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望月怀远解析,望月怀远诗歌鉴赏(十3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望月怀远的解析 望月怀远诗歌鉴赏篇一
【作者】张九龄 【朝代】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注释
⑴怀远:即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译为多情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可译终宵,即一整夜。
⑷怜:即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⑸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中:“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即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赏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诗中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
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望月怀远的解析 望月怀远诗歌鉴赏篇二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怀远:怀念正在远方的亲人。
生:这里是升起的意思。
天涯共此时:天涯,天边,遥远的地方,指远方的亲人。共此时,是说自己和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望月而互寄相思之情。
情人怨遥夜:情人,指怀有深厚情意的人,这是诗人自称。怨,怨恨。遥夜,长夜。
竟夕:一整夜。
怜光满:怜,爱。光满,指月光满屋,月色分外皎洁可爱。
滋: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不堪盈手赠:不能把它慢慢地捧在手里送给远方的亲人。不堪,不能。盈手,满手,意即捧满手。
还寝梦佳期:还,回到。寝,卧室。梦佳期,在梦中去得到美好的约会吧。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有思念之情的人,怨恨夜太长了,因为整整一夜里,思念之情都无法间断。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唐代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武则天长安元年(702)中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至中书令。他是唐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直言敢谏,曾预料到安禄山的反叛,主张早除祸患。后来受到李林甫的排挤,贬荆州长史。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方亲人的诗,这首诗表达了在明月之夜,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作者运用比兴手法对月抒怀,情致深婉,寄托遭谗受贬的迁谪之情思。
起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浩远、大气,堪称千古佳句。前句是在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
后句即景生情,是在写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同望着一轮明月。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丝毫不露痕迹。
继而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接抒发思念之情。“怨”,突出了“情人”相思程度之深;
“竟夕”,极言相思之强烈,通宵都在思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后两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承接上联,具体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灭烛怜光满”写诗人吹灭蜡烛,觉得满屋皎洁的月光更加可爱。“披衣觉露滋”写夜色已深,诗人披衣步出户外望月,觉得露水沾湿了衣襟。这两句把彻夜难眠的画面形象传神地描绘了出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意思是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的亲人,还不如回屋睡觉,在梦里与亲人团聚。寄希望于梦中,足见思念之切。这两联描绘细致,形象鲜活,情致深婉,令人深思。
诗人从“望月”着笔,句句不离“怀远”,把“望月”和“怀远”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而抒发对远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全篇处处写“望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明月写得明媚、皎洁、充满柔情,把思念之情写得执着、深婉、绵绵不尽,却丝毫没有被贬之人的那种落寞、缠绵和感伤,格调健康,向上。
望月怀远的解析 望月怀远诗歌鉴赏篇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⑴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⑵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⑶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⑷末两句:月光虽可爱,却不能用手抓:送给远方的亲人,只好回屋睡觉,希望得个好梦。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多情的人怨恨夜太长了,在经过整整一夜后,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虚实结合,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遥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望月怀远》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把月写得美丽。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娓娓道来,亲切感人。《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这首诗表现的情意是沉着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是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九龄(678---740), 又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九龄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在他死后,曾被其预断为“必反”的安禄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群,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望月怀远的解析 望月怀远诗歌鉴赏篇四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①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②觉露滋。
不堪盈手③赠,
还寝梦佳期。
①竟夕:整夜。
②披衣:谓披上衣服走出户外。
③盈手:满手,满握。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
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望月怀远的解析 望月怀远诗歌鉴赏篇五
又是一年中秋将至,说起中秋总离不开赏月。
中国人对月亮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也许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也许是阴晴圆缺总是情,关于月亮的诗,其实历朝历代层出不穷。
论诗的普及度,可能没人不会背李白的《静夜思》,论诗的名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在争议的顶点。
但是,在中秋,最能代表月亮的,却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光看字面意思,这首诗不过就是讲月下一对情人的互相思念,之后逐渐延伸为亲人间的思念。
现如今,每年举办的中秋晚会,主持人往往也都是以这句开场,就好像在说,不管你身在何处,不管你离开有多远,有多久,只要你还记得这首诗,我们就是一家人。
但这更多是今人的附会,首先中秋在唐朝并不是什么重要的节日,其次诗里讲的明明白白,就是情人间的思念。
那么问题来了,这类题材在唐朝又何止千百首,而这首《望月怀远》既没什么复杂的技巧,也没用到什么典故,明明只是一首“普通又简单”的诗,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呢?
