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红楼梦》读书感,小学生红楼梦读书心得(4篇),供大家参考。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的读书感 小学生红楼梦的读书心得篇一
今年暑假,我终于有时间完整的读完了一本《红楼梦》。心里却难过到了极点,黛玉的那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一直在我耳边回荡。红楼女儿悲惨的下场,令我感叹到叹息不已,而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的惊天之变更让我沉思许久!想当初,宁荣二府繁华至极,不说别的,单是那一座大观园,就极尽奢华,正如刘姥姥说的“比画里画的还美”,可最后呢?大观园变成了衰草枯场,而曾经居住这里面那些美好的人物,也是死的死,走的走,一片凄凉。
他们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无止境的贪婪和欲望;是因为过度追求金钱与权势;是因为妄想不劳而获;是因为那吃人的封建礼制。若不是这些,大观园还是一座繁花似锦的世外桃源!
想一想那些可爱的女孩: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沉稳乖巧的薛宝钗、精明能干的王熙凤、温柔善良的迎春、志气清高的探春、孤僻冷傲的惜春、宽宏豁达的湘云……
每一个都那么的冰雪聪明,例如:“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每当看到关于黛玉的情景,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落泪。这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女孩,令我产生了无限的怜爱。无论是离愁别恨,还是草木枯荣,都会让她默然泪下。这个敏感细腻的女孩,或许她真是那株美丽的绛珠仙草,来到世间只为“还泪”吧。
就像宝玉说的“这些女儿都是谁做的”,可到头来,黛玉泪尽而亡,宝钗独守空房,迎春受虐致死,探春远嫁他乡,惜春遁入空门,湘云不知所归……这其中的辛酸和悲哀,有谁能懂得,有谁能理解?
而书中的另一个主人公贾宝玉,同样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通灵宝玉的化身,清灵、纯洁,他不喜欢读书,因为他不想考取功名,不想混迹于污浊的官场;他口无遮拦,因为他不愿意为封建礼数所束缚。宝玉于大观园中众姐妹的关系都很好,因为他懂得这些女孩的内心,能看到她们水一样清澈的心灵,但到后来,她们一个个离他而去……
我已经不再把《红楼梦》看成是一部普通的小说了,它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写满了人间悲欢离合、社会百态。都说《红楼梦》所展现的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的悲剧,但无论如何,这曲红楼悲歌,仍旧让我感叹,让我不忍,让我深思!
这本书是原著的精编版,章回经典,脉络清晰,是亲少年读者领略《红楼梦》艺术魅力的最佳版本。值得一提的是还在书中增加了名师导读,名师解析,好词好句,写作借鉴延伸,以供读者回味和借鉴,深刻领悟作品内涵,书中感人的情节,生动的人物配以精彩的场景美绘图。三春尽去,牡丹免不了凋零的命运,但其绝世芳华却成了永不抹去的经典,值得我们品味与回味!
<
《红楼梦》的读书感 小学生红楼梦的读书心得篇二
【醉读红楼,感慨其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题记
在《红楼梦》中有“金陵十二钗”,在“金陵十二钗”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黛玉、宝钗二人。
她二人可谓是性格相反。黛玉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薄命佳人。她聪明美丽、多愁善感、天真率直、孤标傲世、追求真爱,却又纤弱多病,活像一朵在秋风中不胜哀愁而摇摇的木芙蓉。宝钗则是外表冷漠、内心炽热,她的外冷内热,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
黛玉在贾府既是客又是主,“寄人篱下”让她深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的处境,促成了她的伤春悲秋,见花落泪和种种“小性儿”。但黛玉实际上是一个纯洁、脱俗的富有诗人气质的青年女子。她从不趋炎附势、讨好卖乖、搬弄是非,她也从不看重功名富贵。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尽管在“金玉良缘”的压力下,她仍坚守着“木石前盟”。看到这样的黛玉,怎能不让人心疼、不让人爱呢?可终究她还是败在那种重权势、重钱财、重封建礼教的宗法社会里。黛玉的结局让人惋惜,可却这样的结局又是必然。在那样的社会中这样的黛玉注定无法生存。
宝钗与黛玉不同,她比黛玉“会做人”。“会做人”的确也是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赞她“会做人”。这也是宝钗最后能得到贾母、王夫人等人的支持和宝玉成婚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待爱情,宝钗表面不在乎“金玉良缘”,实则内心早已认定宝玉就是自己的归宿。可她终究未赢得宝玉的心,最终落得个守寡的下场。
黛玉与宝钗性格虽不同,但这二人却同是有着才华,同是爱着宝玉,结局也是同样的凄惨。正如前文所说“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道出了二人的结局。她们是“金陵十二钗”中的代表,也是这个社会的反映。红楼中的她们让人着迷,却也让人叹息。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读完这样的红楼,让人怎能不沉醉其中呢?
《红楼梦》的读书感 小学生红楼梦的读书心得篇三
【潇湘夜雨芭蕉梦】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看尽红颜老,花落人亡而不知。
——题记
一曲《高山流水》牵动了多少知音的感念,一出《红楼梦》又何尝能诉尽人世的悲欢离合?悠悠然,记忆的线索在无尽的忧伤中,从那繁华鼎盛礼诗簪缨的朱阁口楼想起......
