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汇编14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7-23 00:40:02 来源:网友投稿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1篇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19课的《秦兵马俑》。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汇编14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汇编14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第1篇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19课的《秦兵马俑》。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因为,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采用课件能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秦兵马俑似乎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就充分运用了课件来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共分两教时教学,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本篇课文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教学的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精读课文第3——11小节,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的智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第二段,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理解“举世无双”的含义,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从整体入手,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总体印象,然后再顺理成章地导入今天的新课。

导入新课

1、在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秦兵马俑》,领略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魅力,那么你用一个词语说说秦兵马俑给你留下的印象吗?(规模宏大)

2、“宏大”往往给我们的是一股荡气回肠的气势,一种粗狂豪迈的气概。作为一项人间奇迹,光有恢宏的气势还不够,必然还有一些重要的元素,会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3----10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3——10自然段。

课文的3——10小节是本课时教的重点,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但秦兵马俑所处的时代毕竟离学生已经久远,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并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触摸那段凝重的历史,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首先就要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录象,让震撼人心的画面及铿锵有力的音乐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带领他们穿越时空的遂道,去亲身感受秦兵马俑的魅力。事实证明,在那撼人心魄的音乐中,学生全神贯注,一个个目不斜视,紧盯着大屏幕。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下子将两千年前的那段历史拉到了学生的眼前。此时,对于课文学生已经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去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感受秦兵马俑众多的类型及鲜明的形象,无疑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赏完录象之后,我首先请学生说说这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然后提供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地读课文,找一找,秦兵马俑以怎样鲜明的形象吸引着中外的游客,同时,老师以大屏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图文对照,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最鲜明的2——3种兵马俑进行细细地研究,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它鲜明的个性。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这一环节,我还特意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圈画画,或者将自己的理解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写下来。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我始终抓住一个评价原则——理解各种兵马俑的类型特点,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此基础上,相机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引读课文的第10小节,并追问学生:“你从中还读懂了什么?”让学生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到秦兵马俑的惟妙惟肖,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三)、学习第11小节。

这一段,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后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展示课件,着重理解“”这个词,以此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总结课文、课后延伸。

学生对于兵马俑的探究兴趣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将这种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拓展训练:课后继续上网收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继续进行探究,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一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提供的网络,积极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背景,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的习惯。

综上所述,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课件,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五)、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1、录象音乐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使他们对秦兵马俑有个初步的印象。

2、将军俑、武士俑等图片、录像能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兵马俑的特征。

3、提供一些兵马俑网站,让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去网上查阅搜集资料。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第2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2、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2)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或课外内容进行演示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反复朗读、比较品读、展开想象是语感教学的主要策略。

(4)加强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步主要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游览顺序、长廊的特点,然后设置悬念: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底看到什么呢?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布置阅读任务:读课文第3自然段。

(二)、领略“佛香阁”壮观美

主要通过反复朗读来让学生体会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

1、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2、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指读2、3个学生,使学生对佛香阁有个整体认识。

3、让学生介绍佛香阁的特点。再一次熟悉课文。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很高的宝塔(耸立)闪闪发光

4、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学习排云殿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出示: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己再读读。

7、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比较这两段话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师生合作读第3段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第4自然段

2、请学生用“——”画出来所看到的景色。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让学生选最喜欢的一处的景色朗读。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这两句话。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幻灯片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另一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的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在学生反复朗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问:“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通过同桌讨论来展开合作学习。

6、最后通过配乐指读课文来结束这一段的学习。

7、用过渡语“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特别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自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画出来。”转入第5自然段的学习。

8、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把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作为重点,反复朗读,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9、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各种姿态不一的狮子图片吧。通过对狮子图片的欣赏,让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想象各种狮子不同的形态。

10、用过渡语“‘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许多的景色,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引出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赏一下颐和园其他美丽的景色吧。(图片欣赏)欣赏颐和园其他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1、看完颐和园这么美的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2、小导游展示。

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一起分享,谁愿意做个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作介绍呢?你可以选书上的几个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或者是你自己在课后搜集到的颐和园的景点。(请2位同学展示,一个讲课内景点,一个讲课外景点。)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游览。今天由我为大家做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通过小导游展示,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真正去颐和园游赏一番。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布置作业,结束本课学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第3篇