这次,就让我们来聊聊,张九龄和《望月怀远》背后的故事。
送礼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节,这一天正是玄宗的生日。
文武百官,后宫嫔妃们都费尽心思为皇帝准备贺礼,这是一次表现的机会,假如能够打动圣人,加官进爵也许近在眼前。
百官的礼物都别出心裁,不是有寓意,就是有彩头,最起码都是价值连城,宦官唱到一处,停了一下,接下去的一件是一面明镜。
千奇百怪的礼物太多,这件又有何说法?打开一看,根本不是什么镜子,而是一套书,共五册,名曰《千秋金鉴录》,作者张九龄。
四座都为张九龄捏一把汗,唐玄宗立即就明白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你张九龄是在提醒我,该反省了,好,很好,非常好。
同年,张九龄左迁尚书右丞相,但原本知政事的职务被他一直反对的牛仙客顶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明升暗降。
737年,监察御史周子谅因乱讲吉凶之事被玄宗严惩,曾经举荐周子谅的张九龄被罢相,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远离长安的那天,天空布满阴霾,张九龄回望了长安城一眼,转身仰望天空,轻叹了一句:要变天了。
来自岭南的宰相
从某种程度来说,张九龄在长安的成功是不可思议的。
张九龄来自岭南,岭南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往好了说,叫“蛮夷之地”,更形象点,那就是“鬼门关”,人称“魑魅之乡”。所以这里也是个热门被贬地点,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被贬岭南的大小官员高达600多人,比如后来的柳宗元、韩愈、李德裕。
对习惯了讲究出身的长安官场来说,对张九龄有偏见是相当正常的一件事。
然而在才华面前,没人能挡住他前进的步伐。
张九龄从小就显露出不凡的才华,7岁就能写文章,13岁上书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了他的文章后,感叹道:“此子必能致远!”
不止王方庆看好他,曾经有一位被贬官员路过韶州,看过张九龄的文章,惊为天人,给出的评价是:
“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
并预言此子“后出词人之冠”。说张九龄日后可以成为文坛领袖,这个评价很高,而给出这个评价的,正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日后成为宰相的张说。
但张九龄心中的目标比这大得多,这源于他的家族。
虽然身处岭南,但他的家世却不简单。
伦敦大英博物馆里有一幅中国画,是镇馆之宝之一,这幅画名为《女史箴图》。
画由十二个小故事组成,讲述的是古代宫廷仕女的“模范”故事,作者是东晋的顾恺之,然而画的内容来自西晋广武侯张华的一篇骈文《女史箴》。
张华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晋历史最混乱的时代,后宫、宦官、皇族都不省心,尤其是皇后贾南风,把持朝政,秽乱后宫。
张华写这篇《女史箴》就是为了规劝贾南风,但很明显,效果不佳,否则也不会发生之后的“八王之乱”。但我想说的是,所谓“文死谏,武死战”,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的风度和精神。
张华是这样,他的后人张九龄也是这样。
武后长安二年,张九龄进京参加科举,据记载:
“考功员外郎沈佺期尤所激扬,一举高第。”
沈佺期当时也是诗名远扬,和另一位诗人宋之问,号称“沈宋”。
可之后沈佺期被指任考功郎期间受贿,贬官岭南,人们就联想到他主持的考试有猫腻,否则一个穷乡僻壤来的土包子张九龄为何能中进士?
