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2013级《形势与政策》学年论文6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7-24 18:15:01 来源:网友投稿

2013级《形势与政策》学年论文2013年,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并为沿线国家热烈欢迎与广泛接受。在本周的形势与政策课上,我们进一步增进了对它的了解与感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3级《形势与政策》学年论文6篇,供大家参考。

2013级《形势与政策》学年论文6篇

2013级《形势与政策》学年论文篇1

2013年,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并为沿线国家热烈欢迎与广泛接受。在本周的形势与政策课上,我们进一步增进了对它的了解与感悟,在此浅谈自己的认识。

作为近几年刚刚提出的战略,一带一路并非一个凭空出现的概念,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内涵的。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由此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古丝绸之路就已成型。自那以后,来自东西方的商人络绎不绝往返于丝绸之路,将东方的丝绸等商品带往欧洲,随之带来了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的交流。丝绸之路成了当时整个世界的和谐之路、繁荣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同样发源于西汉,随着我国早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拓展,至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达到鼎盛,大大发展了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因此,今天旨在成为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的纽带的一带一路,正是传承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而提出的。

作为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有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良好愿景。对于我国来说,一带一路将推动我国继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之后,新一轮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并成为未来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依托;对世界各国来说,一带一路的实施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金融、人文等领域交流合作,探索为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提供一种新途径,也为各国提供了搭上中国发展快车,推动各自经济发展的良好机会。一带一路的成功实现,一定会为全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福祉。

从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战略就开始付诸实施,到目前已经已经有一系列成果从纸面变为现实。截至目前,我国已与七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五国开展海洋领域相关合作,有两国表示完全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以中巴经济走廊,中缅天然气管道为代表的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成功落地;丝路基金、亚投行等有关金融机构正在或已经设立。一带一路可谓正当其时,成果丰硕。当然,作为如此重大的战略举措,其实施也会遇到众多问题,如来自美俄等世界大国的掣肘,沿线国家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力有所猜疑,受恐怖主义等威胁的沿途地区严峻的安全形势等等。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在我国的不懈努力下,这些问题都正在或有望得到解决。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外交的国家战略,对于我国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的达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实现不仅需要沿线各个国家的密切协同配合,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了解与支持,我们大学生作为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更应该认真学习一带一路相关理论,尽己所能,用己所学,为国家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013级《形势与政策》学年论文篇2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学年论文

作业提交日期:2014年6 月21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伟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既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追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理念。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实行城乡统筹发展,走一体化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我国在世纪之初就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的重点之一,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如果没有农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

下面,就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伟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既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追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理念。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实行城乡统筹发展,走一体化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我国在21世纪之初就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的重点之一,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如果没有农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把加快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全区今后一个时期内总的奋斗目标,不仅完全必要,而且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众多的城市人口,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已经形成的农村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及改制和新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积蓄了后劲;比较

优越的区位优势,比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基础建设,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创造了条件;

二、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如何快速发展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是要解决在现有基础上如何更好更快发展的问题,就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这是形势赋予各级干部的重任。每个领导干部,不仅要要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且应从理论上、认识上搞清楚一些问题,为指导实践打好基础。一是必须清楚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统筹就是要逐步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就是为了兼顾,为了整合,为了协调,为了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为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二是必须清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其着眼点就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有效的保障措施,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目标。三是必须清楚科学发展观与统筹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统筹城乡发展是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化,二者都是对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新鲜经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科学发展观将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深入研讨,准确定位,积极探索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如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是定位要准、要有新的发展观念、好的发展思路和适合实际的发展路子。综合分析国策国情和现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上,要以科学规划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充分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县域经济、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具体应该牢固树立六种观念,探索走好六条路子。

1、树立发展县域经济的观念,走城乡统一规划同步推进的路子。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有重大突破,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和农村在管理、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服务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虽然没有截然分开,但其联系也还不

够十分紧密,缺乏比较科学和完整的统筹全区城乡发展的统一规划。因此,要真正实现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必须以县域经济的理念做先导,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同步规划、同步统筹、同步整合、同步提升,对各种资源进行大整合,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格局。尤其是在制定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之间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三农”创造平等发展的机会等方面,要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路子。

2、树立依靠工业强区的观念,走以农村工业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不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就是一句空话。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富裕农民、转移农民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农村的工业化。