在师生共创的美好境界里,我凭借两段导语和学生往下读文。

一是以“置身在这神奇的世界里,科学家无比自豪,他们骄傲地告诉我们:( )”引读: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

一是以:“得出这些了不起的结论,科学家更加自信,他们有理由相信:( )”引读: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

并相机展示文末“资料袋”,鼓励学生畅谈体会,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板书设计是课文内容的主线,是作品主题的升华。本课板书利用学生收集的图片,借助所归纳的词语,图文并茂,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奇妙和语言文字的美妙,继而欣然地接受课外作业:查找关于恐龙的资料,读一读,在第二课时交流。

以上教学设计,将单元训练重点融进课堂教学,把“读课文,品词句,悟感情”的学习方法春风化雨般地教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知内容,在重点品读中感悟内涵,在激发创造中升华情感,从而真正达到掌握知识,激发潜能、彰显个性的多维目标。正是:情由景生,我心飞翔!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第4篇

一、说教材:

《颐和园》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6课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没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看到的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三写昆明湖: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了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本科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的`熏陶。

2、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写作当中。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当小游客,感受风景美语言美。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皇家园林颐和园,想一想当时的场景,谈谈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并说明理由。

本环节通过开放式的交流活动,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课间,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并且从中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美读,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细读课文,当小导游,体会结构,写作美。

本环节我将创设“小导游”带领“游客”游玩的情境,我会这样来创设情境: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大家有的想在这儿照相,有的想在那儿留念,的确,颐和园的景色可真美呀。现在有很多国外的友人来参观,你想不想当一名小导游向世界友人介绍我们祖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让学生结合课件上颐和园的美景,运用一些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抓住各处景物的不同特点,向大家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而将自读感悟、小组讨论、探究作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诵读积累等整合到这一模拟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

1、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在教学本环节时我会先抛出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要领着游客进行游览,就要与现有一个旅游线路,那么我们的旅游线路怎样制定出来呢,你将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向游客介绍呢”其实就是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小导游们勾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

在本环节里面,我将鼓励学生画出旅游示意图,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2、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引导学生画过了旅游示范图,找出了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接下来我要这样引导学生: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要想当好小导游,除了定制好旅游线路之外,向游客介绍景物的时候还要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非常“妙”的词语,是游客在边看变听中达到美的享受。

接着我将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与同学交流读书的感受。为当一名优秀的小导游打好语言基础。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将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例如“耸立”、“一排排”、“滑”等字词的妙处。

本环节我将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对照图画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摘抄。

3、实战演习,导游游公园。

作业: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这幅名为“孤舟”的图片上的内容描写出来吗?

六、说特色:

1、两次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第5篇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里说的“相机诱导”,即“导读”,是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以求发掘问题,主动领悟,提高能力。

由此,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

提炼主线——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句话用心读,读后谈感受,并通过朗读来表达内心所想,为聚焦主题导航;

抓住矛盾——课文有这样一句话:“科学家们指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句中的“很”表示强调肯定,“可能”表示猜测推断,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得出答案,再感情朗读,为理性分析护航;

探微究细——读词语 “点睛之笔”,读词组“漫长的演化”,读句子“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娇子——鸟类,它们飞向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来一番“咬文嚼字”:“什么是点睛之笔,为什么这样说?漫长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毋庸置疑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为剖析中心正航。

然后,鼓励学生讨论:如果你是科学家,如何重现恐龙的飞向蓝天?要求小组交流,写出思路,推举代表发言。借此联系已有认知,引发思考新知,为提练方法奠基。

接着,回到课文,图文结合,引读美文,让教师、学生、文本乃至编者融为一体。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第6篇

对于教学,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一共分为四个部分: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四、课外拓展,谈自己身边的事。

在谈话导入、创设情境的环节中,针对孩子的情况,我提了最简单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再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第二个环节是整体感知,初识搭石。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并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搭石?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接着再交流问题“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使学生理解“搭石”的特点及作用。

第三个环节是细读课文,体会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抓住“与学生一起寻找美”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搭石之美的真正含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重点引导:

在品读第二自然段时,重在让学生体会上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为此,我采用想象说话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比如引导学生体会老人的内心世界,提问:老人踩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老人不是急着赶路吗,摆好搭石后,为什么还要踏上几个来回呢?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呢?相信经过师生这部分的问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在此基础上的朗读也会更有深度。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刻画的是一幅人们和谐有序走搭石的景象。教学时,我重要捉住“行动是那么和谐有序”、“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等,让学生边读边睁开想象,感觉人们走搭石的节拍,谛听那走搭石时发出的轻而有力的踏踏声,说出眼前目今表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田地领会美,感觉美。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笔墨朴素,但是简朴的事变中却闪耀着优美的头脑,散发出融融的暖意。在引导这一部门的朗读时,我重点捉住“人们把这当作理所虽然的事”这句话,引导学生深入明白“理所虽然”这四个字所表达的情绪。

我捉住“溪边让路,背老人过溪”这两个详细事例的形貌,加深学生对“理所虽然”这个词的明白同时,又使学生逼真地感觉到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力。

课文第五段的教学,重在点破文章主题,使学生明确看似写石,实则写人。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借搭石所歌颂的无私奉献,同心专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并引导学生朗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第7篇

一、教材分析和对学生状况的分析

《长城》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学小学五年制第八册第一课。本节课是它的第二课时。

《长城》是四年级下学期的开篇课文,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图文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学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认识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

本节课就在于使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深化并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能力,也会有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同时对计算机的学习与基本的实际操作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以此为根据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

1、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了解长城史今,理解长城构造,体会作者抒发的民族自豪感。

3、学会搜集、整理网上资料,制作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文稿。

4、学会注册并使用BBs,学会发表网址时进行的相关链接。

能力目标:

1、通过文字的描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指导学生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3、通过网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提高计算机及网络的操作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网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了解长城史今,理解长城构造,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

教学难点:

通过网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体会作者抒发的民族自豪感。能展开联想,在BBs中发表自己独道的见地。

自主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网上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基础,本身网络学习语文的这种形式就吸引着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这本身就为突破重点、难点做好的铺衬。

在BBs中了表自己的合理化见解,这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讲稍有难度,但我相信教师大胆的引导与勇敢的鼓励,这一难点会得以很好的解决。

三、课堂教学结构及各要素和谐发展的基本构思

本节课我大胆的将计算机网络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根据本节课《长城》适合全面搜集资料的特点,而计算机的网络教学恰好可以满足这一条件,二者的结合,在形式上首先就给学生以学习的好奇心,有了强烈的渴知欲;
而在实效上更是相辅相承。计算机网络的加入,大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习效果,完全的体现了新的教学改革理念,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自由、更民主、更平等、更公平;
学生如果想更好的学习到本节课的内容,首先他得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实际操作基础,会浏览网页,能进行简单的图文复制与粘贴,会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学会注册BBs会员,并学会发表与回复贴子,发表贴子如果发表的是网址还要会学会如果进行链接,等等这一切又充分要学生去动脑、去动手,去实际的操作与应用来展现他的计算机水平。学生在BBs中的发表见解所面向的区域更为宽广,不再是只对老师,或只对学生,他所要面对的是所有的人及所有人的全部,给了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

教师在本节课是一个调控者与指导者。指导学生如何在网络中更好的进行语文课的学习,谐调各小组或每个同学生之间知识的共享。在学习中,又是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员,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第8篇

说教材

《白鹅》是编排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本文主要是向我们描绘了一只高傲的白鹅的形象特点,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于白鹅的喜爱之情。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共可以分为4个大段:第一段(1—2)主要描写了白鹅高傲的姿态;
第二段(3)主要描写了白鹅的叫声;
第三段(4)主要描写了白鹅的步态;
第四段(5---7)主要描写了白鹅的吃饭。全文结构非常清楚,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主要是围绕着“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来统领全文的。全文就是细致刻画白鹅的三大方面重点来描写了它的性格特点,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这篇文章的语言活泼、诙谐、准确运用了多种修辞表现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拟人,反语等。而反语的应用,更显得这只鹅虽然固执迂腐,却率真质朴,憨态可居,文中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面对这份文本,我估计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具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向抽象的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从读中品味。作为教者的我们只有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感性的语文世界,才能品味到语言的精妙之处。因而,本文最大的教学价值是训练学生去领会语言的独特与精妙之处,初步掌握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细致。