于是武则天让当时的中书令李峤负责重考,李峤也以文辞出名,当时和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
而在李峤阅卷下,张九龄再次高中。
根据唐代科举制度,中了进士之后还要通过吏部考试才能做官,而只要是考试,张九龄就没有不通过的。
就这样一路“过关斩将”,这一年,张九龄进了门下省,成了左拾遗,他的官场生涯正式开启。
公元733年,55岁的张九龄终于成为了大唐的宰相。
在宰相位置上坐了3年,到如今被贬官,张九龄在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君臣典范
公元708年,还是太子的李隆基主持道侔伊吕科考试,亲自策问。座下都是通过层层选拔,来自各州最优秀的人才。李隆基希望从这些人里,找到未来的可用之人。
这是张九龄和唐玄宗的第一次相遇,此时这二位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可能都不会想到,彼此会成为一代君臣的典范。
后世对张九龄的认识,多在于他的“风度”。
张九龄上朝时气质不同于旁人,唐玄宗看到总是眼前一亮,于是对身边人说:“每见九龄,令人精神顿生。”
后来张九龄被贬,遇到有人推荐,玄宗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人,因此也被称为“曲江风度”,至今韶关还有条路就叫“风度路”。
相比风度,张九龄的文采更为玄宗赏识,有的制诰,玄宗不满意,让张九龄改写,才能满意。为此,玄宗夸奖说:
“九龄文章独步本朝,联日夜师之,不得其一二,真文场元帅也!”
两人的“蜜月期”本可以更长,但有人看不下去,他就是李林甫。
在后人的记载中,许多人认为,唐朝的衰败,就是出了个奸臣李林甫,假如没有李林甫,唐朝还能延续盛世。
这话说对一半。
李林甫一直不受张九龄待见,在张九龄看来,李林甫就是典型的不学无术,这不是张九龄的偏见。
李林甫年轻的时候和时任宰相源乾曜的儿子源洁打得火热,时机成熟,李林甫就托源洁走走路子,弄个司门郎中的职务,源洁也够意思,去找父亲托关系。结果源乾曜一口拒绝,还甩了一句很不客气的话:
“郎官必须由品行端正、有才能、有声望的人担任,哥奴(李林甫小名)岂是做郎官的料。”
但就是这样的李林甫,成为了玄宗一朝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
李林甫是奸臣,那肯定没跑的,但很奇怪,往往在盛世皇帝身边最容易出奸臣,北宋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出了个秦桧,清朝康乾盛世,出了个和珅。
皇帝不知道他们贪?不知道他们干了什么事?
都知道,即使如此,仍然重用这些奸臣,为什么?因为他们能干而且听话。
李林甫的办事能力从一些小事上就能体现。
公元736年10月,此时玄宗朝廷在东都洛阳,本打算来年春天回长安,不知为何,洛阳宫里突然闹鬼,搞得人心惶惶,于是玄宗就准备提前回西京。
于是他就找张九龄商量,想早日动身,没想到遭到严词拒绝。理由是会影响当地农民正常秋收,这不是扰民嘛,应该到冬闲时候再走。
张九龄的想法完全是为民着想,无可厚非,玄宗也不好反驳,但皇帝每天晚上提心吊胆,睡不好觉,也是事实。
这些都被李林甫看在眼里,等散了朝,李林甫就对玄宗说,“长安、洛阳,陛下东西宫耳,往来行幸,何更择时!”
玄宗一听是这个理,但沿途百姓农收?
