
同:都是抒情诗,节奏意境都很美,都表达了对心爱女子执着而热烈的情感,都是借意象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来抒发内心的热烈情感,都很委婉含蓄缠绵。
异:《蒹葭》来自《诗经》,是古代诗歌;
《雨巷》是现代诗歌。《蒹葭》感情更执着更强烈,《雨巷》却更郁闷更忧伤无奈。
三、课堂小结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很多文质兼美、传唱千古的佳作;
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蒹葭》“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感受到了《诗经》跨越千年的美丽。希望大家今后对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一文化瑰宝能多一份关注,多一份热爱。
四、布置作业
请把《蒹葭》改编为一则小故事,要求情节要生动,人物刻画要细腻,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三章 重章叠句、反复咏叹
第一句:写景
每章四句
后三句:抒情
李石铭
[蒹葭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十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这首词,感悟诗歌内容。
2、了解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3、体会诗人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心和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教学过程
一、自学指导一
1、作者:毛泽东(1893 - 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北国风光,
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毛泽东也是杰出的诗人,有许多大气磅礴的诗作,主要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军事文选》《毛泽东诗词》等。
2、背景;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二、独立研读全词,体会魅力
1、听读
2、自由读
a、注音
分外( fèn ) 妖娆( yāo ráo )
莽莽( mǎng ) 折腰( zhé )
成吉思汗(hán ) 稍逊风骚( sāo ),
b,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折腰-- 鞠躬 倾倒
三、自学指导二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2.作者以“望”统领哪几句,都望到了什么?
3.上阙中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虚景?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
6.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四、自学指导三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描写北方雪景。
2、词的上阕如何描写?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总写 雄伟壮阔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具体描写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展开想象
分外妖娆。
先实后虚
上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4、总写北国雪景的诗句是?写出北国雪景的特点是怎样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银色世界,起笔意境极为开阔,气魄宏大。
5、哪个字起总领作用?望见了哪些景物?
“望”字总领下文,至 “欲与天公试比高”。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的北国雪景更为
具体丰富的印象,显得奇伟雄壮。静态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山峦的绵延起伏。动态
6、为什么后三句不属于“望” 的范围?从哪 个字看出?
从“须”可以看出这是想象雪后初晴的美景。
7、上阕所写的景色可用词中一句话概括,这就是?
江山如此多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上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赞美。
8、可见“江山如此多娇”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总结上文)
9、那么启下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折腰,意为“为之倾倒,为之奋斗”
10、诗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体现在哪个字上?
包含怎样的感情?
惜,肯定他们是英雄,委婉批评他们长于武功、短 于文治。又蕴含后来者居上超超期历史英雄人物的坚定自信
11、诗人的观点是怎样的?这体现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境界?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无产阶级英雄人物。(自指)
五、精读诗文 合作探究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和“驰” ,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2,惜”字领起哪些句子?有何含义?
“惜”字的丰富含义:
a、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b、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了他们的不足,短于“文治”。
c、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众的歌颂,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六、总结点评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评古论今,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到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
七,巩固提高
学生展开想像,用下面的句子来交流:“从课文句子---------------- ,我发现词人毛泽东----------------”.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感悟诗歌内容,了解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3、体会诗人宽广的胸怀,做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雄心壮志。
学生自读,背诵全词
二,自学指导一:品读文章,思考一下问题
1、词的上阕写景部分由哪个字统领?统领哪几句,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
哪几句是虚景?
3.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静景,
哪几句是动景?
4. “望”字领起哪几句?
5.“望”字可否换成“看”字?
“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6.上阕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阕写景部分由“望”字统领,统领了下面七句,作者写了长城、黄河、山和塬。
2概括写北方雪景--实景
具体写北方雪景--实景
想象雪过天晴之景--虚景
3静景:千里冰封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4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5不可。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
“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6比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对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拟人:欲与天公试比高。
三,自学指导二:
1.在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作用的
是哪几句?
2.“惜”字领起哪几句?
3.“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4.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根据是什么?
,5. “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哪些英雄人物? 他们有什么共性?
6.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7.找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句子,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3“惜”中含有多种意味:
a,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有雄才大略,对历史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b,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
c,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4, 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
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5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都长于武功,短于文治.
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将往与今对比,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抒发了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豪情壮志。
三,合作探究题目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改写为“山如银蛇,原似蜡象”好不好,为什么?
2,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3,把“只识弯弓射大雕”改为“还识弯弓射大雕”怎么样?
