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测量学心得体会优秀10篇

时间:2023-07-26 08:10:03 来源:网友投稿

测量学心得体会优秀新版课程方案聚焦核心素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强化课程育人功能。环城小学数学组马上组织每个数学老师按年级组一起学习新版课程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测量学心得体会优秀10篇,供大家参考。

测量学心得体会优秀10篇

测量学心得体会优秀篇1

新版课程方案聚焦核心素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强化课程育人功能。环城小学数学组马上组织每个数学老师按年级组一起学习新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新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是在坚持目标导向的同时,更坚持问题导向,它全面梳理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修订时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如调整学段划分,把一二年级划为一段,加强了学段中的幼小衔接,并在“教学提示”中强调: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形成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确保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一致性,也增强了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再如在课程实施中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建议,强调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的教研作用,很好地体现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指导思想。

测量学心得体会优秀篇2

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王才程老师关于《新课标解读与作业优化设计》的讲座,听了王老师的解读,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与理解,更加明确了今后数学教学的方向。

王老师授课的两大主题:第一部分,义教数学新课标解读与理解;第二部分,新课标下的优化作业与设计。第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新课程标准的性质概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新课程标准的质量实施。第二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审视数学作业尴尬现状、怎样优化设计数学作业、大单元数学作业设计实践。

新课标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新课标明确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明确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的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更新了课程内容,新增“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强调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注重内容核心素养关联。要求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关系,要整体把握内容与相应核心素养的关联,重视单元整体教学,强化情景设计,加强综合与实践,学科内外融合等。

通过学习,了解了数学作业中存在的“一虚”、“二繁”、“三无效”的尴尬现状,疲惫的老师,痛苦的学生。如何破解这种局面,就要优化设计我们的作业。作业的设计要源于生活,展现作业的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要百家争鸣,展现作业的多样性;作业的设计要思维提升,展现作业的开放性;作业的设计要加强实践,展现作业的应用性;作业的设计要崇尚自主,展现作业的多层性。

大单元数学作业设计实践,分为起始作业、课时作业、章末总结作业,即预习作业、巩固作业、知识框架图和知识实践作业。大单元作业设计减负、提质,题量由广而浅变为精而深,提质体现为由重复性思维变为思维含量提高,聚焦方法和问题解决。

数学教育,最后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这就是理性思维!所以,我们的世界需要回归理性,就必须让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孩子,都学会数学,学好数学!而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就更需要努力学习!

测量学心得体会优秀篇3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谈谈我培训后的体会。

1、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设法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2、改变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乐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把学习数学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测量学心得体会优秀篇4

聚焦核心概念落实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结构化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课程理念,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下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和具体内容都有调整,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特征有助于准确把握《标准》,并有效落实于教学实践。

一、《标准》内容结构化的特征分析

为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的理念,《标准》在内容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下整合或调整了学习主题。

小学由原来的两个学段调整为三个学段,各学段的主题变化较大。初中阶段的主题变化不大,某些表述有所调整,如事件的概率改成随机事件的概率。“综合与实践”领域虽没有内容主题,但变化较大的是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并将部分知识内容融入其中。

(一)内容结构化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性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通过主题整合的方式呈现,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性。

在“数与代数”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由原来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个整合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这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从学科本质和学生学习视角对相关内容的统整,更好地体现了学科内容的本质特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数与运算”主题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将数与运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小学阶段的运算都是数的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分数运算。数与运算不可分,数的认识包含数的抽象表达、数的大小比较等,自然数从小到大就是一个累加的过程,从1开始每增加一个后继(+1)就得到一个新的数,其中蕴含了加的运算,数的大小比较也与运算密切相关。运算的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算理的理解最终都要追溯到数的意义。如加法运算,整数和小数的加法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分数的加法是相同分母的分数直接相加,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相加,即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计算都可以理解为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将数与运算整合成一个主题,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数和运算,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提供基础。“数量关系”主题突出了问题解决的内容载体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常见的数量关系、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和探索规律等内容得到整合(方程移到第四学段),这些内容的本质都是数量关系。从数量关系的视角理解和把握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这些内容的核心概念。数量关系的重点在于用数和符号对现实情境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进行表达,凸显用数学模型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在数量关系主题下,包含了用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从数量关系的角度理解字母表示关系和规律、比和比例等内容。初中第四学段的“数与式”也是数与运算的延伸,本质上是数的认识扩展,以及数与式的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两个主题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学习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探索事物的变化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与运算”和“数与式”构成了一个统整的主题;“数量关系”和“方程与不等式”“函数”构成了一个统整的主题。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整合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图形的认识重点是图形特征的探索与描述,图形的测量是对图形大小的度量,图形的认识与图形测量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图形的认识是对物体形状的抽象图形进行表示,重点是认识图形的特征。图形特征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密切关系,如长方形相对的边相等这一特征,需要通过测量确认其正确性。图形的测量离不开对图形的认识,图形测量的过程与结果都与具体图形的特征密切相关。探索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问题,一定要与具体的图形建立联系,对图形特征的把握直接影响图形测量的学习。如学生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时,在一个长和宽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中,摆满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其面积。这样的操作之所以可行,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有关。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没有这么简单,直接摆小正方形就行不通,要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才可以。图形的认识和测量的整合,凸显了两个主题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并使学生形成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图形的位置与图形的运动也是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在小学,图形的位置重点是用一对有序数对描述一个点的位置(距离和方向也可以看作一对数),图形的运动主要是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要认识到图形运动本质上是图形上点的位置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平移或旋转,确定图形运动前的位置与运动后的位置的关系,了解其中的变化和不变,也就是点的位置的变或不变,所以图形的运动与图形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初中第四学段“图形的性质”是“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延伸,学生要以抽象的方式进一步探索小学阶段涉及的图形,从基本事实出发推导图形的几何性质和定理,理解和掌握尺规作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图形的变化”和“图形与坐标”是小学阶段“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的延伸,学生要进一步学习图形在轴对称、旋转和平移时的变化规律和变化中的不变量,以及用代数的方法表达图形的特征,体现数形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图形与几何的相关主题构成一个整体。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调整为“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重点强调数据的处理。收集、整理与表达是数据处理的主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数据意识的形成。原课标中的“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一致,二者构成一个整体,都是以数据为研究对象,前者是后者必要的准备。学生可以从整体上理解统计离不开数据,二者都是用恰当的方法处理数据,从而逐步形成数据意识。初中第四学段的主题“抽样与数据分析”和“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小学三个学段主题的延伸,五个主题构成一个整体。

“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与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整体设计,同样构成一个整体。

(二)内容结构化反映学科本质的一致性

内容结构化通过学习主题的重组实现,四个领域下的主题不仅体现了内容的整体性,还反映了主题内学科本质的一致性。学科本质一致性以主题的核心概念为统领,以一个或几个核心概念贯穿整个主题,在不同学段表现的水平不同,但本质特征具有一致性,指向的核心素养也具有一致性。以“数与代数”领域为例,对于“数与运算”主题,“数的意义与表达”“加的意义”“相等”“运算律”等是核心概念(大概念、大观念或关键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数的意义与表达”,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与运算都与相应数的意义与表达密切相关。“数的认识”中从整数到分数、小数,都是从数量到数的抽象,核心的概念就是其意义和用抽象符号表达的方式。自然数表达为“十进制计数法”,用0、1……9这十个符号和以十为基底的位值制表达所有的数,如235表达的是2个“百”、3个“十”和5个“一”,分数和小数也是用抽象的方式表达。“数的运算”中,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最终都追溯到数的意义,同样具有一致性。在“数与运算”主题下,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这样一个或几个核心概念去理解,这样少量的几个核心概念反映了这一主题的学科本质。在对该主题内容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利用这些概念并通过迁移解决新的问题,相关的核心素养“数感”“符号意识”“推理意识”“运算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初中第四学段的“数与式”是小学阶段“数与运算”主题的延续,数的认识拓展到有理数。运算不仅包括数的运算,还拓展到式的运算,但主题的学科本质是一致的,几个核心概念也贯穿在主题内容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具有一致性。