这事好办,只要免了沿途百姓今年冬天的税收,百姓叫好还来不及呢。
你看这事办的,皇帝开心,老百姓更开心,双赢。
张九龄是被李林甫扳倒的,这是明面上的事情,但张九龄真正被罢相的原因,不在于李林甫,而是他背后的圣人,唐玄宗。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林甫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
这时候的唐玄宗已经在龙床上坐了24年,这24年,他开创了一个名为“开元”的盛世。
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786万,人口4543万,比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多,国土面积更是达1076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
开元年间,更是名相辈出,比如姚崇、宋璟、张说。
但所有这些励精图治的背后,都是唐玄宗牺牲个人安逸来换取。圣人好当吗?不好当,当一个贤明的圣人,更是难上加难。
稍微想偷点懒,要被宰相指责,稍微想给皇亲国戚开个后门,一堆人要跳出来上书,甚至当面和皇帝驳斥,就差把口水溅到皇帝脸上。
没有天下百姓的幸福,又怎么有大唐盛世的根基,理是这个理,玄宗明白,所以他要克制克制再克制,就这样克制了20年,突然来了个会嘘寒问暖的宰相,事事为圣人考虑。
这样的人是否得提防,玄宗开始也小着心。但李林甫办事水平实在是高,皇帝要做一件事,到别人那里就是行或者不行,到李林甫这里,行也是行,不行也得行,而且还能处理的四平八稳,妥妥帖帖,让那些说不行的人也无话可说。
后宫宦官、六宫嫔妃、李林甫全都搞定了,玄宗一开口,李林甫总能第一时间给出三套解决方案,换现在,多少老板就盼望着,手底下有这么个员工。
我们回头来看,这是标准的“捧杀”,大唐就败在李林甫这里。但扪心自问,换到自己身上,苦哈哈创业,一根弦崩了20年,终于迎来成功,财务早已自由,公司业务蒸蒸日上,能不能放松放松,快乐快乐?
这道理,李林甫懂,但张九龄不懂。
望月怀远
荆州城外,江边长亭,秋风吹过,天气渐凉,桌上摆着一壶酒。
张九龄站在亭内,望着江水,身边是他的学生,姓孟,字浩然。
只见孟浩然拿起酒壶,给张九龄倒了一杯,给自己倒了一杯,还没等张九龄说话,自顾自干了一杯。
张九龄摇摇头,心想,这小子还是那么不懂人情世故,转念一想,自己又何尝不是。
这又有什么办法,心中那一杆秤,歪了,走路总是难受。
这是张九龄第三次被贬,同僚下属们都说,左迁是常事,早晚圣人会召您回去。
可张九龄心里明白,到头了。
张九龄第一次被贬是主动要求调动岗位,刚当官那会,他和时任宰相姚崇在人事选拔上观点不和,颇不受待见,与其在京师耗着,不如回岭南,为家乡干点实事。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这就有了开凿大庾岭路,也就是最早的“京广线”,可谓造福一方。
第二次被贬,玄宗泰山封禅,当时只要参加典礼的官员都可以加官进爵,时任宰相张说负责参会名单,从中收了不少贿赂。后被发现,因此被罢相,而张说和张九龄关系不浅,于是张九龄被牵连,也被贬官。
但说到底,前二次都不是张九龄自己的问题,而这次被贬,则是张九龄的一次“完败”。
一直以来,唐玄宗在张九龄心中,都是圣明君主的形象,能虚心纳谏,能体恤百姓。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千百年来,良臣遇上明君,共同开创基业,是一代代读书人的毕生追求。
这样的好时候,张九龄赶上过,可不知什么时候,圣人变了,变得陌生,变得世俗起来。为此,张九龄不是没发过牢骚。
在他的一首感遇诗里这样写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看起来都是讲花木,春天的兰花,秋天的桂花,四时之花,各有本心,不会因为美人来了就竞相开放,也不会因为无人来就不开。
《唐诗三百首》将此诗放在开篇,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人的文化里历来都讲究含蓄,有的是不得不含蓄,例如历朝历代的史官们,有的是故意要含蓄,咏物言志,爆发力反而更强。
张九龄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但他却掀起了一个时代的浪潮,诗的盛唐。
这一切的开端都源于这首《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站在江边,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这是第几个月亮呢?传说里,天上并不是同一个月亮,每一天都是月生月灭,新的一天就有新的月亮出生。
此时此刻,明月当空,这正是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是他还在做宰相的日子,每天上朝前,他都要穿戴整齐,精神饱满地上朝,一路上是月光伴随着他,送他入宫,见他的君王。
月亮一直见证着,从长安到荆州,从相守到别离。
接下去,他突然写一个人,写一个人的思念。许多解读里提到,这是对远隔天涯亲人或是情人的思念,这当然没错,但我觉得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此时的张九龄已经年过六十,古人说,年过七十古来稀,况且李林甫的势力已经在朝廷根深蒂固,他明白,他已经没有以后了。
但在这样一个夜晚,突然涌起一股“相思”的感觉。说是相思,不如说是担心,即使分开了,却还是会担心你过的好不好。如果是另一名更有才华的人代替了自己,那根本用不着担心,可现在,张九龄听到看到的,都是歌舞升平,远在皇宫里的圣人是否还能听到世间的声音?
