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传承传统文化论文200字(六篇)(完整)

时间:2023-07-09 02:25: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传承传统文化论文200字(六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最新传承传统文化论文200字(六篇)(完整)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传承传统文化论文200字篇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化意识;传统文化;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5-0039-02

引言

我国是文化大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如果想要将这些文化进行很好的传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中,也会涵盖很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初中学生,更要多多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并通过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增加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最终通过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知识时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关于道德、文化观念的总和。对于我国来说,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文化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还有道家和佛家等文化的表现形态。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诗词歌赋,民族曲艺、戏剧、书法、灯谜、对联,等等。传统的文化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每一个少数民族中也会有很多的节日和民俗风情,这些都是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

1.教师没有将渗透传统文化高度重视起来

就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和家长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是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会更加重视教学内容和目标,从而忽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虽然在新课改的推进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已经有了转变,教学方式有了调整,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将传统文化知识重视起来的话,是很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很好渗透的。即使渗透了传统文化知识,学生也不会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這样一来,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可见,教师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2.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让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还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这样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会让很多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还会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根本无法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意识。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将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因为一旦学生成了教学课堂的主体,才能将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很好的学习,但很显然,现在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会阻碍学生爱国情感的提高,还会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学内容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应该在备课的时候做好准备工作,要将传统文化知识和教学的内容进行完美的融合,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加深传统文化知识的印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阻碍了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在课程方面,相关部门也没有设置更多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这就影响到了传统文化教学活动的展开,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将传统文化很好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通过创新的方法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将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凸显出来,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深入挖掘出课文中包含的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最终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课文的阅读,让他们对课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负责总结。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模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会通过其他同学的解说加深对语文知识的印象,同时还能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向,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当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了深入了解以后,就会深刻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之前的艰辛和困难,从而懂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他们也会加倍努力学习,提高他们的民族使命感。

2.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传统文化知识,引起他们产生共鸣

初中语文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困难,也很难真正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所以会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将语文课堂设置得更有趣味,要让语文课堂变得轻松而有趣味,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才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学生也会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了解语文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更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例如,学生在学习《女娲造人》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女娲传说的有关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视频来真正了解女娲是如何造人的。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并在观看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对整篇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而且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他们更加集中精力去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为女娲的行为所感动,也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伟大。除此之外,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改变学生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看法,让他们重新回到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3.可以借助我国的传统节日,将传统文化进行很好的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会有很多的教学内容都会涉及我国的传统节日,所以,我们要通过这些传统节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很好的渗透,这样不但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教育,还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并正确认识和重视这些节日。此外,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教学还能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情感意识,并通过情感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精神。

例如,学生在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多讲解一下关于重阳节的由来和风俗习惯,然后让学生通过对重阳节的认识和理解去阅读古诗,并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体会一下作者当时是何种心情,在何种意境下写了这首古诗。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情感意识,还能让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最终能在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同时,还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4.要加大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一句话,这句话对教师进行了很好的概括,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理解起来是非常容易的,意思就是说,只有学识渊博和道德品行高的人才能对得起“老师”这个称号。而教师也只有做到这种地步,才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也就是说,要想把传统文化知识很好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除了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只有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了,他们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更好地展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才能将传统文化知识表达得更深刻,更有渗透力。除此之外,校领导也要将传统文化重视起来,可以在学校内开展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绘画比赛、歌唱比赛,等等,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实践,如植树,去养老院探望孤寡老人,等等,这些活动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还能在各种比赛和活动中学到更多良好的品质,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结语

要想将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就一定要将初中语文教学重视起来,因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是最好的方法。将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的同时,让他们为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并将它们发扬出去。

[参考文献]

[1]李花芝.论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9(7).

[2]王勇.浅析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才智,2019(1).

[3]刘晓梅.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8(23).

[4]边艳玲.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0).

[5]袭祥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6).

[6]于春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j].才智,2016(25).