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特点的分析、解读,基于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基于编者意图的领会,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认读8字,会正确书写12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厉声呵斥、厉声叫器,引吭大叫、局促不安、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倘若、从容不迫、窥伺、不胜其烦”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朗读课文。

目标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了解白鹅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具体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目标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对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白鹅高傲的特点写出来的。教学难点:从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他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说教学理念

我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是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力图体现:1、彰显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我认为语文是由语言与文字组成的,学语习文应该成为终极目标,唯有立足于语言习得表达,才能体现学科的本位。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处处以语言为珍珠,用文字来串线,形成语文课堂的本质特征。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自足感悟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伙伴者,促进者。

说教学流程

我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上好语文课,真实展开我的我的教学流程。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五大板块。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初始,谈话引入:同学们,一说起鹅,你们会想到什么?由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引入,学生可能会说,想起鹅的样子。也可能会说想起《咏鹅》这首诗,如果有学生提到这首诗,那就大家一起背一背。

接下来,引出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先生写的《白鹅》,在他笔下,这只白鹅什么样子呢?好,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丰子恺先生吧。”由课题又引出对丰子恺先生的介绍。

第二板块: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在这一板块中,我要实现2个目标。通过学生专心地初读课文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在学生预习自读的基础上,我筛选出如下重要的字词,引导学生重点学习。

在字音方面,特别注意:颈、侍、倘若、净角、供养不周、窥伺等字的正确读音;

在字形方面,特别注意:颈、饮、侍、厉、餐、堂倌、窥伺、奢侈、等字的正确书写形式;

在字义方面,特别注意:三眼一板、郑重、厉声、高傲、引吭大叫、局促不安、从容不迫、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字词的意思。对于有些难于理解的字词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查词语手册和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的相机理解。比如文中的“高傲”的意思应该是表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
极其骄傲。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对于文章中的有些长句以及难句比较难于理解,句式比较长,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给予停顿指导。对于长句要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让学生多自由朗读,多读读,练一练。

在初读过后,应该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与把握。我就在课上让学生说说这只高傲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者是从文章中的哪些语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来呢?让学生说说自己初读的感知,引导学生正确地说出其文章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么样的文情呢?

第三板块:围绕主问题,品味语言。

自由朗读课文,和大家说一说,这只白鹅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认真读了课文的学生,就可以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当然,如果学生没有说出“高傲”,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文中丰子恺对这只白鹅的印象。)

把这句话出示在屏幕上,并提问,什么叫“高傲”?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会说,“高傲”是傲气的意思,是看不起别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意思……

为什么作者初次见到白鹅,就有这样的印象呢?指读第1自然段,从文中找到答案。学生可以抓住“伸长了脖颈”“左顾右盼”,说明白鹅初次到我家,东瞧西看,一点儿也不拘束。通过对重点的理解来体会白鹅高傲的特点。

课文在很多地方都用了明贬实褒的写法,课文一开始这个“高傲”就是这样一种用法,可以在这时把这个语言特点告诉给学生。初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这只白鹅就给作者留下了如此鲜明的印象,如果有人这样评价你,你心里会怎么样?作者竟把它喜欢的动物称“高傲的动物”,把“高傲”这个贬义词褒用,语言多有特色呀!一起读一读作者的感叹。

作者初见这只白鹅,就认为它是一只高傲的动物,那么文中围绕这个特点还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呢?由这个问题引出2-5自然段,学生们小声读2-5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把它找出来并画在书上。通过对“更”字的理解,说明白鹅的高傲在叫声、步态、吃相这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而且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也引出了下文,读起来非常自然。

这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哪些句子表现出了白鹅的高傲呢?给大家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学生在体会这部分内容时,主要通过想象与对比感受白鹅的“高傲”,如“叫声”这部分,让学生想象,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它可能在喊:
。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它可能在叫:
。通过想象,赋予鹅人的语言与思想,进一步感受它的特点。

在“叫声”和“步态”这两部分中,还有一个写法,就是运用对比的方法,把鹅与狗、鸭进行了对比,从而突出它的厉害与傲慢,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可以通过有语气地朗读,来表现出白鹅的特点。