可是自己已经无力挽回,一股巨大的失落涌上心头,多想又有什么用呢?张九龄想把烛光熄灭,忘了吧,可是月光又迅速把整个空间填满,江边的风裹挟着水面的雾气,阵阵凉意仿佛在提醒他,过去上朝时的那些日日夜夜。
不论何时,分手总是一件难以面对的事情,尤其是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有人会埋怨,有人会痛哭,有人会走向崩溃,但时间会治愈一切。
现在快要到月落的时候了,这个新生的月亮即将迎来自己的终结,一如张九龄的人生。
过去的一切,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得意也好,失意也好,到这一刻都不谈了,最终的最终,就汇成这一句。
今夜月色真美啊。
可是,他还有一丝放不下,难道就看着这个时代走向崩溃吗?不,或许自己还能做点什么。
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望月怀远》,他站在文坛的顶峰,向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呐喊。
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做官?是名誉?是财富?不,所有的一切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到那个时刻,我们就是最后的防线,来吧,敢不敢一辈子都贯彻文人的“忠义”,来吧,时代在呼唤你们!
这是张九龄为圣人做的最后一件事,做完这些,他微笑着进入了梦乡。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兵临城下,玄宗不得不离开长安,逃往四川。在入蜀的路上,玄宗听到马车的铃铛声,突然说了句,我想九龄了。
望月怀远的解析 望月怀远诗歌鉴赏篇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看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没有月的中秋,忘了约定,一些诺言渐行渐远,在蝶变...... 一样的夜,一样的水,泛出镀水银光,是麋香般的霓虹,像极了千年寒宫里的萤光。清风里摇曳出绝美长诗,恰似当年,蓝色泪光把记忆浇得滚烫...... 幼时的自己,喜欢有月光的夜,自己家和奶奶家的的那段路,我安心的走在神秘暮雾里,路得尽头有薄如蝉翼的光亮,一端是妈妈,一端是奶奶,轻笑在手电筒的微光里......
我追逐着自己的影子,不紧不慢得走,心情随头顶的蝴蝶结一起雀跃,抬头有月,陪着我,走走停停。
那时的月,有我猜不出的故事,尚不懂人间的悲欢离合,一如无畏亦无惧的我...... 多少年不再走上乡间的夜路,岁月单调如四季,妈妈和奶奶的手里始终握着一把手电筒,一次次看我出发,一次次等我归来,驱走我身前的雾霭。从时光的画扇里信步走出,已不再是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越是长大,越走得如履薄冰,到底明白了,路不只是起点和终点那么简单,从千百种可能性里寻找一种存在的依据,稍有不慎差之毫厘便会失之千里,总是盯紧了凌乱脚步,忘了皓月当空是我儿时的追逐...... 这样的日子,会拥挤了码头和车站,有游子归来,披一身月华,有暖光碰弯在地上。有人站在千百年前的窗棂边,写下千古佳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今晚,阴云庇护的月也定是美极了的,嵌在在墨蓝色天鹅绒里,像婴儿纤尘不染的心境,逊色了湖光山色,纵使没有众人仰望,依然坦荡宁静着,让一世凡人望尘莫急。
有些想念文字了,之于我,文字是一部心经,失去了,便会乱了经络...... 若汐红尘里,每一颗心里有纤尘也有欲|望,善美丑恶、悲悲喜喜、爱恨情仇总是并蒂而生,文字里没有丑恶,只有两种美,一种华丽,一种凄美......