作者简介:张桂香(1983—),女,甘肃榆中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传承传统文化论文200字篇二

摘要: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古典艺术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现代艺术文化发展的基底。在中专美术教学中学习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仅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亦是实现中专美术特色化教学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融合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发展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新型美术教育是我国中专美术教育实现自身创新及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优秀文化艺术灿若星辰,并随着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渗透,是发展“中国元素”创新型美术教育的必然选择。

传承、发扬和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及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各种西方艺术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我国民众的价值观以及文化观,以中专生为代表的青年主体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在对其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的融合,在与时俱进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学生独特美术风格形成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水墨画、木版画等不仅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亦是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美术教学不仅是绘画理论、绘画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美术精神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合进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更好的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魅力,更能引导其在美术基础理论和绘画技能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中国美、创造中国美,并深入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

(二)对现代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作用

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既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基底,又吸收了其它因素,形成了具有现代化风格的文化艺术,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则需要吸收现代文化艺术中的一些精华因素以保持与时俱进。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增添美术教学亮点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但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精华。我国古人在艺术上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反应在文化艺术中即为意境表现,如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松”意味着坚韧不拔、“梅”意味着品节高尚、“荷”意味着出淤泥而不染等。

(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美术教学“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彰显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既包含有古人的.艺术精神追求,亦包含着许多与生活、风俗习惯等有关的文化艺术,如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中国结、剪纸等,都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因此,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入中专美术教学过程时,既要注重与美术本身相关的知识教学,亦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延伸,将美术教学与实践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国结欣赏及编织、剪纸以及插花等实践性艺术教学方式,即通过开展美术手工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内涵,以更好的将“中国元素”融入自身美术学习中。

(三)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拓展美术教学空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集中表现。因此,在中专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时,要通过多媒体展示、艺术博物馆实地考察等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如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传统写意画中的“神似而非形”、工笔画中勾勒出的细腻线条、建筑艺术中的“天然去雕刻”等,以不断丰富美术教学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展美术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从多层次、多领域以及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空间内丰富自身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具有明显的民族审美特征,将其适当的运用在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有利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亦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往后的美术创作及就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畅.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j].大众文艺,2015,07:253

[2]吴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14:140

传承传统文化论文200字篇三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面对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以及引起人们思想变化的实际情况,如何进行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传承发扬的问题,阐述时代发展产生的新元素以及引起的新变化和时代发展新变化引起的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利用科学技术、利用新媒体平台以及对伦理道德进行符合时代发展的选择等几种方式开展新时代传承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伦理道德 时代发展 继承传扬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科学规划家庭教育专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by[2019]g283号。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3-0005-02

当今时代是一个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关注也不能缺位。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认识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为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的传承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对这种情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对伦理道德的推陈出新、批判继承应该采取符合时代发展实际的办法,以便于能够达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实践中求传承效果。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时代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及其发展,而网络技术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技术不同,更新速度非常快,自身面貌变化速度较快,对社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人们的社交方式在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的刺激下变得多样而快捷,网络社交新元素的增加对人们的社交生活产生了不同影响。一方面,外向开朗的人在这种环境中更加“如鱼得水”,不仅与熟人之间的交往变多,与陌生人的交往也随之变多,社交网络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内向的人也借助网络社交这一“面纱”开展数量更多的虚拟社交活动,毫无疑问,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社交范围以及社交行为数量不断增加。

网络的迅速发展促使各种新产业随之出现,移动支付、网络购物以及与之相伴的快递行业、外卖产业、共享经济以及虚拟货币等等都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再是以前触不可及的“天方夜谭”,新兴产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减少了生活中的不少麻烦。同时,这些行业的收入与平均收入相比都较高,但行业准入门槛并不高,导致高收入与低知识水平共同存在的现象,而这些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生活隐私得到了更多的暴露,消费者与从业者之间产生矛盾时如何保证道德底线成为了重要问题。