第5自然段“吃相”围绕第一句话展开即可,通过对词句的朗读,以及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来感受白鹅可笑的样子,非常有特点的一面,它不仅很高傲,而且还显得很死板,不知变通。

第6、7自然段,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同时很直接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找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语句和大家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体会白鹅吃饭时的特点,即必须有人在旁边侍候,因为它虽然知道狗会常常来偷吃它的饭,但它还是不知变通地总是吃一口饭就走开去远处喝水吃草,当饭被狗吃光,它还要责备人们对他照顾不够。而且从这部分中,也可以再一次感受到这只白鹅的厉害,因为狗每次想偷吃饭时,都得先“窥伺”,不敢明目张胆地来吃,而且得趁着白鹅离开时“敏捷地跑”“努力地吃”“立刻逃”,好像在抓紧时间尽量多吃点儿,生怕一会儿白鹅回来对它不客气似的。

第四板块:升华情感,进行实践。

在这个板块当中我主要做2件事情:第一就是让学生背诵积累,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大量去积累,理解运用,使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一些写作方法可以适当运用到自己今后的习作中。第二.自己选择摘抄描写白鹅性格特点方面的优美的语句,仿照其写作手法进行模拟训练。这样可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积累语言,而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是提升其语言的品质。

第五板块:回应目标,总结全课。

这篇文章以活泼、诙谐、准确的语言描绘了一只高傲的白鹅形象。运用了多种修辞表现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拟人,反语等。而反语的应用,更显得这只鹅虽然固执迂腐,却率真质朴,憨态可居,文中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最后说说我的说板书设计

白鹅

高傲{ 叫声:严肃郑重

步态:傲慢

吃相:从容不迫

喜爱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第9篇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陈述现象—展示发现—希冀将来”的文路,揭示了科学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同时,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文章脉络清晰,文质兼美,和单元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等科普类课文联系紧密,主题突出,并与第七组学习专题“立志成长”互为呼应,传递科技的神奇,歌颂人类的智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新课程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开放的、有活力的学习。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兼顾学生学情,我确定了“读文识字学词、品文积累语言、赏文提高认知”的教学目标,围绕“恐龙飞向蓝天”这条主线,走“谈话导趣——析字导学——品句导读——归纳导思”的教学思路。力求在阅读的同时,淡化训练的痕迹,达到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具体的教学过程是: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第10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生活经验,感悟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一、引发兴趣。

1、课前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对长城有了哪些了解?谁能简要的说说?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并不是描写长城的雄伟壮丽,而且有关长城砖的一件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认真读书,提醒注意读准生字:羡慕、允许、妄自菲薄等。

2、说说看,读完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三、阅读,理解线索。

1、默读课文,看看长城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填空:

开始,长城砖觉得(),因而();
后来(),长城砖感到(),这些引起了它的()。

2、练习朗读第一自然段中描写长城砖中描写长城砖自卑的句子。

3、是什么促使长城砖由自卑变得自信了呢?

四、表演,体会情感。

1、各自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读读课文,再在小组里表演。

2、教师指导:要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必须注意不同人物的神态、语气。同时运用人物的语气表现人物的话语。

大教授的“激动”;
宇航员的“神采飞扬”;
金发女郎的“崇拜”;
小男孩的兴奋。

学生练习,表演。

指数名学生表演。

2、再读课文,读出长城砖的价值。

(展览受到的待遇,参观人数之多)

五、想象情景,领悟内涵。

1、同学们,如果你是长城砖,就是那块原先自惭形形秽的砖,听到了赞美,你想对谁说此刻心声呢?对自己?对游客?同伴。

2、指名读最后一段。

说说你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自尊、自信、自强的理解。

六、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自信、自尊、自强的格言警句,与同学交流。

2、你自己有不够自信的地方吗?身边有不够自信的人吗?请试着劝他。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第11篇

一、说教材

这是第七册第三组教材的第二篇课文。通过本篇的教学,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揣摩作者的叙述顺序,表达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秀丽。

这篇课文是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向读者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上的景色特点。开头结尾相呼应,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主要部分则按照不同的观察点,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本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同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在先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蕴涵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再没,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本文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美的感悟的一篇好教材。本文语言表达流畅,生动优美,针对教材特点及单元训练重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描写颐和园景色优美的语句,透过语句认识景物的特点。学习体会作者的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二、说目标