3、树立聚集资源发展的观念,走以农村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市场化运作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进一步感觉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城乡壁垒和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是造成城镇化滞后和城乡差别扩大的根本原因,也是“三农”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大发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号召,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保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保持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众所周知,推进农村城市化,不仅能使农村人口向城市城镇聚集,也能使外来人口安居乐业。因此,在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应该把农村城镇化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进行重点研究和论证;要以新、老城区为中心,确定一批优先发展的中心镇,或在城郊的乡镇试验建设中心村,从而构建起城区、中心镇和中心村三个平台,以集聚农村的各种要素,来加快城市化进程,并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把农民转变成居民,把农村转变为社区,在缩小经济、社会服务差别的同时,实现生产、管理方式上的根本性变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上的重大突破。

4、树立城乡协调才能快发展的观念,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城市和城市现有企业,如何发挥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工业、商业服务业比较集中,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口密度大,信息交流快,消费水平较高等优势,在企业反哺支持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延伸、农民消费和发展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发挥好带动辐射作用。农业、农村、农民如何依托城

市和小城镇,用市场经济的观念为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搞好服务,尤其是针对城市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商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在农产品的种植、畜禽产品的养殖、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和品位的提升、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培训输送等方面做强做大,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消费需求,使城乡资源实现合理有效的流动、整合和配置,形成城市的扩大繁荣和综合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参与;农村的富强、农民的富裕离不开城市和城镇的带动,真正使经济和社会、城市和农村、居民和农民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兴共荣的有机整体,用城乡的协调一致,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5、树立环保优先的观念,走生态环保型推进的路子。在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项目建设与污染治理、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城市城镇建设与绿化美化、人居环境与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治理与资金投入等方面的矛盾。这个矛盾如果解决的好,就能形成良性循环,就会促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如果解决的不好,就可能与自然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结合,形成更为恶性的循环。因此,要树立环保优先的意识,把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依法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尽量消除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6、树立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观念,走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路子。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居民思想观念、收入分配、乡镇的自然条件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应采取统筹规划设计、中短期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方式进行。要根据城市、农村乡镇和农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讨论制定短期实施计划和中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预期目标,制订配套政策、激励措施及保障措施,积极动员全区人民行动起来,自觉主动地参与建设活动。同时,在城乡总体推进的大原则下,对一些有条件的工作应该先行,如建立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乡镇、农户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互利保障关系、反哺带动关系;城市用工与富余农村劳动力输出之间的合同规范关系;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的关系;城乡发展相关配套政策同步落实的关系;小康住宅建设与小城镇布局统筹规划的关系等等,真正做到局部建设与总体建设相符,重点建设与一体化建设相符,当前建设与长远建设相符,使“点、线、面”相互衔接,延展成“体”,最终实现全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宏伟目标。

2013级《形势与政策》学年论文篇3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院系班级:姓 名:学 号:辅导老师:完成日期: 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的伟大复兴 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1003班

2013/5/27

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目标。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

关键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共产党

目录

引言 。.。.。.。.。.。.。.。.。.。.。.。.。.。.。.。.。.。.。.。.。.。.。.。.。.。.。.。.。.。.。.。.。.。.。.。.。.。.。.。.。.。.。.。.。.。.。.。.。.。.。.。.。.。.。.。.。.。.。.。.。.。.。.。.。.。.。.。.。.。.。.。.。. 4 人种的复兴,也就是身体素质和智力的复兴 。.。.。.。.。.。.。.。.。.。.。.。.。.。.。.。.。.。.。.。.。.。.。.。.。.。.。.。.。.。.。.。.。.。.。.。.。 4 意识的复兴和自尊的重建 。.。.。.。.。.。.。.。.。.。.。.。.。.。.。.。.。.。.。.。.。.。.。.。.。.。.。.。.。.。.。.。.。.。.。.。.。.。.。.。.。.。.。.。.。.。.。.。.。.。.。.。.。 4 文化的复兴 。.。.。.。.。.。.。.。.。.。.。.。.。.。.。.。.。.。.。.。.。.。.。.。.。.。.。.。.。.。.。.。.。.。.。.。.。.。.。.。.。.。.。.。.。.。.。.。.。.。.。.。.。.。.。.。.。.。.。.。.。.。.。.。.。 4 节约资源实现伟大复兴 。.。.。.。.。.。.。.。.。.。.。.。.。.。.。.。.。.。.。.。.。.。.。.。.。.。.。.。.。.。.。.。.。.。.。.。.。.。.。.。.。.。.。.。.。.。.。.。.。.。.。.。.。.。.。 4 抵制经济侵略,实现伟大复兴 。.。.。.。.。.。.。.。.。.。.。.。.。.。.。.。.。.。.。.。.。.。.。.。.。.。.。.。.。.。.。.。.。.。.。.。.。.。.。.。.。.。.。.。.。.。.。.。.。.。 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 。.。.。.。.。.。.。.。.。.。.。.。.。.。.。.。.。.。.。.。.。.。.。.。.。.。.。.。.。.。.。.。.。.。.。 5