网络技术与人们生活的捆绑程度逐渐上升。现在生活的人们,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智能手机,离开了智能手机就寸步难行,可以说,智能手机的功能与使用场景就是当今社会的缩影。人们的社交生活、日常购物、娱乐活动等都与智能手机紧密相连,各种数据成为了不同行业分析客户面貌的重要基础,通过手机并分析用户数据能够得到不同个体对某一产品的具体偏好程度,投放的广告更加具有针对性,吸引个体产生消费行为的几率大大增加,这无疑是各个行业增加经济收益的良好机会。然而在未经个体用户同意前提下,利用广告等形式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到用户的喜好隐私数据的“擦边球”行为,不仅有触犯法律的可能性,更多的是道德约束感不强的表现。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当今社会产生了各种不同变化,不论是社交方式的拓展与延伸,还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亦或是智能手机与人们生活捆绑程度上升,这些变化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行为,也促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在上述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人们的社交范围与社交行为数量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不断拓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产生了对“交往”这一社会行为的不正确认知。由于熟人与熟人之间、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都能够很迅速展开,并且处于网络技术自带的相对隔绝状态,很多人出现了社交关系随意化的思想认识,不认真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维护,当出现社交矛盾时,非常容易走向迅速激化状态,产生社交关系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现象。同时,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人们发表意见的限制大大减少,部分人依仗网络评论的这一特点,随意组织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甚至发展为网络暴力。上述现象都体现出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特点而逐渐延伸出来的人们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可以说具有上述行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会表现出相同特点,只是在真实环境中会比网络上有所收敛,真实状况也并无实质性差别,但不能否认的是网络这一技术起到了助推作用。

新型产业的发展使得经济产业风口的变化频率变快,产生了诸多经济向好产业,在经济利益的引诱下,大批大批的人开始追逐经济利益,跟随网络技术与其他行业结合的脚步而发展,期待自己能够成为引导下一个经济潮流的人,“金钱至上”思想逐渐改变着人们对待正常工作与经济投机的态度。而其中突出的为共享经济和直播经济两种经济产业,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共享经济中,从共享单车走向共享汽车的发展,但成功者数量仍旧不多,与之相比,直播经济更加残酷,许多青少年受到直播经济光鲜亮丽表象的吸引,放弃学业投入直播行业,成功者更是寥寥无几。在经济形式快速变化的时代,更加需要具备正确对待金钱与长远个人发展之间关系的思想认识。

时代在发展,技术提升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我们不能阻止时代发展过程中各种新元素的出现和它们进入到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更不可能改变不同元素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渗透过程。但是,我们应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做出改变,在适应新时代网络技术迅猛發展和其引起的诸多变化的基础上,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对人们的思想认识加以有益干涉,提高人们对不同新事物的正确看法,用平常心看待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保持自身积极的思想状态,能够将网络技术为自己所用,成为网络技术的利用者,而不是盲从者,从而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仍旧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从中华传统优秀思想当中汲取营养,运用悠久的中国古典哲学社会思想解决技术发展中对人们思想认识产生的种种不利状况,将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精华挖掘出来,成为加强人们精神世界建设的有力支柱。在实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的优势,与当前阶段的实际生活进行融合,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积极传承,成为指导人们思想健康发展的推动力。

(一)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融合,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

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网络技术也在飞速更新状态中。传统文化乍一听与科学技术毫无联系,是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其实不然,在实际生活当中,任何科学技术都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供有力技术支持,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宣传、发展等诸多方面,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多可能性实现传统文化的广泛发展,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减少科技主导思想有害状况的出现。因此,现代科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能够为优秀传统文化带去多方面的实际帮助,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例如,3d打印技术能够帮助重现古代精美艺术品,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促使优秀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展。3d技术还能够提高传统艺术成品的精细度,增加艺术品的精细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示。同时网络技术的加入则为打破历史文物展示的时地限制提供重要帮助,可以做到随时随地重现历史文物,破除了只能到博物馆观看历史文物的限制,为世界人们认识我国优秀文化提供更多可能性,传统文化传承的几率大大增加。在校园建设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意识,能够在各个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用理性的角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意识,有效培养学生们的自发探索当代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新途径,为今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生力量。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范围