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基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句,会用指定的词造句。

3、基本技能目标:按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

4、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以读代讲,整体感知,揣摩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

为什么选这种教法?本课语言生动优美,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教材内容不难理解,不必细细分析,讲解,破坏语言美感,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初读课文,对全文与个大致的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每自然段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给学生充分读,整体感知的空间。

2、精读课文,理解优美词句,揣摩表达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深入到描写每一个景点的部分,引导学生读,理解。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组织学生交流,品读、感悟景的美,语言的美。并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和顺序。结合课后练习3练习分段。

3、感情朗读,体会感情。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爱美情趣,游览时的愉悦,对古代建筑的赞叹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另外,教学中借助录象、图片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说学法

这节课,可指导学生掌握按游览顺序分段的学习方法,还可指导掌握如何理解句子的学习方法,着重指导学生掌握以朗读来理解,以朗读来领悟观察和表达的学习方法。

为什么选用这种学法?主要依据课文的特点,优美的语句,只有多读多感悟来体会语言的魅力,体会可以如何表达,再现出颐和园的独特、迷人的湖光山色。

1、初读课文,细读,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2、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方法。

3、指导有感情朗读。(品读、赏读)颐和园为什么这么美?

五、说教程

本课语言优美,重在读与感悟,并无生涩的词句,不难理解,而且文章的篇幅也不长。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重点字形的指导,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介绍颐和园,导入新课,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写字。

第二课时:以朗读为主线,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方法,激发情感。

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写了颐和园的几处景色?它们给你流下了什么印象?

二、细读课文

1、导读第二段

①观看录象带(图片),你觉得长廊怎样或你体会到长廊有什么特点?

②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的?(体会观察、表达方法)从整体上看,从里看,从里向外,向两旁。

③再读一读,作者又是怎样写长廊的?

出示句子,比较:A:原句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④自由练习读,读出长廊的美。

2、学习第3、4自然段

导:长廊美,还有比它更美的,更别有洞天的,我们一起再去看看。

3、引导学生按刚才的学习方法自由读。体会

4、在学生充分自由读的情况下,交流汇报:万寿山——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美

在哪?怎么美?读出来。(结合理解词语)

这样美,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呢?(体会作者有顺序、抓特点:建筑物的特点;
昆明湖

的绿、静;
十七孔桥的三多;
运用比喻等方法。)

(先讲佛香阁排云殿,再讲远眺的景物。)

三、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1、读你认为最美最美的段落,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评议。

3、教师范读。

4、颐和园为什么这么美?(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总结全文。

课文介绍的只是部分景点,“说也说不尽”更让人向往了。

五、课外延伸。

暑假里去过的地方,选一美景写出来,学习作者的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第12篇

一、说教材

1、编者意图

《秦兵马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6课,编者将它和《圆明园的毁灭》、《别了,语文课》同编在一个单元,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一课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整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而且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从而把秦兵马俑的特点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因此,作者是如何写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怎样表现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便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3、设计理念: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突出主体参与价值,体现语文学习实践性与独特体验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努力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4、教学目标

以三维目标为依据,结合教材的类型特点,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本课共分两课时教学,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1)理解并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认识冒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5、教学重点

⑴理解并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⑵认识冒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

6、教学难点

五年级学生虽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秦兵马俑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会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感悟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感受秦兵马俑的精美,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2、启发式教学法:

三、说学法

1、读中感悟法。

2、合作学习法。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我校提出的主动教育模式思路:质疑--学习--解疑--拓展--检测。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导质疑,形成期待

上课伊始,我准备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那么,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方法,你们认为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呢?我想学生完全有能力一针见血地提出质疑:课文介绍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他们都是什么样子?兵马俑具有哪些个性?课文是怎样描写兵马俑的神态的?学生的质疑肯定是零碎的,或表达不到位,我再会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成以下四个问题出示。这是学生的阅读期待,也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是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第二环节:明确目标,主动学习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自由读课文,并发给学生每人一份导学提示,我将导学提示设计成以下表格。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还可以三五成群地交流。总之,课堂是开放的、自由的。

第三环节:朗读感悟,解答疑问

以你能解决以上哪个问题为导语,引导学生逐一解答疑问。说明一下:四个问题的解答没有固定顺序,完全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调控、展开和朗读指导。

问题一:课文介绍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

这是四个问题中最浅显的一个,学生的回答一定很踊跃、很正确。这样学生有了成就感,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这时趁热打铁,解答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课文是怎样描述兵马俑的样子的?