参考文献。.。.。.。.。.。.。.。.。.。.。.。.。.。.。.。.。.。.。.。.。.。.。.。.。.。.。.。.。.。.。.。.。.。.。.。.。.。.。.。.。.。.。.。.。.。.。.。.。.。.。.。.。.。.。.。.。.。.。.。.。.。.。.。.。.。.。.。.。.。 8

引言:真正的伟大复兴是能在这个时代适应下来。首先,就必须承认中华民族的辉煌、伟大,这种民族思想是应该有的。不过不是太过强烈的极端民族主义,搞民族复仇等,而且很讲究分寸的。我们中国人是个很谦虚,很宽容的民族。我们必须得重新学习古代时百家的优秀思想,修正前人对儒家等的误解与曲解。从思想上改变中国人,不应盲目学习外国思想、文化。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正确的,但要伟大复兴,必须融入这些民族思想。生活上,能做好古汉族人的优秀品质就好了,没要求太多,做好一个礼仪之邦的风范,复兴中华文明与民族特色。复兴汉服之日就是真正伟大复兴的时候了。我们不能总是回望于古中国时期的强盛,当然重要的还是发展。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自己也应该加强研究。教育上,只学习外国科学技术,思想要从娃娃抓起,当务之急就是以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古代经典,去除人们的误解与曲解。在现代,应该多添加一些课程,如古文课、书法、水墨画等。 1·人种的复兴,也就是身体素质的复兴和智利的复兴

现在的青少年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中国以后就无法实现国富民强。目前,我们要把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当成国家战略。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教育改革是今年的重头戏,把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任务提出来。提高身体健康素质才是一切素质之本。只有青少年身体健康了,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意识的复兴和自尊的重建

意识自尊是一种精神状态,并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自尊是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肯定和赞赏。自尊不是虚荣,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积极评价。任何个人和民族都可能表现出自尊的拥有或者缺乏。文化是一定群体的生活方式。因此,文化自尊是对个人所属群体的生活方式的的复兴和自尊的重建,也就是民族主义的复兴

3·文化的复兴,包括“忠孝仁义,礼仪廉耻”以及“衣冠”“制度”等

从传统的观点讲,中国人的人情观就是儒家倡导的“忠孝仁义”、“礼义廉耻”。忠孝为先,中国人拜“天地君亲师”,简单地讲就是做人要懂得规矩,不要犯上欺下。所谓“仁义”,讲的也是人际关系。“仁”的字形就是“两人”,即将心比心,慈悲宽怀。“义”的简体字形是“两人一心”,意即有难同当,有

福共享。“礼义廉耻”的另一种讲法就是孔老夫子天天挂在嘴上的“克己复礼”,即忍耐克制,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4·节约资源,实现伟大复兴

因为不节约,个人是挥霍无度,水,电,油,煤等等一切东西,想怎么用怎么用,包括最不起眼的塑料袋。尤其是有钱人,先是桑塔纳,钱多了,换成霸道了,过了几年,钱又海了,又换成奔驰宝马了。因为不节约,国家是乱挖乱采,乱砍乱伐,乱拆乱建,乱用乱给。大家看看现在全国都大兴土木,拆了建,建了拆。有些建筑没用几年就拆了,这需要耗费多少能源和资源啊。在这里,我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仅仅丢了一个节约的传统美德,就把咱们国家弄成现在这个样了。想象一下我们把中华文化丢掉后,国家会是个什么状况,难以想象。 5·抵制经济侵略,实现伟大复兴

中国虽然已经独立了,但从改革开放以来遭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经济侵略。每天有成千上万的集装箱日夜不停的在转移中国的财富,总量已经无法统计了,我们的财富就这样一天天流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多么心痛啊。我们要被强盗们抢到何年何月,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啊。祖**亲日益肾衰竭,母亲如果有一天倒下去了,我们做儿女的怎么活啊。中华民族延续了五千年不容易啊,难道就要毁在我们这几代人的手上吗?