一如爱情的结局。
心海茫茫,多想专注的做一件事,普渡一个人的生命。
可惜,人,总是美好在记忆里;
真正唯美的爱恋,总是那些未来得及发生的。
迷蒙双眼,看不清三步以外的世界,就算除却万水千山,依旧不忍看进一片心田。
任何神秘的地方,去过一次便不再神秘,哪怕是我魂牵梦绕的敦煌,徘徊在心门外,不忍惊动了一方静好。
听爸爸说,我坚持留下的无名小苗谢了花结了紫色的小果,团团扁扁的有葡萄那么大。那片碧叶葱翠,我曾托着腮瞅着,一筹莫展。在我离开的日子里,终于有晶紫精灵恣意散落,可惜没来得及安慰一室落花,花期已化成灰...... 嘱咐爸爸好好照看,希望这些精灵果能等得长久些,最好等到北风吹,一起招呼着、陪伴着,走过一个冬。彼时的恻隐之心成全了它的绚丽,也让我的坚持变成了坚守。我想,真好,终于有一份执拗是对的......
我滑落湖畔,你飘然山巅,
相遇
让我们飘上云端
又在云端
天涯两散
你说我的眼里有画卷
我担心这画卷不够长
雨一停你就能读完......
我飘然山巅,你滑落湖畔
俯瞰
你脚下寸土是我遥远思念
分不清你的眼,
还有湖光潋滟
你说我眉心有曲调
我担心这曲调不够悠长。
跟不上你的的歌谣......
望月怀远的解析 望月怀远诗歌鉴赏篇七
望月怀远/望月怀
张九龄〔唐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
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地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望月怀远的解析 望月怀远诗歌鉴赏篇八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
写尽无眠。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
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
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望月怀远的解析 望月怀远诗歌鉴赏篇九
:
望月怀远/望月怀古
张九龄〔唐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天涯的离人此时都共赏月华。
有情之人定在埋怨长夜,我也彻夜不眠,苦苦相思。
熄灭蜡烛,因爱这满屋月光,披衣起来,发觉露水已重。
既然不能手掬月华送你,那就睡觉梦里与你相会。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开元二十五年(737 )由京师贬荆州长史后所作。全诗围绕望月,抒写怀念远人的幽情。
起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传诵的佳句。一轮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气象高华浑融,远在天边的亲友此时此刻正与我共望同一个月亮,一个“共”字逗出怀远,由景入情,衔接浑成自然。虽然暗用了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意,但“海上“、“天涯“相
应,开拓了一个大境界,而一个“生”字不仅写明月的升起,更将额联的“起相思“引出来了好像情人的怨思在月光的氤盒中酝酿,并随着海潮的涨起而升上来。
三、四两句,以“怨”字为中心,采用流水对,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章夕“呼应,整夜对月相思不能寐,却怨长夜漫漫。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妙韵天成。
相思不能入睡,于是灭烛望月,月亮的清辉满屋,更觉可爱。“怜光满”亦透露出月亮已经升到中天了。披衣到室外徘徊,月华风露凉。“觉露滋”表明月亮已经西斜,夜深露水渐多。
此际忽生奇想,想要把满手的月光相赠远人,却“不堪“,只好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梦境,去寻找相会的佳期,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却觉余韵袅袅,更引起人们无尽的同情和猜想。
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遣词造句十分空灵,写景抒情并举,层层深入不紊,情和景融成一片,意境幽清秀美,情真而意切。构思精巧却又自然浑成,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引姚南青语,说它是“五律中的《离骚》。
张九龄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进士第授校书郎。历官左拾遗、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玄宗朝贤相,以正直著称。后为李林甫所谱,罢相。所著《感思诗》格调刚健。详情
望月怀远的解析 望月怀远诗歌鉴赏篇十
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的。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遥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望月怀远》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把月写得美丽。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娓娓道来,亲切感人。《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这首诗表现的情意是沉着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是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望月怀远的解析 望月怀远诗歌鉴赏篇十一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1】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2】“海上”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3】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