参考答案:,
1, 一“舞”一“驰”,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美丽形象,且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生动传神。
2, 通过借代,指出他们共同的缺点是忽视文治,为下文歌颂无产阶级英雄作铺垫。
3, 不能。用“只”说明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批评语气比较严厉。如果用还表明成吉思汗治理的内容很多。武功只是其中一部分,语气还有些称赞。
四,比较研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
首题为《江雪》的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
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
简意深,请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
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
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五,拓展训练:判断下列语句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对偶 c、拟人 d、夸张、e借代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ad )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ab )
3、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be )
4.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d )
5.欲与/天公/试比高( cd )
六,总结本首词中的艺术特色: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2.动静相衬,虚实相生。
3.用词准确、精练,形象鲜明
全词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评古论今,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到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
七,堂清检测
1.《沁园春.雪》是一首______,选自_________,其中“沁园春”______ ,“雪”是_______。
2.这首词的上阕写______ 。其中前______句是总写 ,“望”字统领以下_____句。另外,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______景;
“须”字以下是______景,即想象____________之景。
3.词的下阕是评论______,抒情。其中前两句起__________作用。“惜”字领起的七句属表达方式中的_________,后三句属于_____________。
4.“风骚”中的“风骚”指______, “风”指______.“骚”指______。本词中与它同义词的是__________。
5.这首词表达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首词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汗张
[沁园春雪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 积累生字生词。
2 分析人物形象(重点)。
3 体会语言特点。
4 学习塑造人物(难点)。
教学过程
一、以图片导入
二、作者介绍
刘绍棠:文坛奇人
13岁开始发表作品;
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
16岁在《中国青年报》上以整版篇幅发表了小说《青枝绿叶》。次年该小说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而当时他自己正在读高中… …
三、检测预习,了解人物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
害臊sào 擀面 gǎn 威吓hè 镯子 zhuó 戳穿 chuō 腌臜 ā.zā 捯气 dáo 驾驭yù 筵席 yán 坍塌tān 墙垣yuán 名讳 huì
2、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 中心,在本课中为大家塑造了三位性格鲜明的人物,分别是(一丈青 ) ( 何满子 ) ( 何大学问 ).
四、研读文本,分析人物
1、一丈青大娘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精彩语段:a、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b、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
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试一试:仿照《水浒传》中“扈三娘单捉王矮虎”的回目句式给第7节所写故事情节拟小标题
2、何大学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们为什么称他为何大学问?
五、品味语言
1、请品析下面一组句子有何特点:
a.何满子在奶奶身边长大,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
b.“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啦!”
c.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
2、请再品析下面这组句子有何特点:
a.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 2
b.在荣膺这个尊称之后……
<<正式的书面用语>>
小结:两种色彩的语言有机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3、a.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b.他这一作揖,一烧香,只吓得麻雀满天飞 叫,野兔望影而逃。
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特点?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
六、拓展延伸,学写人物
请模仿课文的写法,描写你身边的一位个性的同学或老师。
汗张
[蒲柳人家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十五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方对东方的向往,最早开辟新航路的两个欧洲国家。2.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迪亚士进入印度洋,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抵达美洲,麦哲伦及船队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
3.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探索的道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表归纳“新航路开辟过程”,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梳理知识。
2.通过阅读《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新航路开辟》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3.通过评价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和新航路开辟影响,初步培养学生从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钦佩欧洲航海家敢于创新和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的精神。
2.体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2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经过两年的中国历史学习,已积累了一些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对他们学习世界历史是很有帮助的。如中古史学习了丝绸之路等内容,了解了传统的中西方商路,在学习本课时与之联系,就容易理解新航路的路线的“新”。
由于主课的学习压力,学生不能对历史、地理投入较多的精力,他们中大多数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较弱,教师在本课教学中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3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及影响。
本课教学难点:评价欧洲航海家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评论(0)学时重点评论(0)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
从很早的时候起,一条条陆地和海上商路就把欧亚两洲联系起来,例如古代中国连接东西方商路——丝绸之路。展示《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请同学说出马可·波罗向东进发路线。东西方传统商路以地中海东岸为中心。
15—16世纪西欧的航海家从大西洋沿岸出发,向东或向西,向着茫无边际的大洋深处远航,努力寻找一条通向东方的新航路。他们前仆后继,终于开辟了环绕地球的四通八达的海上航路。让我们来学习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
活动2【活动】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去东方追求财富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新兴的资产阶级很想从东方贸易中获取更多的财富。长期以来西欧就从东方进口胡椒、肉桂等高级调味品和珠宝、丝绸等奢侈品。《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之后,更激起上层社会对东方的向往。
(2)客观条件
