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如何求升官发财人(3篇)

时间:2023-07-10 13: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如何求升官发财人(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如何求升官发财人(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求升官发财的人篇一

总第 课时

【课题】

第四单元 家国天下

求谏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4、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和常用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教学难点】分析唐太宗贤明的君主形象,思考“贞观之治”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的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怎样的?(也可由《大学》内容导入。治国要靠民心还要靠德行。这就是说君王要有德行,哪些呢?(学生回答)“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二、介绍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1、封建君主专制: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君主专制是指中央政权或地方政权掌握在君主手中,是非民主的政治体制,而中央集权制则是指地方政权直接归属中央,尤其是财政、政治、军事等大权。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皇权至高无上。从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后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

2、谏官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封建社会还有一套谏官制度,以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谏諍之臣,《周礼、地官》中有“保氏掌谏王恶”,秦汉时,有散骑、谏议大夫专司谏諍。但唐以前谏官还不是正式职事官。唐朝,谏官的名号增多,并分别隶属于中央政府机要部门——中书、门下两省,才成为重要的职事官。唐朝中书、门下两省中谏官形成了集体,已有谏院之称。谏官是历史上君主专制的产物,昏愤之君独断专行,堵塞言路时,必有大臣出而谏评。但“君为臣纲”,并为臣子的行为规定了众多的条条框框,称为“臣道”。

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

三、“贞观之治”和《贞观政要》

1、“贞观之治”: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
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
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繁荣,社会安宁的局面。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展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

[补充]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辅佐李世民,巩固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凌烟阁内排名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

杜如晦,封为莱公,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凌烟阁内排名第三。高二语文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魏征:曾在瓦岗军领袖李密手下担任元帅府文学参军。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后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后来,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非但没有怪罪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来自于他们君臣的对话。封为郑公,凌烟阁内排名第四。长孙皇后:有一次,唐太宗下朝回来,气呼呼地自言自语:“总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是谁。唐太宗说:“魏徵经常在朝廷之上当众侮辱我。” 长孙皇后默默退下,穿上极其隆重场合才用的礼服,恭恭敬敬站在院子里。唐太宗惊讶地问:“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回答道:“古话说君明臣直;
现在魏徵直,是由于陛下贤明的缘故啊,我怎么能不祝贺您呢!” 唐太宗于是转怒为喜。

房玄龄:后世以房玄龄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谋杜断”。封为梁公,凌烟阁内排名第五。尉迟敬德:封为鄂公,凌烟阁内排名第七。程咬金:封为卢公,凌烟阁内排名第十九。秦叔宝:封为胡公,凌烟阁内排名第二十四。

褚遂良:书法家,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高宗永徽元年,任宰相。曾由此被贬为潭州都督。[展示]阎立本《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西域诸国使臣的盛大图景

2、《贞观政要》: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是一部记载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史书,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四、解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是被讽喻“纳谏”。而“求谏”是唐太宗主动要求大臣们敢于向自己直谏。

五、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强调字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对照注释自读课文,粗通字句。

3、谈谈对唐太宗的君主印象。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

二、学习第一段

1、借助注释自读第一段,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2、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意思? ①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

态度诚恳;
放下架子,宽厚体谅,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
虚心纳谏,以知得失;
努力营造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②太宗对求谏的认识:

比喻类比方法:忠臣的谏诤如明镜,可指出君主的过失。

假设论证:假如皇帝自以为是,臣子又不加以匡救,国必危败。严重后果:国家危败,臣子也不能独全其家。君臣关系,唇亡齿寒。举例论证:隋炀帝暴虐,臣子们不敢直言规谏,导致隋朝灭亡。

提出希望:希望公卿大臣们以前朝之事为鉴,替国家人民着想,极言规谏。小结:太宗的理想模式---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使国家长治久安。(至尊的君主是关键)高二语文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三、合作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读第二段,同桌交流,疏通字词。