分别指名学生用朗读、动作体验、想象的方式汇报不同类型的兵马俑的样子,再用多媒体播放出各种类型的兵马俑图片,让学生说说各是哪类兵马俑,有何依据?抽象的兵马俑一下子变得形象起来,学生兴趣盎然,自然会畅所欲言,同时也达到了内化文本语言,积淀语感的作用。

问题三:兵马俑具有哪些个性?

让学生汇报自己体会到的不同类型兵马俑的个性,并说说根据是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我们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给予肯定,说不上来的地方,我会进行点拨、启发,并引导学生根据兵马俑的个性有感情地朗读相对应的段落。

问题四:课文是怎样描写兵马俑的神态的?

首先指名汇报答案,课件展示兵马俑各种神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引用课文中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以达到语言、形象同步积累的目的,能更真切地体会兵马俑的精美。大家会发现:课文中描述的是4种不同神态的兵马俑,而我提供的是6张图片,目的在于开阔学生视野,开启学生思维,为后面的说话练习指引方向。然后指导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并观察第9自然段的标点符号,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冒号、分号、省略号的用法,用有的(),好像()的句式练习说话。有了前面的图片做铺垫,我想学生的思维一定得到了激活,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丰富了文本内容,还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

第四环节: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课文学到这里,引导学生再读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学生的感受就会更真切了,再引导回归文本的整体,学生对文本整体结构的感受自然就更明晰了,会达到与作者共鸣的效果。这时,引导读中心句举世无双的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学生对举世无双的理解也就不言而喻了。是谁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呢?以此为导语引导学生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并通过谈感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一定会赞叹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这了不起!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大语文观,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拓展训练:前不久,我们游览了夹山森林公园,请仿照课文的写法,完成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第五环节:课堂检测,学以致用

检测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以此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我设计的检测题。

一、用线将兵马俑和它相应的特点连起来。

将军俑配合默契

军士俑利箭在弦

骑兵俑斗志昂扬

车兵俑有胆有谋

二、加标点

每一件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你会发现它们神态各异有的颔首凝神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兵马俑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三、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第9自然段,填空:

仔细端详,你会发现他们神态各异:有的(),好像();有的(),好像()……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文内容的缩影。板书这样设计简洁明了,既高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又能帮助学生整体理清课文思路,抓住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

规模宏大

16、秦兵马俑 举世无双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真了不起!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第13篇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主识字后,展开生动活泼的巩固训练:演一演、写一写、看图片说词意、读句子谈理解。借助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感受,孩子们当然在快乐中掌握方法,习得“描绘”、“轻盈”、“敏捷”等生词,初步感受恐龙之奇和文字之妙。

字词句段的学习应贯穿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因此,我接着引导学生把生字词送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读中巩固字词、品析语言;在读中思考自己针对课题所提出的问题、感悟文本。

如此,引导学生潜心默读,解答疑问。这是学生理解课文、运用新知、形成技能的一种方式,是沟通读者与文本的桥梁。它使得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第14篇

完美的阅读课堂绝非“江船火独明”式的“教师一言堂”。她应该是:师生根据知识情感和生活阅历对作品进行理解的过程。如何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地进入文本,感受文字,进而推开一扇窗,品读文本,感悟文理,看到更美的风景,是我们重点探索的课题。

我在教学中,一是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轻松开课:在共享了各自对恐龙的认识后,以趣启思:“谁会想到,凶猛庞大的恐龙竟然会与灵活轻巧的飞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探究的情境,这种情境不仅唤醒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也为接下来的学习铺垫了情感和认知的基础。

二是引导学生随老师板书课题,并读题质疑:“读课题,你产生了什么问题?”学贵有“疑”!此时不失时机的导疑,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起来,让语文学习从“无疑”到“有疑”再到“释疑”,也就是我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推荐访问:上册 人教版 四年级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汇编14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汇编14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