对主题学科本质的分析,特别是主题核心概念的确定,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话题。上面仅是对“数与运算”主题学科本质一致性的简要分析。对“数量关系”“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等主题学科本质一致性的理解,以及相关核心概念的提炼,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三)内容结构化表现学生学习的阶段性

根据学生发展年龄特征和学习循序渐进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各学习主题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被安排在四个学段。不同学段提出了相应的水平要求,表现了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征,这体现在各主题不同学段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段目标”之中。以“数与代数”领域“数量关系”主题为例,在小学三个学段表述为“数量关系”,初中第四学段的“方程与不等式”和“函数”则是小学阶段数量关系的延伸和发展,在体现内容的整体性和学科本质一致性的同时,四个学段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对比第三学段“数量关系”主题和第四学段“方程与不等式”主题的部分学业要求,就可以发现它们的阶段性特征(见表1)。

从数量关系的角度看,两个主题的学科本质具有一致性,但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例如,关于等式的基本性质,第三学段的要求是“在具体问题中感受等式的基本性质”,第四学段则是“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关于代数思维,第三学段的要求是“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性质和规律”,第四学段则是“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理解方程的意义”。了解各主题的阶段性要求,不仅对特定学段内容的理解和教学要求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同样主题在不同学段的特征,从而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未来学习的需求。阶段性特征也体现在同一主题下对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要求上。例如,“数量关系”和“方程与不等式”主题,第三学段重点强调几何直观、模型意识(在内容要求中)和初步的应用意识,第四学段强调建立模型观念。

二、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现实意义

《标准》强调,课程内容的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这是本次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结构化特征,在内容设计上体现了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为什么要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内容结构化有什么现实意义?下面对此作一些简要分析。

课程内容组织有多种模式,遵循学科的逻辑、学生发展的逻辑抑或解决社会问题的取向,不同设计理念构成不同样态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的课程组织方式。重视学科结构,是以学科逻辑为主线,以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程设计理念。“学科结构的学说对于课程的规划和组织具有指导作用和实际影响。内容的连贯与综合、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都与所采用的结构概念联系着。”许多教育学者对其有明确的论述,如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对学科结构的价值、意义和方法作了系统阐述,施瓦布强调学科内容结构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的作用。纵观学科结构研究的理论,结合本次课程修订提倡的理念,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目的在于体现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学科的基本原理,进而促进其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将学科内容恰当地组织起来,进而形成适应学生理解和迁移的知识结构,避免学生简单孤立地学习知识与方法,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合理的结构体系,这是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基本理念。布鲁纳认为,“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例如,在数学中,“代数学就是把已知数同未知数用方程式连接起来,使得未知数成为可知的一种方法。解这些方程式所包含的三个基本法则,是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三个基本法则所体现的思想,他就能认识到,要解的‘新’方程式完全不是新的,它不过是一个熟悉的题目的变形罢了。就迁移来说,一个学生是否知道这些运算法的正式名称,比起他是否能够应用它们来,是次要的”。学习内容的这种关联是通过学科的核心概念实现的,在结构化的内容体系中,知识之间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学科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打通知识之间关联的钥匙就是学科的基本原理。布鲁纳强调教学要注重基本观念的运用,认为“一门课程在它的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回到这些基本观念,以这些观念为基础,直至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一整套体系为止”。学科结构化的目的是使学习者了解所学内容的关联,而不是对个别知识的掌握。学习者从内容的关联中体会其中的核心概念(或基本观念),并将这些核心概念在其后的学习中反复运用和强化。施瓦布对学科结构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学科结构是部分地由规定的概念体系所构成”“不同的学科具有极其不同的概念结构”。近年来有关学科的大概念、大观念,学科核心概念的进阶等方面的研究重点,都与学科结构的理念一脉相承。

前面分析的《标准》内容结构整体性特征体现了这样的理念,一个主题内知识与方法之间构成一个整体,这些内容通过核心概念建立起联系,使具体内容的学习不再单一而碎片化,而是强调在具体内容中体现基本原理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例如,数与运算中“数的意义与表达”“相等”“运算律”等是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是学习相关内容的关键,在学习具体内容时,学习者将不断地回到这些核心概念,从而在整体上理解掌握相关的内容。

(二)有助于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

内容结构化使得零散的内容通过核心概念建立关联。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大观念)可以把主题内零散的内容联系起来,促进知识与方法的迁移。“核心概念是可以把领域或主题内,甚至跨越不同领域、不同主题的更为基本的概念、方法和问题联系起来的具有支配性的概念,是促进有意义的、联系紧密的知识的一个实用而强大的工具。例如,‘等分’这个核心概念(一个整体可以被分为大小相等的几个部分)为儿童发明用于公平分配物品的非正式方法提供了概念基础,等分(类比公平分配的非正式的形式)就为理解包括除法、分数、度量和平均分在内的正式概念奠定了基础。”内容结构化可以通过核心概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类内容中基本的概念和方法。核心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强化更多的知识与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新场景的学习之中,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到的是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的一套学科内容体系,而不是简单的零碎的知识和技能。在布鲁纳有关学科结构的理论中,人们所熟知的“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的观点,听起来似乎有些极端,但从内容结构化的视角理解,这里的基本原理并不是形式化的术语表达的抽象的学科概念,而是支撑某一类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的表现形式可以处于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可以用恰当的方式使他们在不同水平上认识其表达方式,如数学中的“相等”是一个核心概念,对于用“=”来表达相等的关系就有不同水平,有研究将其分为“机械的操作型,灵活的操作型,基础的关系型,互相比较型”等不同水平。《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的“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正是反映了课程设计的结构化理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北京的特级教师马芯兰就以结构化的思想梳理了小学数学的核心概念,并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由十几个最基本的概念为知识的核心,把小学中的主要数学知识联系了起来。‘和’这个概念则是知识的核心的核心。在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就开始以渗透的手段逐步建立‘和’的概念,通过渗透‘和’的概念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计算’‘理解加减关系’‘加减求未知数’‘简单应用题的结构’”。马芯兰通过数学内容的结构化,以核心概念为线索构建学习内容体系,对“数与代数”领域中的540多个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起决定作用的十几个核心概念提炼出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

近年来有许多关于“大概念”及其在学科课程教学中作用的研究,促进人们深入地思考其理论与实践。“广义的大概念指的是,在认知结构化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方式,是为避免课程内容零散庞杂,用居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核心概念或若干居于课程核心位置的抽象概念整合相关知识、原理、技能、活动等课程内容要素,形成有关联的课程内容组块。狭义的大概念同样是出于课程结构化的目的,同时强调学生对核心概念本质的理解,特指对不同层级核心概念理解后的推论性表达。”这里提到的“大概念”“核心概念”都与课程的结构化密切相关,只有在具有结构化特征的学科内容主题中,核心概念才有可能得到凸显,发挥引领、深化的作用,带来持续发展。