技术的进步也促成了远洋航行。地理知识的增加,地图绘制的改进,地圆学说的流行,罗盘针的应用,都为远洋航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3)首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新兴国家,濒临大西洋。12世纪中期和15世纪晚期,葡萄牙、西班牙王国先后形成,它们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有能力支持和供应远航必备的装备,热衷于探寻新航路。
活动3【活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1)学生阅读课本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内容和《新航路开辟图》)
(2)教师在黑板上先画上世界地图的简图,让学生画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重大地理发现(教师在投影上展示航海路线图)
(3)让学生填写《新航路开辟表》(在黑板上板书)
(小结)新航路的含义:区别于从巴尔干到小亚细亚的东西方商道,15—16世纪开辟的从欧洲绕过非洲或美洲由远洋航行到达东方的商路叫做新航路。远洋航行、东西方交通是两个基本要素。由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因此新航路还包括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
(4)印第安人和西印度群岛的由来
哥伦布认为欧洲和亚洲隔大西洋相望,四次到达美洲,却认为到达印度,所以称当地居民indian(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的居民;称加勒比海域的岛屿为westindies(西印度群岛),16世纪初,意大利航海家american(亚美利哥)也航行到美洲,他认为这里不是亚洲,而是一块新大陆。后来这块新大陆就以他的名字被命名为亚美利加洲,即美洲。
(5)麦哲伦——“英雄”还是“恶魔”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一块石座铜碑。
正面碑文写着:费尔南多·麦哲伦。154月27日死于此地,他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的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反面碑文写着: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入侵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纪念碑正反面对麦哲伦持不同的评价,你同意哪一种?结合史实进行评论。
麦哲伦是是伟大的航海家、探险家;也是欧洲殖民主义者。
活动4【活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地理大发现,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提高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水平,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被发现了,世界从分散到统一,从地区到全球。
商品种类增多,动植物扩散,如原产美洲的玉米、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开始传入欧亚,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贸易范围扩大,欧亚贸易走向全球贸易,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这一市场是以欧洲为中心的。
(2)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由原来地中海沿岸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贸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大西洋国家,大西洋沿岸的荷兰、英国、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了。
(3)新航路的开辟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探索道路。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等相继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他们大量掠夺殖民地的财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同时客观上使掠夺的财富成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新航路是一条殖民掠夺之路,开始了西方国家对外扩张之路;同时又是一条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它还是一条人类文明之路。
活动5【测试】课堂小结
文艺复兴:反宗教神学、反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新航路开辟:世界走向整体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活动6【作业】比较中西方航海
(课堂作业)比较哥伦布的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
(从时间、规模、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比较,表格在投影上展示)
活动7【作业】多元史观评价哥伦布
(回家作业:完成p63活动与探究第2题)对哥伦布开辟欧洲到美洲的大西洋航路的不同评价
(参考答案)多元史观评价哥伦布
(1)革命史观:早期殖民扩张,灾难屈辱落后
哥伦布远航美洲给印第安人带来破坏和掠夺,带来巨大的灾难,加剧了他们的贫穷和落后。
(2)文明史观:人类文明链接,交流碰撞发展
(3)整体史观(全球史观):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具有划时代意义,加强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4)现代化史观:资本主义扩展,落后地区开发
(5)社会史观:促进物种交流,丰富人民生活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十六
一、课程概观
教学目标:
1、文言文基础知识
2、感悟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3、让学生具有多角度解读文本及多角度看待事物的的意识
4、让学会尊重别人的选择
教学重点:
1、文言文基础知识
2、多角度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文本
教学程序
1、听歌曲《愚公移山》,感悟愚公精神
2、学生借助注释阅读,明确字音、断句、大 概文意
3、疏通字词、翻译
4、范读
5、讲解课文,分析人物心理,把握愚公精神
6、讨论愚公移山行为,多角度看待问题,学会尊重选择
二、具体过程
1、导入:前一学期我们学习了选自《列子》的作品《两小儿辩日》,体悟了前人的智慧。这堂课,我们学习另一篇选自《列子》的作品--《愚公移山》,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一位“年且九十”的老者不惧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2、听歌曲《愚公移山》
3、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
4、教师范读
5、学生生字注音
高万仞(rèn) 出入之迂(yū)
荷(hè)担者三夫 荷(hé)花
箕(jī)畚(běn) 始龀(chèn)
河曲智叟(sǔu) 穷匮(kuì)
亡(wú)以应 一厝(cuò)朔东
京城氏之孀(shuāng)
惩(chéng)山北之塞(sè)
6、课文讲解
a重点字词
方七百里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方其远出海门 吾义固不杀人
年且九十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且焉置土石 今亡亦死
曾不若孀妻弱子 河阳之北
曾益其所不能 阴阳割昏晓
b、通假字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c、翻译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d故事脉络
背景:太行、王屋二山,方圆七百里,搞万仞
起因:惩罚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经过:聚室而谋,子孙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
遗男跳往助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结果: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无陇断焉。
e、对比手法
①愚公的妻子与智叟面对愚公移山所说的话,情感上又什么不同?
妻子是关心,智叟则是嘲笑。
②遗男与智叟行为是一组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反衬智叟的“不惠”,突出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f、明确学习愚公精神
g、讨论
①假设你是愚公,面对“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的处境,你会怎么做?
②如果你是智叟,面对愚公移山,你会怎么做?
先鼓励愚公移山,等到他明白移山不具有可行性的时候,劝阻其搬家。因为:
一、尊重他的选择。
一个人,只要他愿意为他的选择承担责任,付出代价,无论这个选择怎么样,我们都没有任何理由不尊重这种选择。鼓励愚公移山,是尊重他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没有可行性。
二 、等待时机。
解决问题的时机不成熟。愚公当时坚信能够移走大山,并且兴致勃勃,去劝阻他的话,愚公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劝阻的目的。鼓励他移山,可以用事实在无言中证明移山的不可行(人为地促进矛盾激化,推动事物发展、质变)。为劝阻其放弃移山作基础。这样做,既尊重了愚公的选择,又解决了具体问题,何乐而不为呢?
h、总结
①我们应该学习愚公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但不能学习愚公那样的行径。
②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的选择。
③解决问题,要善于寻求时机,做到事半功倍。
屠生佛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