6·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确定在多极化世界的坐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保证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近年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全球化、集团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趋势。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框架,全球经济正在迅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目前,世界上有大小不等、形式各异的区域性经济集团24个,参加的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其中,1993年1月欧共体统一大市场建成,在12个成员国间实现商品、劳务、资金和人员的部分或全部流通,各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壁垒,统一法规,协调税收,实行产品和技术统一标准。为了应付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1992年8月12日达成《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1994年11月15日,在印尼茂物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了《共同决心宣言》,宣布不迟于2020年在亚太地区实现

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目标。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世界经济全球化、集团化和区域化的趋势正在加强。 世界经济全球化、集团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国民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7位,是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在1980年的基础上提前翻了两番,到2000年将突破1万亿美元。香港回归,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发展态势,在下个世纪前10年,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的经济强国。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目前,人口只有我国1/5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却是我们的10倍。据专家对我国和世界各国现代化水平进行的综合评价和比较,在百万人口以上的120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的现代化水平居69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仅比高收入国家低67%,也比中等收入国家低24%。因此,我们必须加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这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十五大报告指出:“在中国,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我们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先进分子,组织得那么严密和广泛,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那么多牺牲,同人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前进中善于总结经验、郑重对待自己的失误,以形成并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历史把重大责任赋予我们党,人民对我们党寄予厚望。党领导人民在二十世纪写下了光辉篇章,也一定能在二十一世纪写下新的光辉篇章。”中国有12亿多人口、56个民族,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里,决不能实行西方式的“多党制”和“议会 6

民主”,那样只会导致社会分裂和对抗。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社会就是一盘散沙。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在实现工业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过大。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的起始阶段,有如此众多的农村人口。要使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社会总人口80%的非工业化国家,变成一个工业化、现代化国家,实现农业、工业二元社会结构并存向现代社会结构平稳转型,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保证社会公正和谐地发展,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塑造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状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同时,还要善于对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在各种文明的相互激荡中塑造“中华文明”。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历史已经证明,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一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涌现了儒家、法家和道家等众多思想流派。后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融入中国宗教和思想体系。这是外国文化首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国社会各种思想的又一次大融合,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五四运动”为代表,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在各种思想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党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将在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和世界上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一道,共同组成绚丽多彩的世界文明,实现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吴二华: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12期 2 先进性教育知识问答[N];西藏日报;2005年 本刊编辑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共产党 [J];党建研究;2002年09期

2013级《形势与政策》学年论文篇4

在本次形势与政策实践活动中,我主要负责小组整体的人员安排和任务分配,督促成员及时完成各自任务,整理政策文件并负责汇报、答辩活动。在实践活动立项阶段,我组织成员进行政策搜集与项目选择讨论,并在实践活动题目确定之后,安排各位同学分工合作,将组内成员分为多组,分别进行政策解读、公益组织生存现状调查、探求制度安排和制度建设的不足之处。在这一阶段,我负责政策解读,通过阅读现有学者对公益组织相关政策的评论、论文并阅读十八大以来有关公益组织的相关文件。本阶段结束前,我负责督促组内成员完成各自任务并收集、总结组内实践成果,准备并完成立项答辩。实践活动的中期阶段,我们接受指导老师意见,借助指导老师的协助进行了实践主题的调整。之后我们联系校内公益志愿组织,对几个担任公益组织负责人的同学进行了线上问询。同时,组内另一部分同学继续进行政策查询和公益组织生存现状的资料搜集。在此阶段我继续负责组内成员的协调与工作安排、督促,并继续完善关于新生公益组织的政策文件解读。此后协同其他同学负责组内工作阶段性总结和中期答辩会的资料整理并参与答辩。之后的实践活动中,小组共同又进行了对“绿色倡议”等NGO的负责人,从公益组织的经济来源、活动范围、与政策的互动情况等方面进一步了解我国新生公益组织的生存现状,了解其生存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并通过对访谈稿的总结提炼进行公益组织生存现状与问题的概括。我在此阶段主要负责组织并督促成员的访谈活动。

我主要直接负责的工作是组内任务分配、政策资料解读、答辩文件准备等。组织与协调工作对小组实践活动的作用不可谓不重要,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所用时间长、涉及内容广、参与成员多的活动之中,组织协调工作是实践活动及时、高效完成的保障。毋庸讳言的是,小组各成员在实践活动进行中的积极性和实际表现各有不同,对于所负责任务的完成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及时对各组员进行督促并整理活动的阶段性成果等工作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通过这次实践活动,除了对公益组织生存现状的了解得到了加深,我也加深了对活动组织工作的认识,意识到了组织内部建设对活动整体有序进行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在进行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诸如选题的意义陈述、政策动向和最新社会现实的了解、实践活动的方向调整、具体访谈对象的联系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离不开组内部分成员的协同努力,但指导老师的帮助和与同其他同学进行的探讨也功不可没。实践活动本来就是一个了解社会、了解现实的过程,不只是活动的研究内容要积极观照现实,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进行也一定要回到现实,回到与众人的联系、合作之中。