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的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助于课程实施者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本质,在分析和提炼学习主题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具体学习内容的学科本质,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实现“用少量主题的深度覆盖去替换学科领域中对所有主题的表面覆盖,这些少量主题使得学科中的关键概念得以理解”。这样的教学设计之所以能够实现少量主题的深度覆盖替换所有主题的表面覆盖,是因为利用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而在迁移中发挥作用的则是“关键概念”,这里的关键概念与核心概念是一致的。

(三)有助于准确把握核心概念的进阶

学习进阶的研究是针对学科的核心概念或大概念展开的,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类学科中有大量的研究。数学学科的学习进阶研究在国外由来已久。尽管数学学科学习进阶研究与科学领域的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特征。国内对于数学学科学习进阶的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也有学者对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等主题中核心概念的进阶有系列的研究。学习进阶研究重点关注四个必备的要素:大概念及对大概念的解析;界定清晰的各进阶层级;检验学生所处水平的测评工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干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进阶的研究可以看作布鲁纳学科结构理论的延续与教学实践的支持。布鲁纳认为,教授学科基本结构有四个重要意义:一是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二是使学习的内容更容易记忆;三是更容易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四是缩小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之间的差别。这些关于学科结构重要性的观点,与学习进阶的基本要素有异曲同工之处。就学科内容结构化的现实意义而言,我们还需在上述学科结构的四个意义的基础上增加一条,就是结构化的内容对于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以核心概念为主线的结构化学习主题,有助于课程实施者从学习进阶的视角整体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明确每一个阶段完成的学习任务所达成相关核心概念的阶段性水平。随着学习进程的递进,学习内容不断扩展,相关核心概念的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步形成。结构化的内容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持久,“一个人越是具有学科结构的观念,就越能毫不疲乏地完成内容充实和时间较长的学习情节”。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持久的学习经历也有助于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核心素养的形成。内容结构化,凸显学习主题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并通过主题中起重要作用的核心概念来实现。

内容结构化的阶段性特征凸显学习进阶的进程,学习进阶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关键内容的教学体现出来。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提供了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的促进学习进阶的路径,透过关键内容的深度学习实现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进阶。以“数与运算”主题为例,“数的意义与表示”可以看作一个核心概念,其核心要义是如何从数量抽象为数,如何将数用符号表达出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学段中,学生学习有关数的内容时都与这个概念建立关联。第一学段认识20以内的数、百以内的数、万以内的数;第二学段认识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第三学段认识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自然数的性质(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第四阶段认识有理数。每一个阶段虽然认识具体的数不同,但其学科本质都指向核心概念“数的意义与表示”,都是用抽象的符号和计数单位表达数。例如,35表示的是3个十(十位),5个一(个位);35表示的是3个1/5(分数单位);-35表示与35相反的量。每一种抽象的符号表达,都与具体的数量关联。如何建立起这种关联,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于这种关联的理解水平如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这种关联,都需要通过结构化的学习内容来实现。把握其中的核心概念,并在学生学习进阶过程中实现内容与方法的迁移,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为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可能。

三、内容结构化带来的挑战与契机

课程内容结构化对课程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科书编写和教学改进等提供了契机。内容结构化体现了内容统整的理念,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在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中,将关联密切的知识内容统整,体现了核心概念为主线的内容一致性。内容结构化为教育者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深刻理解主题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科的核心概念,从体现核心概念的关键内容入手,促进学生对其学科本质的理解,形成知识与方法的迁移,逐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内容编排以主题的核心概念为线索

《标准》对领域下的主题进行了整合,凸显了数学学科的本质,体现了主题内容的一致性,为教科书编写和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多选择和组织的空间。

首先,主题的整合将带来教科书呈现上的变化。《标准》除“综合与实践”领域外,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分别列出七个和八个学习主题,如“数与代数”领域包括“数与运算”“数量关系”“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五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构成一个整体,其中蕴含了反映主题学科本质的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在不同学段具有一致性和阶段性。例如,小学的“数与运算”主题和初中的“数与式”主题具有共同特征,其学科本质具有一致性,“数的意义和表示”“相等”“运算律”等作为统领的核心概念体现在不同学段的相关内容之中,而在不同学段又具有阶段性特征,抽象的程度不同,表征的水平就有所不同。教科书的呈现既要考虑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与组织,也要体现其阶段特征。对于“数与运算”主题,现有的教材大多是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分成不同的单元进行设计。有教材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安排在一下和二上的不同单元。依据《标准》对“数与运算”主题的整体理解,可以考虑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安排在同一单元,使学生在理解数的意义的同时,探索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和掌握这个内容。数与运算的结合,不仅促进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掌握,反过来也可以帮助学生从运算的角度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形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与运算内容都要采取整合的方式来编排,即使分成不同的单元进行组织和设计,也可以用整体的观点理解相关内容,以把握数与运算的关联。“图形与几何”领域将“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主题整合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强调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关联,从整体上认识图形与测量。与其相关的核心概念可能包括“图形的特征”“图形大小的度量”等。几何中的测量都是对图形的测量,图形测量的本质是确定图形的大小,从一维、二维到三维,分别用长度、面积、体积表达。对一个图形完整的认识,包括对其特征(如长方形的边和角及其关系)的认识,也包括对这个图形的周长、面积等度量的认识。例如,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以从边的长度的测量视角进行探索。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整合成一个主题,为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不仅可以把周长和面积这样的测量问题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理解,也可以尝试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问题整合起来进行教材的组织和教学设计。

其次,具体内容主题归属的变化有助于课程实施者准确理解其学科本质。《标准》对一些内容调整了主题归属,如“用字母表示数”和“百分数”由原来“数的认识”主题下分别调整到“数量关系”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主题下。用字母表示数在以往的标准和教学中只是作为数的进一步抽象,数是数量的抽象,字母又是对数的更一般的表达,是更高层次的抽象。《标准》将用字母表示数调整到“数量关系”主题下,重点将用字母表示数理解为事物之间关系和规律的一般性表达,其内容要求是“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关系、性质和规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学业要求为“能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性质和规律,感悟用字母表示具有一般性”。从数量关系角度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学科本质,其教学的重点和意义与以往相比就会 https://m.1mi.net/ 产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弥补了小学阶段不学简易方程带来的缺失,有助于发展学生初步的代数思维。“百分数”的内容移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达”这个主题下,凸显了百分数的统计意义。以往百分数在“数的认识”主题下,学生更多是从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将百分数看作特殊的分数。但百分数主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统计意义上理解百分数更能清晰地了解其来龙去脉。百分数的内容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百分数的意义,能解决与百分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百分数的统计意义”。这些内容主题归属的变化,有助于课程实施者准确理解具体内容的本质,为合理的教学设计创造条件。

(二)内容分析凸显学科本质的整体特征

分析学习内容是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的前提,其重点在于对学科内容的整体理解。课程内容结构化为整体上理解相关内容的学科本质提供了线索,有助于确定一类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关键内容和重点难点。以“小数除法”为例,在现行某版本的教材中,这个内容单元和相关的前后知识安排如表2所示。