当今社会娱乐业迅速发展,新型媒体方式不断涌现,传统文化与其结合能够得到最大方式的传播。影视行业发展迅速,一大批自媒体平台和自媒体账号蓬勃发展,拥有众多粉丝,影响力和号召力甚至超过了传统媒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视利用网络自媒体这一重要宣传途径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能够有效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走出以往传统文化宣传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被动状态,在主动出击中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发挥对人们思想认识的积极引导作用。

例如,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一是可以利用微博这一社交工具提升话题热度,二是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三是可以利用多种短视频手机终端进行宣传。以上三种方式都是基于手机端进行的宣传,有利于将传统文化的宣传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而在后期,辅以大数据分析的方式还能够对众多的后台数据进行个性化分析,对人民群众喜欢以及接受程度较差的宣传方式以及内容进行准确定位,进而找到接地气同时受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对宣传工作起到针对性的反馈,可以有效改变人民群众对部分传统文化“高高在上”的认知,增加传统文化与人们生活的结合,有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认识的积极转变作用。新媒体宣传途径在这一环节中具有更广泛的宣传效果,不断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范围,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

(三)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批判继承传统伦理道德

历史上的传统文化流传到今天只有优秀与落后之分,然而伦理道德不同,历史流传下来的伦理道德并不一定都是健康的,所以在面对伦理道德在今天的传承应该更加谨慎。时代在发展,人民群众的思想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并不是所有的伦理道德都能够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思想水平。因此,伦理道德的传承也要在批判中进行传承。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例如,在传承伦理道德过程中,对于基础性一般性的伦理道德可以大力宣传,其中代表为“中庸”思想、道家“无为”思想、孝亲敬祖、尊师重道、克己奉公等社會规范性伦理道德。对于有些伦理道德要进行取舍,其中代表为“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三从四德”等思想。对伦理道德进行甄别能够提高伦理道德在新时代社会群众中的传播范围与接受程度。

综上所述,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产生了众多影响,这一现象对传统文化以及伦理道德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科学的力量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符合时代发展的甄别与选择等都能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发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伦理道德在新时代的继承传扬。

参考文献:

[1]江瑛林.传统家庭伦理的政治教化功能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7.

[2]石栋凌.中华家风家训的传承价值及实现途径探析[j].戏剧之家,2017(10):229-232.

[3]张波,卫甜甜.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意蕴辨析——兼谈青年价值观的促成与宣导[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05):32-37.

传承传统文化论文200字篇四

【内容摘要】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应该有效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加强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诸如通过发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建构平台引领兴趣培养,结合活动促成素养养成等策略,使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传承。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策略分析

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是最为珍贵的宝藏之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承担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有效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得学生们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宣传者。本文对于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做了以下分析。

1.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传承着很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进行相关的传统文化的学习,能让学生从先贤圣哲的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学生通過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和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能够通过感受了解我们民族的道德信仰和精神内涵,来培养个体的理想人格,建构自身的道德素养。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美的传统艺术和优秀的文学作品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之美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主人公的经历,更好地去理解故事所传达的人生哲理,这种有感情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们更乐于理解接受,在慢慢的教学渗透中激发出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成为传统文化的宣传者。

3.加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源泉,我国在努力加强文化软实力,想要成为文化软实力强国的国家,显而易见我国对人文文化的重视程度。如今是互联网非常发达的时代,在如此自由的文化大环境下,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也遭到了很多外来文化的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导致了我国学生缺乏对传统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接受的结果,所以如果从高中语文课程中开始认真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通过如此的知识传播可以让传统知识更好地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让我国的经典有了新的定义和内容,为中国的文化增添坚定力量。

1.立足教材,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文、古诗词,这是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发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因子,以课本教学为基点来达到教学传统文化的目标。例如可以采用分类别科的归纳法整理知识,使学生深入了解并感受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此举拓宽和深化课堂教学,更可以由此让学生走近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传统文化世界,汲取营养,感受魅力。