2013级《形势与政策》学年论文篇5

电脑的信息传递功能远比教师自身传递信息的功能强大,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教师和学生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机进行交叉、重叠或反复使用不同的媒体。从而使学生获得了丰富而直观的教学信息,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丰富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不但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内容,而且形象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多媒体易于反复演示,文字显示停留时间较长,比教师单纯用语言表达更易使学生记忆。

三、使重点,难点突破更优化。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原理,规律。用多媒体电脑辅助地理教学,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

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 学 生 知 识 的 主 要 来 源。在 教 学 方 法 上,只 研 究 教 师 如“教”,不重 视 学生如 何“学”,考 试 主 要 靠 死 记 硬 背,不 利 于 调 动 学 生的 学 习 积 极 性。

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忽略学生的主动性,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在这种传统教育指导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能让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堂上老师组织大家看了“国魂”,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灵魂,人民不可能没有信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的国魂和信仰。看《国魂》,找回信仰,找回价值观,找回生活的意义。《国魂》不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读本,不愧为人民群众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指南。

从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我们可以体会到,17年,从1997年,依法治国首次进入中国国家决策到今天中央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在历史上,人民对法治的期待从未如此热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沿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实现路径。在这一漫长而坎坷的路途中,贵在树立法治理念,贵在追求法治精神,当人们对法治形成一种信仰,那么法治也必将沁入人心!让我们以此中央全会为起点,期待法治中国更光明的未来!

2013级《形势与政策》学年论文篇6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之原因及其对策

摘要:阐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并从大学生和高校两个层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从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自身各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 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介绍

如今,我国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且每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牵动着大众的神经。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性的话题。其实,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只是一个相对而暂时的难题。

二.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何在? 1.认识有误区 (1)扩招惹的祸?

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到2005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到2014年,毕业生总人数突破为727万。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

(2)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

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2.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缺乏职业生活方案,导致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楚、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择业等问题。零点指标数据与南方都市报联合发布的“2013~2014学在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大学生择业最看重的依然是薪资福利(41.9%),其次则是职业发展及培训机会(14.9%)和工作地点(13.8%)。由此可见,大学生没有树立好就业观,而把高收入、高地位视为择业的首要因素。

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 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而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3.职业能力欠缺

职业能力重要包含三个方面:对自我/社会的认知、职业素质和专业技巧。 从目前的职前培训市场来看,许多机构更多的集中于英语、计算机等单一职业技巧的培训,例如外语培训、IT培训等。通过这些技巧培训,受训者能够短时见效,满足用人单位的特别技巧请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求职者综合职业能力的请求不断进步,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越来越多的把眼力从对求职者单纯的专业技巧考核转向更能够反响求职者未来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能力素质测评。而“大学生职业能力欠缺”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形成了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就业鸿沟。因此,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就迫在眉睫。

4.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强化自身素质。

(1)首先,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最有可能被录用。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2)其次,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3)再次,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 高校: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就业指导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学生。要通过多种情势、方法流传和普及职业方案理念,帮助高校学生尽早建立职业方案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转变传统就业思想观念,采用积极有效的举动应对新变更;让学生学会将职业生活方案的理论与实践有效联合,客观认识自我、正确职业定位、科学方案未来、建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能力培训,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让大学生赢在职场起跑线,成为抢手的职场新人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当鼓励大学生大胆创业。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并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4)使专网远程面试和初选功效逐步完善,逐步部分代替现场的招聘会,特别是现场的大规模招聘会,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进步大学生的就业信息的服务质量和实效。

3、 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1)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2)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

(3)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4.社会(企业):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的录用观念

(1)用消除就业歧视,应该减少过分注重工作经验等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不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影响,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应树立有计划的人才储备观,同时杜绝学历高消费,避免造成人才浪费。并从企业长期效益出发,对刚毕

业的大学生进行职能培训,树立长远规划,和人才储备观念,既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又促进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 对于就业难这一问题的个人看法

(一)高校就业工作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从学生自己,学校,政府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就业难这个问题。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应由原来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转变为培养高、中、初各级人才和部分高技能劳动者并重,其中高职(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初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防止社会人力资源供求的结构性失调。

(三)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不应当把高收入,高地位作为首要因素,而应该把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最佳结合作为我们就业的首要因素。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把就业当作职业发展历程的起点,应降低就业要求,先就业再择业。,不要过分计较短期内的利益得失,不要与别人盲目攀比。

参考文献:

[1]黄天责。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职业技术研究。2004(3)。 [2]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3]孙秀华。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6,(6)。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2002]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 社,2002. [5]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7,(3)

[6]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7]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学年 形势 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参考 形势与政策论文2020-2021 “形势与政策2021论文” 形势与政策3000字论文2020年 形势与政策2021论文2500 2020年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20121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2021课程论文 形势与政策专题论文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