学习内容的单元分析一般是将单元作为整体,分析这个单元内容的本质及其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确定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等。从主题视角看单元内容的本质及其关联,并且将本单元内容与前后相关的单元内容建立联系,会对其本质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小数除法”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数与运算”,主要内容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从教材内容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前三个内容是不同类型的小数除法,体现这个内容的核心概念是“计数单位个数‘累加’”。从计算方法的角度确定哪个具体内容(例题)是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而后三个内容“近似计算”“循环小数”“混合运算”不属于计算方法,近似计算和混合运算都与问题的情境有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涉及问题解决能力,其核心概念与计算方法不同。《标准》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对“数量关系”主题有“能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学业要求。而循环小数在本质上是数的认识的扩展,之所以在小数除法单元中呈现,原因之一就是解决类似1÷3这样的问题时出现了循环小数,其重点不是除法的问题,是数的表示的拓展,是如何表达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在具体情境中怎样取舍的问题,其核心概念是“数的意义与表达”。这两类问题虽然不是该单元的重点,但与小数除法的计算有关,可以看作小数除法的应用,其本质是问题解决和数的表达。施教者在对内容进行纵向整体分析时还要了解前后单元的相关内容。从表2可以看到,四年级与小数除法相关的内容有整数除法、运算律和小数的意义等,五下进一步学习的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算理相关。数的运算的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与算理直接相关的核心概念是“计数单位的‘累加’”,这一核心概念在四年级和五下都会在不同的运算单元中重复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相关内容在学科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将能够突出地体现核心概念一致性的内容作为关键内容组织教学,有助于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使这些相关内容在整体上形成一个“大单元”。内容结构化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的关联,清晰地梳理数的运算内容的线索,以及不同阶段“数与运算”主题之间的联系。将对主题学科本质的整体理解运用到具体的内容分析之中,有助于深刻理解具体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以及单元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内容的确定。

(三)教学活动突出关键内容的单元整体设计

内容结构化促进课堂教学改进的持续研究,从关键内容入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实现核心素养导向目标的重要路径。《标准》结构化的内容设计在领域下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具体内容要求呈现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两条线索。主题的整合更加凸显学科内容的本质特征,以及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教学内容的纵向分析,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的发展脉络、学科本质的一致性特征以及内容之间的关联,同时把握一个主题内容重点体现的核心概念以及蕴含的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与组织应当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路,从整体的视角分析内容本质和学生学情,聚焦核心概念,确定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针对单元中的关键内容设计与实施体现深度学习的教学活动。下面以小数除法为例,借助表2作简要分析。

首先,基于自然单元内容的整体分析,形成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的反映该单元与前后相关单元之间联系的内容的整体理解。以教材的自然单元为形,以单元和单元之间内容本质与核心概念为魂,从自然单元入手进行内容分析,既容易操作,又可以从自然单元分析中将学习内容延伸、拓展,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表2显示“小数除法”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数与运算”主题中的小数除法,其重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除法有密切关系,需要追溯到整数除法,特别是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教学设计时有必要考虑唤起学生这方面的认知,特别是核心概念“计数单位个数‘累加’”的运用。小数意义的理解对于小数除法算理的理解不可缺少,教学中应采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运用小数意义理解算理。除了这个主题外,第四至第六三个内容又涉及数的认识和问题解决等,教学中应与相关的核心概念关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其次,确定单元中的关键内容。关键内容是能更好地体现所学内容的学科本质和核心概念的内容,并且蕴含着相关的核心素养。表2中第一至第三个内容是不同类型的小数除法问题,这些内容中能较为集中地体现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内容可以作为教学的关键内容。从该单元的教材安排看,第一个内容是小数除以整数,可以理解教材的编者将这个内容作为关键内容的设计思路。这样的设计不无道理,这个内容直指小数除法运算,学生直接面对的是小数除法,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被除数是小数时怎样计算,可借助这个问题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吴正宪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对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基础上,将第二个内容“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作为关键内容,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4个人吃饭,付给服务员97元,这顿饭他们要AA制”,让学生根据这个情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本身并不难,但在进行运算时发现97÷4=24……1,这是一个有余数的除法。在AA制的情境中,需要将余下的1继续除,在整数除法的范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余下的1怎么分”引起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冲突。这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引出小数除法计算算理的深度探索。将小数除法与以往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联系起来,运用学生学习的前概念,可以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和思考。更重要的是,从有余数的除法引入可以唤起学生相关的核心概念——计数单位个数“累加”与细分,并让学生将其运用于新的问题解决之中。当以“一”为单位的1不够除以4的时候,将其变成以十分之一为单位的10个0。1,就可以除以4,商是2(2个0。1),接下来的计算都是这个方法的推理。这个例题作为学习这类内容的关键内容,对于深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前概念,组织围绕关键内容的学习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关键内容体现学科本质,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效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对当前学习内容的理解水平以及存在的困惑,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并采用多样性的策略与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合作交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度理解所学内容,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在小数除法教学中,师生围绕“余下的1怎样分”的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再对有代表性的方法进行讨论、质疑、交流,最后实现问题解决,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同时,学生的推理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等核心素养获得发展。

课程内容结构化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应引起充分的重视。伴随着《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围绕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理解及其引起的深化教学改革的探索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话题。

测量学心得体会优秀篇5

聚焦核心概念落实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结构化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课程理念,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下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和具体内容都有调整,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特征有助于准确把握《标准》,并有效落实于教学实践。

一、《标准》内容结构化的特征分析

为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的理念,《标准》在内容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下整合或调整了学习主题。

小学由原来的两个学段调整为三个学段,各学段的主题变化较大。初中阶段的主题变化不大,某些表述有所调整,如事件的概率改成随机事件的概率。“综合与实践”领域虽没有内容主题,但变化较大的是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并将部分知识内容融入其中。

(一)内容结构化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性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通过主题整合的方式呈现,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性。