2.构建平台,引领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

语文是进入课堂的基础教育,承载着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在按照新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努力将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让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平台。如在课堂上,可以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来营造氛围,让学生从视听多种感官品味传统文化中的韵味。又如进行开设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设置校本教学课程,建构跨学科教学模式等手段,让学生充当受教方、研究者、宣传者等多种角色,多角度理解传统文化,让语文学科发挥其自身价值,使学生和传统文化的关系越发紧密。

3.结合活动,促成传统文化素养的养成

高中语文的教学是以养成学生高质量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和课后活动的结合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要抓住时令、节日、地方文化特色等契机,努力营造适合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氛围,组织诸如吟诵、创作、古代礼仪、艺术表演等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纸上谈来终觉浅”,实践证明,这样的活动手段是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最直观的有效手段。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这甚至可以巧妙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底蕴,从而接受道德的熏陶和精神的引领,养成富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品质和素养。

结束语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也是每个阶段学生的必修课。高中语文教学类型多种多样,在新式教学的基础上,要懂得将传统文化与课本教材相结合,把优秀的古代文学逐渐渗透进课程之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利于帮助学生们构建深厚的文化底蕴,脱离开仅仅讲“分数战”的单一刻板思维,提高对古文经典作品的兴趣,从自身出发,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在丰富了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形成了高尚的品德,提高欣赏鉴赏能力,找到自身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伍娟.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孝文化”课堂实践探讨[j].读与写,2018(22):20.

[2]韩龙.就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36):24.

[3]袁敏.回归语文本色——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8(4):97.

[4]程子函.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初探[j].神州(上旬刊),2017(13):152.

传承传统文化论文200字篇五

摘要:方言是歌唱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科学的发声和谐配合可以共同表现出歌唱的民族特征和它独有的艺术个性。民族声乐作品中必须有它独特的方言特征,才能展现出它背后包含的风格和韵味。本文主要从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方言运用入手,阐述出方言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方言艺术个性风格韵味

引言

方言的运用与民族以及国家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方言的背后代表着这个民族或者地区独特的文化历史以及文化内涵。民族声乐作品中包含方言,对于展示民族的独特文化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方言有它的地区性、民族性、文学性、艺术性,也同时能够反映出方面背后所代表的这个民族地区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意义。

1、方言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

1.1民族角度

中华名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华名族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了各式各样的独特的文化风格。我们国家包含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都传承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方言的运用可以表现在声乐的音调上:如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东北的“二人转”、江南的小调等等;也可以表现在声乐的用词上:如东北的“白瞎”这样的独特词汇。通过这些方言的运用,配合上歌手的演唱技巧,才可以将歌曲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来。

1.2地域角度

我国民族声乐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但无论其内容和形式发生怎样的改变,其内在的艺术风格骨髓却始终与其所在的地域环境有着深切的联系,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同一民族的声乐艺术,由于地域的广大、方言的复杂,表现出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就以汉族为例,东西南北的声乐演唱都有区别。故声乐作品在民族背景相同的情况下,也具有地方的特殊色彩。地域风格的形成,除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差异外,主要也体现在地方语言或方言的差异上。高原地区的山歌高亢明亮,平原地区的民歌则显得宽广悠长;南方的民歌委婉细柔、曲调较为平和,而相比之下北方的民歌粗犷奔放、旋律刚劲流畅。深入挖掘地方各自环境特色、民俗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影响声乐艺术风格的地域性因素,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更加焕发出丰富多姿的地域性风格特征。

2、方言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2.1使语言生动

方言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的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比如陕西的方言较为粗犷嘹亮,而苏州的方言则较为温柔细腻。方言是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歌唱语言的深化和延伸,它使歌词的情感、意境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更为优美且富有特色,再配上得体的旋律就使歌曲更加妙不可言了。很多音乐作品,用大白话的手法可以传达出它的意思,但是没发深刻的反映出它的意境、它的精髓,而方言的运用,可以将深层的意思准确传神的反应出来,歌曲的情感、歌曲的风格在方言的运用下栩栩如生。

以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中的“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为例。这首歌曲中由于方言衬词的加入,使得歌唱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唱毕回味悠长,别有一番风味。