一说指亲人。
【4】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5】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6】怜:爱。
【7】滋:湿润。
【8】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9】“不堪”二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10】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作品赏析:
【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韵译】: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评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
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简析】:
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怀远的解析 望月怀远诗歌鉴赏篇十二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①二句意谓此时远在天边的情人正当和我一样在望海上升起的明月。
②情人:有情之人。遥夜:长夜。
③竟夕:整夜,彻夜,通宵。
④二句写相思时精神恍忽。在室内赏月,觉得月光可爱而将烛吹灭;
又披衣走出室外赏月直到深夜,感到露水滋生。
⑤二句意谓可爱的月光却不能满手捧赠给你,还不如回室睡眠在梦中与你欢会吧。“盈手”用陆机《古诗》“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馀辉,揽之不盈手”意。不堪:不能。寝:卧室。佳期:美好的约会。
一轮明月在大海之上升起,你我虽然相距很远很远,此时也可一同欣 赏这轮明月。自己不断在抱怨,抱怨这夜晚实在太漫长;
我这样彻夜不 眠,只为将你思量。灭掉烛火,我静静地享受这满屋清亮的月光;
披上衣 服,我已经感觉到露水渐渐滋生。很想用双手满捧一捧月光送给你,但 是我无能为力;
不如回床睡觉,或许在梦里还能与你欢聚。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而思乡、念远,正 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共同情思。张九 龄这首《望月怀远》也是个中名篇。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 千古佳句,“海上生明月”写明月升起,回 应“望月”诗题。起句看似平淡,毫无点 染,如脱口而出,却展现了一幅深邃、宏 阔景象。用“生”而非“升”,仿佛明月自 海中缓缓吐露,写出大海包孕之态。下 句的“共”字把天各一方的思绪联系在一 起,于是自然引出各在天涯的情人,由景 入情,转入“怀远”。月光挽起两地,牵动 两颗心,共享明月时,思念似乎也有了传达的媒介。整个画面散发着高华 静穆的光芒,又有缠绵不尽的画外情思。
对月怀远,通宵相思,又不能相见,难以入睡,故有“怨”。怨天涯路 远,怨情人分离,怨长夜漫漫,怨月色撩人。以怨字为中心,夜色、月光、 情人都笼罩在惆怅之中。三、四句用流水对,以“情人”联结“相思”,“遥 夜”呼应“竟夕”,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久久不能入睡,是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然而“明月不谙离恨苦” ,依旧清辉笼罩,甚至显得益发明亮,索性披衣出户望 月。只是“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唯觉 风清露浓,夜色寒凉。“披衣觉露滋”的“滋”字不仅指露水润湿衣衫,而且 含滋生不已的意思,表明时间流逝,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五、六 两句纯为叙事,一个满怀心事、坐卧不宁、踯躅彷徨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 上,平直叙述中传达出曲折的思念之情。
因怜爱这皎洁的月光,于是想要满满地捧起,赠给远方的情人,然而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不堪盈手赠”即化 用陆机诗意。相思难寄,只好返身入户,寄情于梦中相会。
全诗以月生为起,以还寝作结,完整地叙述了望月、怀远的全过程,可 谓起结圆满。作者以平淡朴素的语言,流畅悦耳的音调,景中含情,曲写 相思,寓怀深挚隽永,诗境清浑雅洁。至于诗中所写远人,是男是女,是情 人,抑或某种理想,则不必拘泥。
望月怀远的解析 望月怀远诗歌鉴赏篇十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
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意境雄浑豁达。
诗歌从“天涯共此时”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赠”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曲曲折折地道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亲人怨恨夜太长了,在经过整整一夜后,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
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⑷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⑸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