在“数与代数”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由原来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个整合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这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从学科本质和学生学习视角对相关内容的统整,更好地体现了学科内容的本质特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数与运算”主题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将数与运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小学阶段的运算都是数的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分数运算。数与运算不可分,数的认识包含数的抽象表达、数的大小比较等,自然数从小到大就是一个累加的过程,从1开始每增加一个后继(+1)就得到一个新的数,其中蕴含了加的运算,数的大小比较也与运算密切相关。运算的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算理的理解最终都要追溯到数的意义。如加法运算,整数和小数的加法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分数的加法是相同分母的分数直接相加,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相加,即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计算都可以理解为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将数与运算整合成一个主题,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数和运算,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提供基础。“数量关系”主题突出了问题解决的内容载体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常见的数量关系、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和探索规律等内容得到整合(方程移到第四学段),这些内容的本质都是数量关系。从数量关系的视角理解和把握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这些内容的核心概念。数量关系的重点在于用数和符号对现实情境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进行表达,凸显用数学模型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在数量关系主题下,包含了用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从数量关系的角度理解字母表示关系和规律、比和比例等内容。初中第四学段的“数与式”也是数与运算的延伸,本质上是数的认识扩展,以及数与式的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两个主题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学习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探索事物的变化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与运算”和“数与式”构成了一个统整的主题;“数量关系”和“方程与不等式”“函数”构成了一个统整的主题。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整合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图形的认识重点是图形特征的探索与描述,图形的测量是对图形大小的度量,图形的认识与图形测量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图形的认识是对物体形状的抽象图形进行表示,重点是认识图形的特征。图形特征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密切关系,如长方形相对的边相等这一特征,需要通过测量确认其正确性。图形的测量离不开对图形的认识,图形测量的过程与结果都与具体图形的特征密切相关。探索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问题,一定要与具体的图形建立联系,对图形特征的把握直接影响图形测量的学习。如学生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时,在一个长和宽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中,摆满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其面积。这样的操作之所以可行,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有关。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没有这么简单,直接摆小正方形就行不通,要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才可以。图形的认识和测量的整合,凸显了两个主题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并使学生形成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图形的位置与图形的运动也是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在小学,图形的位置重点是用一对有序数对描述一个点的位置(距离和方向也可以看作一对数),图形的运动主要是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要认识到图形运动本质上是图形上点的位置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平移或旋转,确定图形运动前的位置与运动后的位置的关系,了解其中的变化和不变,也就是点的位置的变或不变,所以图形的运动与图形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初中第四学段“图形的性质”是“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延伸,学生要以抽象的方式进一步探索小学阶段涉及的图形,从基本事实出发推导图形的几何性质和定理,理解和掌握尺规作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图形的变化”和“图形与坐标”是小学阶段“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的延伸,学生要进一步学习图形在轴对称、旋转和平移时的变化规律和变化中的不变量,以及用代数的方法表达图形的特征,体现数形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图形与几何的相关主题构成一个整体。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调整为“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重点强调数据的处理。收集、整理与表达是数据处理的主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数据意识的形成。原课标中的“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一致,二者构成一个整体,都是以数据为研究对象,前者是后者必要的准备。学生可以从整体上理解统计离不开数据,二者都是用恰当的方法处理数据,从而逐步形成数据意识。初中第四学段的主题“抽样与数据分析”和“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小学三个学段主题的延伸,五个主题构成一个整体。

“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与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整体设计,同样构成一个整体。

(二)内容结构化反映学科本质的一致性

内容结构化通过学习主题的重组实现,四个领域下的主题不仅体现了内容的整体性,还反映了主题内学科本质的一致性。学科本质一致性以主题的核心概念为统领,以一个或几个核心概念贯穿整个主题,在不同学段表现的水平不同,但本质特征具有一致性,指向的核心素养也具有一致性。以“数与代数”领域为例,对于“数与运算”主题,“数的意义与表达”“加的意义”“相等”“运算律”等是核心概念(大概念、大观念或关键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数的意义与表达”,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与运算都与相应数的意义与表达密切相关。“数的认识”中从整数到分数、小数,都是从数量到数的抽象,核心的概念就是其意义和用抽象符号表达的方式。自然数表达为“十进制计数法”,用0、1……9这十个符号和以十为基底的位值制表达所有的数,如235表达的是2个“百”、3个“十”和5个“一”,分数和小数也是用抽象的方式表达。“数的运算”中,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最终都追溯到数的意义,同样具有一致性。在“数与运算”主题下,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这样一个或几个核心概念去理解,这样少量的几个核心概念反映了这一主题的学科本质。在对该主题内容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利用这些概念并通过迁移解决新的问题,相关的核心素养“数感”“符号意识”“推理意识”“运算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初中第四学段的“数与式”是小学阶段“数与运算”主题的延续,数的认识拓展到有理数。运算不仅包括数的运算,还拓展到式的运算,但主题的学科本质是一致的,几个核心概念也贯穿在主题内容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具有一致性。

对主题学科本质的分析,特别是主题核心概念的确定,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话题。上面仅是对“数与运算”主题学科本质一致性的简要分析。对“数量关系”“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等主题学科本质一致性的理解,以及相关核心概念的提炼,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三)内容结构化表现学生学习的阶段性

根据学生发展年龄特征和学习循序渐进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各学习主题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被安排在四个学段。不同学段提出了相应的水平要求,表现了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征,这体现在各主题不同学段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段目标”之中。以“数与代数”领域“数量关系”主题为例,在小学三个学段表述为“数量关系”,初中第四学段的“方程与不等式”和“函数”则是小学阶段数量关系的延伸和发展,在体现内容的整体性和学科本质一致性的同时,四个学段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对比第三学段“数量关系”主题和第四学段“方程与不等式”主题的部分学业要求,就可以发现它们的阶段性特征(见表1)。

从数量关系的角度看,两个主题的学科本质具有一致性,但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例如,关于等式的基本性质,第三学段的要求是“在具体问题中感受等式的基本性质”,第四学段则是“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关于代数思维,第三学段的要求是“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性质和规律”,第四学段则是“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理解方程的意义”。了解各主题的阶段性要求,不仅对特定学段内容的理解和教学要求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同样主题在不同学段的特征,从而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未来学习的需求。阶段性特征也体现在同一主题下对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要求上。例如,“数量关系”和“方程与不等式”主题,第三学段重点强调几何直观、模型意识(在内容要求中)和初步的应用意识,第四学段强调建立模型观念。

二、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现实意义

《标准》强调,课程内容的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这是本次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结构化特征,在内容设计上体现了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为什么要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内容结构化有什么现实意义?下面对此作一些简要分析。

课程内容组织有多种模式,遵循学科的逻辑、学生发展的逻辑抑或解决社会问题的取向,不同设计理念构成不同样态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的课程组织方式。重视学科结构,是以学科逻辑为主线,以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程设计理念。“学科结构的学说对于课程的规划和组织具有指导作用和实际影响。内容的连贯与综合、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都与所采用的结构概念联系着。”许多教育学者对其有明确的论述,如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对学科结构的价值、意义和方法作了系统阐述,施瓦布强调学科内容结构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的作用。纵观学科结构研究的理论,结合本次课程修订提倡的理念,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目的在于体现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学科的基本原理,进而促进其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将学科内容恰当地组织起来,进而形成适应学生理解和迁移的知识结构,避免学生简单孤立地学习知识与方法,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合理的结构体系,这是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基本理念。布鲁纳认为,“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例如,在数学中,“代数学就是把已知数同未知数用方程式连接起来,使得未知数成为可知的一种方法。解这些方程式所包含的三个基本法则,是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三个基本法则所体现的思想,他就能认识到,要解的‘新’方程式完全不是新的,它不过是一个熟悉的题目的变形罢了。就迁移来说,一个学生是否知道这些运算法的正式名称,比起他是否能够应用它们来,是次要的”。学习内容的这种关联是通过学科的核心概念实现的,在结构化的内容体系中,知识之间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学科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打通知识之间关联的钥匙就是学科的基本原理。布鲁纳强调教学要注重基本观念的运用,认为“一门课程在它的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回到这些基本观念,以这些观念为基础,直至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一整套体系为止”。学科结构化的目的是使学习者了解所学内容的关联,而不是对个别知识的掌握。学习者从内容的关联中体会其中的核心概念(或基本观念),并将这些核心概念在其后的学习中反复运用和强化。施瓦布对学科结构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学科结构是部分地由规定的概念体系所构成”“不同的学科具有极其不同的概念结构”。近年来有关学科的大概念、大观念,学科核心概念的进阶等方面的研究重点,都与学科结构的理念一脉相承。

前面分析的《标准》内容结构整体性特征体现了这样的理念,一个主题内知识与方法之间构成一个整体,这些内容通过核心概念建立起联系,使具体内容的学习不再单一而碎片化,而是强调在具体内容中体现基本原理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例如,数与运算中“数的意义与表达”“相等”“运算律”等是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是学习相关内容的关键,在学习具体内容时,学习者将不断地回到这些核心概念,从而在整体上理解掌握相关的内容。