2、第二段中君臣的谈话时围绕什么内容进行的?两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用了什么方法? 要点:围绕君臣关系展开。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①对比论证: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这是从反

面做的论证,意在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君臣相遇,有同鱼水”,才能“海内可安”。

②比喻论证:唐太宗发挥了他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鱼水”的比喻形象地说

明了唐太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重要性的认识。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国君采纳 规谏就会圣明。

③举例论证:用古圣先王的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但王珪发言的重点不在圣

主,学习古代“争臣”的忠直精神,以之为楷模。颂太宗为圣主,表明自当尽心进谏。

积极后果:谏官可参与处理国家大事。谏官的陈奏,一定虚心采纳。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官员行使监督权之路的畅通。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应该是有一定关系的。

四、学习三、四段。

1、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 要点①:臣子规劝的必要性。

举例: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表明自己忧心国政,极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以免前朝覆辙。吸取教训,为帝谨慎。

要点②:纳谏的广泛意义。

将皇帝要接受规劝的意义推广到大臣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反问强调:不能护自已之短而拒纳他人谏言;
自己不能纳谏,怎能规谏别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小结:唐太宗要求臣子积极进谏和受谏。

2、第4段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唐太宗?

[补充]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xiá)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shuì)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谨慎、勤奋。(时刻不忘前代覆亡的教训,经常自我反省。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唯恐百姓积怨太深。)★仁厚、虚心。(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了很多措施。)

★宽容。(引导大臣们不要畏惧害怕,要有勇气来进谏。)小结:本节阐述自己希望得到规谏的良苦用心。“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不能不说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第三课时

一、学习五、六段。

1、第五段:要点:纳谏的必要性,便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先从人性的弱点阐述纳谏的必要性。“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却是很难做到的。再进行对比论证:一般文士工匠,只认自己的优点,自认强过别人;
著名的文士工匠,互相探讨品评,使优劣毕现。得出结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因为皇帝日理万机,思虑劳神,不可能事事尽善。最后举例、比喻:魏徵随事谏正,有如明镜。结尾唐太宗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勉励他们。勉励什么呢?自然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征一样“随事谏诤”。

小结:这是他从自身的实际体会中得出的经验,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弊端。他当然不可能有这种超前的认识,因为他不可能否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只能在现有的体制内寻找合理的措施消除这种弊 高二语文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端,纳谏是他的第一选择。

2、第六段要点:本节君臣对话,围绕纳谏展开。

⑴援引上古事例考问谏议大夫褚遂良: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规谏呢?

回答:①帝王亲自去雕刻器物,事虽小,也会贻误耕织等农业生产,动摇经济基础。

②其性质是奢淫之始、危亡之渐。因为人的贪欲无穷,会由漆器向金器、玉器发展。

⑵唐太宗为何对古代的谏者的“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的行为有所不满?他对大臣提出了什么要求? 太宗:先肯定,后提出更高的要求---自己如有不当,谏臣无论是在刚有苗头时还是快要终了时,都要敢于直言进谏。谏者的天职是防微杜渐,如由小错发展成了大错,就没有再谏的必要了。(反面事例:古代一些帝王找借口来搪塞谏臣,终究不能停止改正过失,从而招来覆亡之祸。)

二、课堂讨论

1、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

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

☆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

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 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小结:从善如流,屈已纳谏。居安思危,满怀忧患。爱才重贤,知人善任。宽厚爱民,恭俭节用。当然,唐太宗晚年居功自傲的情绪增长,逐渐“不悦人谏”,独断专行,留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历史遗憾。

2、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对比论证:◆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三、课堂拓展

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生活中还需要“忠言”吗? 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的意见。这些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

四、语言表达

说说“对我最有教益的一个批评或建议”。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结合《阅读指南》,自读《原君》。高二语文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3、有时间阅读《大视野》。