2.2使气氛得到渲染

唱歌是各民族劳动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劳动、红白喜事以及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琐事,都离不开歌唱的衬托。歌的内容广泛、即兴性强,不少民歌都是用地方方言所演绎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体会中自然而然的创作出了歌曲,而这样的歌曲也能让同样干活的其他人得到共鸣,这样的歌曲包含着浓厚的方言,独特的劳动风格,是劳动气氛得到最大的渲染。

2.3使情感得以强化

方言的引入,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作品作者的意思,让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够得到最充分的表达。比如有些陕西民歌中的歌词中,掺入了陕西方言的词汇,比如用“撩咋嘞”来代替很满意、很高兴,就可以为更多的本地听众所认可,让作者的情感得到更大程度的强化。为了充分表达感情,方言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出现是尤为常见。民族的独特方言最大程度上的反映了民族人民的情感状况,古代诗歌的写作中也常常引用方言,使诗人的情感得以强化。

3、结语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之间,甚至在不同乡镇之间,其方言和民歌也有不同色彩。语言是一门艺术,方言包含着一方水土的爱恋和乡情,包含着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包含着最真实的集体情感。中国每个民族的声乐语言艺术都有它的特色方言,我们应该尊重它固有的民情风俗,才能将中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发扬光大,使民族的特色源远流长。

当然,有些公众的场合,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多接受,还是需要大众话或者普通话来诠释,才能上台面的表演。但是,民族的东西永远是原汁原味的,有些情感的表达必须运用方言的词汇还能更加准确传神的进行阐释。所以最好的作品应该是普通话和方言的结合,在受众能够明白大致意思的时候,适当的引入方言,能够更好的达到完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版。

[2]杨春晖,论方言在歌唱语音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6)

[3]王成,中国民族声乐的语言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程远,从民族声乐看语言创造的艺术美[j],丽水学院学报,2005,08,116

[5]黄琦,对中国民族声乐界定的思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6.第4卷第2期

[6]李晓贰,民族声乐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331-333

[7]宿慧,论语言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d]中央音乐学院,2009

传承传统文化论文200字篇六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忘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地位

正文:

近日,我们通过对大中小学课本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后发现: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
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
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
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4、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高职教育也难免受其影响,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轻人文,以致于不少学生对传统的记忆日渐淡漠,人文知识几乎一片空白“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的开设,为学生学习本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打开了一扇窗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人文知识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典雅高贵,意境深远自然与社会,形式与内容,往往表现为高度、美妙的统一??不只是具有映入眼帘的外在形式上的艺术之美,更可贵的是格调高雅、陶冶情操的主导精神闪烁其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提高个人的文化品味大有裨益。

5、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关注,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

大学生具有许多的优点和特点,如敢于挑战传统,乐于接受各种新思想、新观念;
关注时势,有较强的民主意识;
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强,等等但是,在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缺少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态度,缺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民生的关爱因此,大学的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儒家注重涵养“君子”品格,倡导“仁爱”精神;
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道家强调“无欲”、“无为”、“无争”这些思想主张,提倡人与人和谐相处,互爱互助,蕴涵了无尽的人文关怀,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塑造健全人格的珍贵资源。

思考:

我想必须经过一番寒彻骨,中国传统文化最终还是要发展成一个主流趋势,在将来的发展中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在这股趋势中更好的发展自我?《中华文化概论》中说到:诵读国学文化经典应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必修课。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培养良好品德,塑造健康人格国学经典中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做人、做事、从政的道理,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理想、志向、气概、胸襟、正气、情操、奉献、修身等哲理真理,只要少年儿童坚持从小诵读国学经典,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慢慢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就会逐渐变成知书达礼,积极向上,行为规范,品德良好,人格健康的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好人才。

总结

总之,通过学习国学文化经典,让学生切实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不再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现象,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龚红月等,《智圆行方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新论》,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推荐访问:传统文化 传承 论文 最新传承传统文化论文200字(六篇) 最新传承传统文化论文200字(六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