(二)有助于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

内容结构化使得零散的内容通过核心概念建立关联。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大观念)可以把主题内零散的内容联系起来,促进知识与方法的迁移。“核心概念是可以把领域或主题内,甚至跨越不同领域、不同主题的更为基本的概念、方法和问题联系起来的具有支配性的概念,是促进有意义的、联系紧密的知识的一个实用而强大的工具。例如,‘等分’这个核心概念(一个整体可以被分为大小相等的几个部分)为儿童发明用于公平分配物品的非正式方法提供了概念基础,等分(类比公平分配的非正式的形式)就为理解包括除法、分数、度量和平均分在内的正式概念奠定了基础。”内容结构化可以通过核心概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类内容中基本的概念和方法。核心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强化更多的知识与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新场景的学习之中,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到的是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的一套学科内容体系,而不是简单的零碎的知识和技能。在布鲁纳有关学科结构的理论中,人们所熟知的“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的观点,听起来似乎有些极端,但从内容结构化的视角理解,这里的基本原理并不是形式化的术语表达的抽象的学科概念,而是支撑某一类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的表现形式可以处于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可以用恰当的方式使他们在不同水平上认识其表达方式,如数学中的“相等”是一个核心概念,对于用“=”来表达相等的关系就有不同水平,有研究将其分为“机械的操作型,灵活的操作型,基础的关系型,互相比较型”等不同水平。《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的“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正是反映了课程设计的结构化理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北京的特级教师马芯兰就以结构化的思想梳理了小学数学的核心概念,并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由十几个最基本的概念为知识的核心,把小学中的主要数学知识联系了起来。‘和’这个概念则是知识的核心的核心。在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就开始以渗透的手段逐步建立‘和’的概念,通过渗透‘和’的概念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计算’‘理解加减关系’‘加减求未知数’‘简单应用题的结构’”。马芯兰通过数学内容的结构化,以核心概念为线索构建学习内容体系,对“数与代数”领域中的540多个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起决定作用的十几个核心概念提炼出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通过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

近年来有许多关于“大概念”及其在学科课程教学中作用的研究,促进人们深入地思考其理论与实践。“广义的大概念指的是,在认知结构化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方式,是为避免课程内容零散庞杂,用居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核心概念或若干居于课程核心位置的抽象概念整合相关知识、原理、技能、活动等课程内容要素,形成有关联的课程内容组块。狭义的大概念同样是出于课程结构化的目的,同时强调学生对核心概念本质的理解,特指对不同层级核心概念理解后的推论性表达。”这里提到的“大概念”“核心概念”都与课程的结构化密切相关,只有在具有结构化特征的学科内容主题中,核心概念才有可能得到凸显,发挥引领、深化的作用,带来持续发展。

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的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助于课程实施者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本质,在分析和提炼学习主题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具体学习内容的学科本质,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实现“用少量主题的深度覆盖去替换学科领域中对所有主题的表面覆盖,这些少量主题使得学科中的关键概念得以理解”。这样的教学设计之所以能够实现少量主题的深度覆盖替换所有主题的表面覆盖,是因为利用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而在迁移中发挥作用的则是“关键概念”,这里的关键概念与核心概念是一致的。

(三)有助于准确把握核心概念的进阶

学习进阶的研究是针对学科的核心概念或大概念展开的,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类学科中有大量的研究。数学学科的学习进阶研究在国外由来已久。尽管数学学科学习进阶研究与科学领域的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特征。国内对于数学学科学习进阶的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也有学者对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等主题中核心概念的进阶有系列的研究。学习进阶研究重点关注四个必备的要素:大概念及对大概念的解析;界定清晰的各进阶层级;检验学生所处水平的测评工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干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进阶的研究可以看作布鲁纳学科结构理论的延续与教学实践的支持。布鲁纳认为,教授学科基本结构有四个重要意义:一是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二是使学习的内容更容易记忆;三是更容易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四是缩小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之间的差别。这些关于学科结构重要性的观点,与学习进阶的基本要素有异曲同工之处。就学科内容结构化的现实意义而言,我们还需在上述学科结构的四个意义的基础上增加一条,就是结构化的内容对于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以核心概念为主线的结构化学习主题,有助于课程实施者从学习进阶的视角整体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明确每一个阶段完成的学习任务所达成相关核心概念的阶段性水平。随着学习进程的递进,学习内容不断扩展,相关核心概念的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步形成。结构化的内容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持久,“一个人越是具有学科结构的观念,就越能毫不疲乏地完成内容充实和时间较长的学习情节”。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持久的学习经历也有助于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核心素养的形成。内容结构化,凸显学习主题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并通过主题中起重要作用的核心概念来实现。

内容结构化的阶段性特征凸显学习进阶的进程,学习进阶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关键内容的教学体现出来。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提供了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的促进学习进阶的路径,透过关键内容的深度学习实现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进阶。以“数与运算”主题为例,“数的意义与表示”可以看作一个核心概念,其核心要义是如何从数量抽象为数,如何将数用符号表达出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学段中,学生学习有关数的内容时都与这个概念建立关联。第一学段认识20以内的数、百以内的数、万以内的数;第二学段认识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第三学段认识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自然数的性质(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第四阶段认识有理数。每一个阶段虽然认识具体的数不同,但其学科本质都指向核心概念“数的意义与表示”,都是用抽象的符号和计数单位表达数。例如,35表示的是3个十(十位),5个一(个位);35表示的是3个1/5(分数单位);-35表示与35相反的量。每一种抽象的符号表达,都与具体的数量关联。如何建立起这种关联,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于这种关联的理解水平如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这种关联,都需要通过结构化的学习内容来实现。把握其中的核心概念,并在学生学习进阶过程中实现内容与方法的迁移,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为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可能。

三、内容结构化带来的挑战与契机

课程内容结构化对课程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科书编写和教学改进等提供了契机。内容结构化体现了内容统整的理念,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在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中,将关联密切的知识内容统整,体现了核心概念为主线的内容一致性。内容结构化为教育者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深刻理解主题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科的核心概念,从体现核心概念的关键内容入手,促进学生对其学科本质的理解,形成知识与方法的迁移,逐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内容编排以主题的核心概念为线索

《标准》对领域下的主题进行了整合,凸显了数学学科的本质,体现了主题内容的一致性,为教科书编写和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多选择和组织的空间。

首先,主题的整合将带来教科书呈现上的变化。《标准》除“综合与实践”领域外,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分别列出七个和八个学习主题,如“数与代数”领域包括“数与运算”“数量关系”“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五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构成一个整体,其中蕴含了反映主题学科本质的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在不同学段具有一致性和阶段性。例如,小学的“数与运算”主题和初中的“数与式”主题具有共同特征,其学科本质具有一致性,“数的意义和表示”“相等”“运算律”等作为统领的核心概念体现在不同学段的相关内容之中,而在不同学段又具有阶段性特征,抽象的程度不同,表征的水平就有所不同。教科书的呈现既要考虑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与组织,也要体现其阶段特征。对于“数与运算”主题,现有的教材大多是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分成不同的单元进行设计。有教材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安排在一下和二上的不同单元。依据《标准》对“数与运算”主题的整体理解,可以考虑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安排在同一单元,使学生在理解数的意义的同时,探索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和掌握这个内容。数与运算的结合,不仅促进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掌握,反过来也可以帮助学生从运算的角度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形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与运算内容都要采取整合的方式来编排,即使分成不同的单元进行组织和设计,也可以用整体的观点理解相关内容,以把握数与运算的关联。“图形与几何”领域将“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主题整合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强调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关联,从整体上认识图形与测量。与其相关的核心概念可能包括“图形的特征”“图形大小的度量”等。几何中的测量都是对图形的测量,图形测量的本质是确定图形的大小,从一维、二维到三维,分别用长度、面积、体积表达。对一个图形完整的认识,包括对其特征(如长方形的边和角及其关系)的认识,也包括对这个图形的周长、面积等度量的认识。例如,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以从边的长度的测量视角进行探索。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整合成一个主题,为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不仅可以把周长和面积这样的测量问题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理解,也可以尝试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问题整合起来进行教材的组织和教学设计。