官僚集团。封建君主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于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黎民百姓,作为整个社会的底层和被统治层,承受着统治阶层的压榨与剥削。“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朝代更迭,广大百姓用自己的累累白骨把新的君主扶上了帝位;
社会发展,他们又用自己的辛劳和勤勉创造着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但超出了他们的限度,爆发出来的破坏力又是惊人的。统治阶级不敢轻易忽视民众的力量,由此形成“民本思想”,至今仍对现实政治起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明夷待访录》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知识分子跳出君主专制的框架,对君主专制体制所做的清醒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一为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一为帝王专制的批判,两篇课文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并吸取其中精华的东西。

• 分析总结说理方法。

如何求升官发财的人篇二

《求谏》导学案

〖晨读在线〗

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①。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

① 这是倒装句,应为“时复远望”,有时又远望。这句和上句极力描写对松树的亲爱,近挂而又远望。

② 绁:系马的缰绳,引申为牵制。白话译文:

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我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我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

(1)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4分)

(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
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
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评分标准:答出2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可得满分。

(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
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

〖文化常识〗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解读文本〗

1、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2、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流言始于口无遮拦地陈说

关于流言,从古至今就有无数的人被它伤害着,它像一匹快马,肆无忌惮地奔在了任何一个角落。人们越是知道它的危害,就越是兴致勃勃地重复着。于是,今日的流言,已经不是“三人成虎”的骇人听闻,也不是“碰瓷讹人”的社会通感。它已成为每个人随心所欲、畅所欲言而造成的后果,成为我们认识一切真相的绊脚石。

社会越是发展,科技越是发达,人们就越自我,表达观点的意愿就越强烈。茶余饭后,几人聚在一起,就可以谈天说地。他们的话题还往往都是些报复社会的负面调调:物价太贵,收入太少;
犯罪太多,好人太少;福利不多,收费太贵„„„一言一语都是对社会的不满与不信任。这样的人多了,还有什么社会的形象可言呢?这样被扭曲、被诋毁的事实,这么多的不信任,也许就成了滋生流言的温床。

虽然如此,“流言止于智者”,内心明理自重之人,不会轻易去抱怨社会的不公。但最让人心寒的,是畅所欲言者口中的不幸者,是被当作教材与例证的受难者。一个家庭的不幸,就会被渲染成整个社会的不幸,一时的低沉,可能就被断章取义成一生的失意。夸张,渲染的伎俩自玩不厌。谁说这不是每个人口无遮拦发表个人意见的结果呢?

昆明事件发生后,所有的即时通讯工具上都挂满了血腥的图片,都写满了各种版本的事件描述。主流媒体呼吁停止传播血腥图片,一些人便跳起来指责媒体隐瞒事实了。我们对于“真相”与“观点”的认识是不是出现偏差,对“言论自由”与“胡说八道”没作出区别?我们应该知道一些事,即使是真的,也不代表人人都有资格评述。一些现实,我们需要报有足够严肃与敬畏、或愤怒与痛恨,而不是侃侃而谈。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我鲜少感受到“实事求是”的力量,也很少找到主流认识的权威。这只因每个人都变得健谈,流言也就无孔不入了。

当我做在电视机前看着新闻,我的长辈告诉我它们是假的,是粉饰的;
当我坐在历史课本前看着书,老师告诉我它是美化的,是片面的„„每到这时,我总无言以对,因为有时“不语”也是一种智慧。既然做不到君子一般“契阔谈宴”,又何必口无遮拦地说着,变成一个无知无礼的人呢?

《求谏》导学案答案

1、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1)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2)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

(3)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4)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

2、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采用的论证方法有:

比喻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对比论证─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如何求升官发财的人篇三

复旦大学校长:为升官发财上大学会受鄙视

近期沪上高校密集开学。开学典礼上,大学校长的讲话往往被视为对大学精神的阐释和对该校学生的期待。与往年大学校长的言语诙谐不同,今年,校长们不约而同从常识和经典谈起,和学生聊聊“大学是什么”以及在大学里他们不希望看到同学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学是什么