暮然回首,已沉睡了千百年的潇湘之外,被黛玉的纤纤玉指点醒。悄怆幽邃、不可久居的潇湘馆,却成了黛玉的起卧之地。泪洒斑竹,谱写了古代浩荡女子斗争之歌,用纤弱的笔触,挥下了千古绝悲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香消断有谁怜?用姣瘦的身躯掀开了向封建社会挑战旳新一页,用娇残的面容面对贾府各个无能之辈......
黛玉是一泉如小石潭般的水,澄清、忧虑。她本是一棵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下凡,便掺进了这浑浊不堪的贾府,显得格格不入,仍保持原有的清澈。
诗是黛玉精神的寄托,灵魂的寄托。黛玉诗的风格是他人不可比拟的。黛玉的诗平凡却比宝钗的更唯美、细腻,黛玉的诗脱俗却比宝琴的更凄婉。黛玉敢于追求、争强好胜,无限才华却无处可施,都在诗社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黛玉的《五美吟》,对逝去丽人的幸福、人生的惋惜;黛玉的《葬花吟》,对零落成泥的花瓣的不舍和爱惜;黛玉的《秋窗风雨夕》,对秋夜听雨淅沥的感怀。知道黛玉停止了原本微弱的呼吸,都有“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眠”对她的告别。黛玉的一生都包含在诗中。对世间万物的爱惜;对宝玉的情怀感愫,也包含着在诗社中风花雪月、潇潇洒洒的岁月。
黛玉刻薄高傲,那是她寄人篱下,用来掩盖自己自卑的外壳;黛玉多疑宝玉,那是她害怕被她认为唯一最亲的人也离她而去;黛玉多愁善感,那是她对有生命的万物而惋惜。黛玉的一生凄惨却充足,因为她也活过、爱过、追求过,也经历世间的生死离别。也许,最后黛玉真的成为了潇湘妃子,她走了,到那极乐世界去了,翻飞的书页上还残留着她抚摸过的痕迹,窗外的芭蕉仍储着她的热泪,那一湖残荷也在倾听她无声旳心语。留着一段流水般的回忆......
冷月葬花魂的凄美,花谢花飞的无奈。潇湘馆内的斑竹依旧郁郁葱葱,只是伊人已逝,徒留神瑛侍者泪洒相思地!
最后是一句“好一似复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为《红楼梦》画完了最后一笔。合上书页,依稀间看到了她,她的执着,她的自尊,还有她那皱着的弯眉。
纳兰性德诗云,“独拥余香冷不胜,残更数尽思腾腾。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
今夜窗外,又飘起了嫣红的雨,不知你的潇湘一梦又在何处。
《红楼梦》的读书感 小学生红楼梦的读书心得篇四
【寻梦红楼】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红楼一梦,隐述国史家史,一场惊天迷梦!
寻梦红楼,自会有不可言说的美妙感应,既真实,又虚幻,这属于心理,还是想象?对它的探赜索隐,正如《庄子,齐物论》曰:“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谁解其中味?
谜书以震古慑今的大悲剧的形式著称于世:宝黛爱情夭折、钟鸣鼎食之家败落、红楼群芳魂断香消、四散飘零,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而我掩卷难忘的却是那些并非十全十美的女子。人性毕竟是很复杂的,她们虽各有不足,但真实,她们乐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深入我心,即使这背后透露着无尽的悲伤。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钗、玉属全书最光华夺目的女子。是因为美丽吗?因为性格吗?非也!是因为她们的才华!一个是诗书敏捷,出口成章;一个是鸿儒硕学,满腹珠玑。一个女性的外貌不俗,只能说是漂亮,只有当她拥有内在气质时,才能称得上是美丽。她们的才识学问成就了她们人生自信的基石,让她们傲立群芳。
十三回回末题句云:“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免除诸弊,严厉政令,又通过办丧事,验证了她非凡的才能,“都知爱慕此生才”,谁说女子不如男?
探春是贾府里的三小姐,为贾政和妾赵姨娘所生,众人对她的评价是“带刺的玫瑰”。她虽为庶出,但有远见,有抱负, “才子精明志自高”,故同样得到较高的重视。
再比如怡红院的丫鬟小红,三流小丫头,本来属于不得势的奴才,但是通过自身的优势,得到了更好的待遇。这些都是靠自己努力的结果。可现在的一些同龄人,衔恨家徒四壁,怨父尤母,何不像书中人物般活出自我?用自己的努力,奋斗成富一代!
余秋雨先生曾说:一个人读书,文字便有了永恒的价值,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它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让你凌驾于伟人的思考之上。的确,寻梦红楼,带着思考,带着憧憬,带着冷静,很是费心,却很满足,那是一番头脑风暴后的硕果,挂在枝头,赏心悦目。开始想去思考,想去探讨,想去追寻,应该以怎么样的姿态面对生活,面对生命?
夜阑珊,读无眠,寻梦红楼,艳之,一场醒不了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