其次,具体内容主题归属的变化有助于课程实施者准确理解其学科本质。《标准》对一些内容调整了主题归属,如“用字母表示数”和“百分数”由原来“数的认识”主题下分别调整到“数量关系”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主题下。用字母表示数在以往的标准和教学中只是作为数的进一步抽象,数是数量的抽象,字母又是对数的更一般的表达,是更高层次的抽象。《标准》将用字母表示数调整到“数量关系”主题下,重点将用字母表示数理解为事物之间关系和规律的一般性表达,其内容要求是“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关系、性质和规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学业要求为“能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性质和规律,感悟用字母表示具有一般性”。从数量关系角度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学科本质,其教学的重点和意义与以往相比就会 https://m.1mi.net/ 产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弥补了小学阶段不学简易方程带来的缺失,有助于发展学生初步的代数思维。“百分数”的内容移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达”这个主题下,凸显了百分数的统计意义。以往百分数在“数的认识”主题下,学生更多是从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将百分数看作特殊的分数。但百分数主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统计意义上理解百分数更能清晰地了解其来龙去脉。百分数的内容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百分数的意义,能解决与百分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百分数的统计意义”。这些内容主题归属的变化,有助于课程实施者准确理解具体内容的本质,为合理的教学设计创造条件。

(二)内容分析凸显学科本质的整体特征

分析学习内容是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的前提,其重点在于对学科内容的整体理解。课程内容结构化为整体上理解相关内容的学科本质提供了线索,有助于确定一类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关键内容和重点难点。以“小数除法”为例,在现行某版本的教材中,这个内容单元和相关的前后知识安排如表2所示。

学习内容的单元分析一般是将单元作为整体,分析这个单元内容的本质及其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确定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等。从主题视角看单元内容的本质及其关联,并且将本单元内容与前后相关的单元内容建立联系,会对其本质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小数除法”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数与运算”,主要内容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从教材内容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前三个内容是不同类型的小数除法,体现这个内容的核心概念是“计数单位个数‘累加’”。从计算方法的角度确定哪个具体内容(例题)是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而后三个内容“近似计算”“循环小数”“混合运算”不属于计算方法,近似计算和混合运算都与问题的情境有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涉及问题解决能力,其核心概念与计算方法不同。《标准》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对“数量关系”主题有“能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学业要求。而循环小数在本质上是数的认识的扩展,之所以在小数除法单元中呈现,原因之一就是解决类似1÷3这样的问题时出现了循环小数,其重点不是除法的问题,是数的表示的拓展,是如何表达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在具体情境中怎样取舍的问题,其核心概念是“数的意义与表达”。这两类问题虽然不是该单元的重点,但与小数除法的计算有关,可以看作小数除法的应用,其本质是问题解决和数的表达。施教者在对内容进行纵向整体分析时还要了解前后单元的相关内容。从表2可以看到,四年级与小数除法相关的内容有整数除法、运算律和小数的意义等,五下进一步学习的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算理相关。数的运算的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与算理直接相关的核心概念是“计数单位的‘累加’”,这一核心概念在四年级和五下都会在不同的运算单元中重复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相关内容在学科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将能够突出地体现核心概念一致性的内容作为关键内容组织教学,有助于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使这些相关内容在整体上形成一个“大单元”。内容结构化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的关联,清晰地梳理数的运算内容的线索,以及不同阶段“数与运算”主题之间的联系。将对主题学科本质的整体理解运用到具体的内容分析之中,有助于深刻理解具体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以及单元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内容的确定。

(三)教学活动突出关键内容的单元整体设计

内容结构化促进课堂教学改进的持续研究,从关键内容入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实现核心素养导向目标的重要路径。《标准》结构化的内容设计在领域下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具体内容要求呈现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两条线索。主题的整合更加凸显学科内容的本质特征,以及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教学内容的纵向分析,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的发展脉络、学科本质的一致性特征以及内容之间的关联,同时把握一个主题内容重点体现的核心概念以及蕴含的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与组织应当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路,从整体的视角分析内容本质和学生学情,聚焦核心概念,确定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针对单元中的关键内容设计与实施体现深度学习的教学活动。下面以小数除法为例,借助表2作简要分析。

首先,基于自然单元内容的整体分析,形成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的反映该单元与前后相关单元之间联系的内容的整体理解。以教材的自然单元为形,以单元和单元之间内容本质与核心概念为魂,从自然单元入手进行内容分析,既容易操作,又可以从自然单元分析中将学习内容延伸、拓展,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表2显示“小数除法”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数与运算”主题中的小数除法,其重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除法有密切关系,需要追溯到整数除法,特别是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教学设计时有必要考虑唤起学生这方面的认知,特别是核心概念“计数单位个数‘累加’”的运用。小数意义的理解对于小数除法算理的理解不可缺少,教学中应采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运用小数意义理解算理。除了这个主题外,第四至第六三个内容又涉及数的认识和问题解决等,教学中应与相关的核心概念关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其次,确定单元中的关键内容。关键内容是能更好地体现所学内容的学科本质和核心概念的内容,并且蕴含着相关的核心素养。表2中第一至第三个内容是不同类型的小数除法问题,这些内容中能较为集中地体现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内容可以作为教学的关键内容。从该单元的教材安排看,第一个内容是小数除以整数,可以理解教材的编者将这个内容作为关键内容的设计思路。这样的设计不无道理,这个内容直指小数除法运算,学生直接面对的是小数除法,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被除数是小数时怎样计算,可借助这个问题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吴正宪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对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基础上,将第二个内容“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作为关键内容,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4个人吃饭,付给服务员97元,这顿饭他们要AA制”,让学生根据这个情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本身并不难,但在进行运算时发现97÷4=24……1,这是一个有余数的除法。在AA制的情境中,需要将余下的1继续除,在整数除法的范围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余下的1怎么分”引起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冲突。这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引出小数除法计算算理的深度探索。将小数除法与以往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联系起来,运用学生学习的前概念,可以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和思考。更重要的是,从有余数的除法引入可以唤起学生相关的核心概念——计数单位个数“累加”与细分,并让学生将其运用于新的问题解决之中。当以“一”为单位的1不够除以4的时候,将其变成以十分之一为单位的10个0。1,就可以除以4,商是2(2个0。1),接下来的计算都是这个方法的推理。这个例题作为学习这类内容的关键内容,对于深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前概念,组织围绕关键内容的学习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关键内容体现学科本质,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效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对当前学习内容的理解水平以及存在的困惑,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并采用多样性的策略与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合作交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度理解所学内容,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在小数除法教学中,师生围绕“余下的1怎样分”的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再对有代表性的方法进行讨论、质疑、交流,最后实现问题解决,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同时,学生的推理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等核心素养获得发展。