“大学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但是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人们都会犯糊涂。”复旦大学(微博)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表示,社会更应关注大学具有的“永恒的属性”,在他看来,带有永恒性的东西恰恰有时候就是一些简单的常识,“对这个问题我们不需要用很多新的现代的语言来解释。”

杨玉良引用教育大家蔡元培的话表示,“‘大学教育者养成人格之视野,是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灌之以理想,则是机械制教育,非所以施以人’。所以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不是训练各位在某一方面的技能,至少它不仅仅是。而在教育当中应该灌予理想在里头。”

而这个“理想”,则包括四个方面:调和世界观与人生观、担负起将来的文化、培养独立不惧之精神和培养安贫乐道之志趣。

在上海交通大学(微博)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张杰同样引用经典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答:“蔡元培先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在他心中,大学是学术的象牙塔。美国著名的思想家艾伦·布鲁姆认为,大学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神殿。在他心中,大学是思想的源泉,是国家的智库。”

在此基础上,张杰认为:“今天,大学正日渐成为社会的中心。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更是人类思想、精神和道德的制高点,是社会公平、正义和良心的最后堡垒。”

在华东师范大学(微博)的开学典礼上,新任校长陈群则连用了4个比喻:“大学是一道地平线。它的界限在你的视野范围内,却又在你永远不能抵达的地方;
大学是滋养理想和人文精神的殿堂,大学固然是社会的一部分,沉淀着现代社会所有的美好与无奈,但大学更应该是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一个高地,一个标杆;
大学还是理性和科学产生的土壤;
大学更是与这个世界连接的通道。”

“你们就是大学!”在演讲的结尾,陈群勉励大家“你们今日与未来的创造,就是师大的未来与创造。”

拒绝科学研究中的“愤青”

为升官发财上大学会受鄙视

在以理工科见长的华东理工大学(微博),校长钱旭红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向研究生们抛出了一个问题:是脚踏实地地做研究,还是愤愤不平地抱怨?他明确要求研究生——做科学研究中的“杰青”,而不要做科学研究中的“愤青”。

在钱旭红看来,做“愤青”还是做“杰青”,已不仅仅是政治活动领域的事情,而是关系着能否发挥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果的因素。他引用了一篇博客文章中的话说:“杰青多脚踏实地,心无旁鹜,潜心妙手著文章;
愤青多胸怀世界,爱好广泛,希望铁肩担道义。”

钱旭红告诫新生们:许多人都是在抱怨中度过了一生,而抱怨的结果是恶化了他的环境和氛围,同时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一个真正想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人,他会把所受的委屈、所受的压力变成动力,以另外一种方式把它释放出去,而不是用道义来放弃自己对自己的控制。

钱旭红并不否定年轻人想改变世界的理想的意义,他以广为流传的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的墓志铭引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你想改变一切,从你自己开始。

在复旦大学,解答了“大学是什么”之后,校长杨玉良接着问:为什么要上大学?他引用了复旦老校长李登辉在上世纪20年代说过的话:如果你是为了升官发财来到复旦学习的话,那么你在学校会受到鄙视。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浮躁的功利主义的社会心态对今日中国之大学的普遍的侵蚀,使得我们有时很难坚守作为一所大学和作为一个学生的本分。学生的本分是什么?学习。”

之后,杨玉良还与同学们分享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今年在复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一段讲话,劝同学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竞争难免会将你们放置在对比之中,影响自我的客观评定。竞争还会将你们纳入所谓的主流价值体系,这也会影响你们的价值观念。而我希望你们有足够的自信,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的孤立当中来完善自己。”

在华东师大,校长陈群则告诉同学,世界上有两种疯狂最为可怕,一种是什么都敢做的疯狂;
另一种是什么都不做的疯狂。“所以,在华东师大,我希望你们学会脚踏实地做事与做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同学们,珍重自己,努力创造!”分享到: 微博推荐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报考院校信息库 新浪高考官方微博-->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原文地址:
nba录像

推荐访问:升官发财 何求 如何求升官发财人(3篇) 2023年如何求升官发财的人(三篇) 2023年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