课程内容结构化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应引起充分的重视。伴随着《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围绕课程内容结构化的理解及其引起的深化教学改革的探索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话题。

测量学心得体会优秀篇6

测量起初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校期间在课堂上学习测量学,我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测量学的基本理论轮廓,而实践的目的就是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测量是一门研究地球和地面点的形状和大小的科学。从本质上说,测量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地面目标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在信息社会中,测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地球信息系统的基础,测量结果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位置信息。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各种专题、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迫切需要建立统一标准、可共享的测量数据库和测量成果信息系统。因此,测量成为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最可靠、最准确的手段。测量有许多分类,如普通测量、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和工程测量。作为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我们应该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测绘基础是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

通过这次的实践训练,我意识到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来完成一次调查实践是远远不够的,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只有团队所有成员的配合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高效的完成。俗话说“三头比一头好”,只有我们能团结,再没有困难了。此外,这种调查实践也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合作能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加深了友谊,拉近了一些原来的“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当然,在实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坎坷的事情,让每个人都不开心,各有各的"方法和看法,但能及时沟通交流,错的一方也没那么固执,对的一方也没那么显眼,忘记昨天的不开心,迎接新的日出!当然,我也相信学校实训的另一个目的是让我们每一个学生对如何熟练使用全站仪和水准仪有更深的理解,能够独立完成一项工作,达到相应的锻炼效果,然后进行轮换,从而达到共同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争分夺秒,急于求成,草草完成工作。在这一点上,我们组做的很认真,每个组员独立观察,记录每个站。现场进行全站仪测量计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果上一步没有检查,下一步就永远不会进行测量,这样就会有一步一步的检查,回来后会在行业内进行准确的计算,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误差,而且可以提高测量效率,避免测量不准确时的重新测量。即使我们重复测试,如果我们以严谨的态度犯了错误,我们也会返工,我们永远不会粗心大意。我们很清楚,我们在工程上需要的是细心、耐心、毅力和严谨的态度。所以,我们一直在克服过去的不足,努力一步一步向前!

从这次实习中,我总结出了避免大错误的几点,比如:

(1)秤应直立,尽可能避免摇晃。发生晃动时,在数据最小(两边线条重合)的情况下,视野内的气泡要先整平再进入,否则误差会很大。

(2)阅读资料时,每个成员都要小心,不仅要看得准,还要果断,不要犹豫。任何错误都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报废。

(3)选点很重要。必须在有代表性的地方选点。同时要注意,点数越多越好。反之,选择过多的无用点,不仅会增加测量、计算和绘图的劳动和耗时,而且由于许多点的杂乱也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4)团结就是力量,纪律是每个队员团结的保证。当我们组的学生交流他们在测量方面的经验时,他们觉得自己收获很大。有人说仪器的展点很重要,因为和误差大小有关,也有人说测量中点不能竖立太远。测量过程中必须使用水准仪,仪器架设过程中气泡必须准确对中、调平。还有就是要有一颗爱护仪器的心,细心爱护使用的仪器。

通过实际的测量实践,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更精通实验仪器的操作,学习地形图的绘制和破碎部位的测量,这些都是课堂上做不到的。在很大程度上,我提高了我的手和大脑,同时扩展了我的技能

与同学的交际、合作的能力。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从这十天的测量中,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几个重要的人生的道理:一、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要是互相配合的话,就会如同一盘散沙一样溃不成军,尤其是在配合如此重要的测量学中;二、令人难忘的三周的测量实习终于结束了,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懂得了很多道理。

我基本掌握了课堂所学的测量学知识,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水准仪、全站仪测量距离、角度、高差等,还有学会了施工放样及地形图的绘制方法。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包含空中、地下和海底)点位的科学。既然是要测量就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对测量学知识的检验,只凭在课堂上的听课,我并没有掌握很多具体知识,尤其是对仪器的使用更是一塌糊涂。当第一天开始测量的时候,我的心里还一阵阵的发愁:该如何把任务进行下去。当动手的时候,发现其实并不难,听别人一说或者翻阅一下课本,然后自己动手操作一遍,就基本掌握了方法。要想提高效率和测量精度,还要经常练习,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细致,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特别是在使用水准仪,经纬仪这样精密的仪器时,更要做到精益求精。因为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数据的偏差很大,更会导致以后其它量的测量出错,最终导致数据计算的错误,比如我们刚开始测量角度时,一个基准点没有瞄准,导致一个角度偏小,然后角度的闭合差也不符合要求,经过校验,才发现问题出在哪儿。

测量学心得体会优秀篇7

总结:

20xx年12月20日,为期2个周的测量学实习终于迎来落幕。不过,这只是我们测量实习的2/3,还有1/3还未完成。这次实习分为2个部分,

一:实地测量贵州大学新校区东楼、西楼、实训楼中间的花园一半等所围成的区域;

二:运用CAD画出所测面积的平面图。

在这测量实习期间,咱们组所有测量的时间花了3天半,整整的测量时间也有2天,其余是是半天,这次测量内容很简单,就是2个仪器的使用。但是画图是个大问题,问题有2,

一:CAD的安装不够普及,因为大家的操作系统都是64位,有的是安装不上CAD软件,有的是安装上CAD软件安装不上cass插件。可谓这是最难的,班上40多台电脑,只有2台可以正常安装使用。其余的都是有心无力。

二:就是CAD软件的使用,由于12级的CAD课程还没有安排下来,所以这门技术大家都是可知不可用,大家都是初出茅庐,瞎蒙自行去绘画。这是作业难度更加大了!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我们选择了换装系统。

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测量实习,我们大家都从中获益匪浅,有知识上的,还有身心上的。在这2个周里,为了每一个点的数据,大家都各自奋斗着,

哪一个点错了就马上抱上仪器就再去测量,不管天晴雨落,因为下雨大家都出去测量,好多同学都感冒了,咱们男同学还好了,可以坚持下来,但是对于女同学就很难了,我亲眼看见咱们班的一个女同学因为这次测量而手上长了4个冻疮。双手背冻得通红,红肿红肿的,可吓人了。还有就是咱们的立尺的同学有一次直接是特别困,倚尺而眠,当天那个温度很冷,风很大,他能倚尺而眠。这个是真的很佩服他的。但同时也是说明了那个是多累的。读数的也很受阻,为了一个数,读了又读,眼泪都读出来了。这些刻录在咱们的脑海里。这些正是咱们这次测量所必须经历的苦啊,在这之中有汗还有泪。当然也有抱怨,大家都在抱怨:为什么其他班的实习就直接是实训楼前面的花园,而我们就是这个的一半还的加上栋楼西楼的范围。为什么其他班2个周只需要车辆不到300的点,而我们要测量700多个点。各种怨言,当然包概括我们自己也有的。但是当大家一起出去的测量的时候,大家都很投入,累得不再去考虑这些事非了。

一切都是在于坚持,不管是天大晴天还是下雨天,天公作美那测量对大家那是一种惬意的事,但是天公不美作大家则是路人过时的路标,他们投来异样的眼光,感概咱们很傻,这个很累。那种窃窃私语和黯然自喜。但是我们依然伫立在寒风中、不动摇的继续咱们的作业,那时是多么的自豪。

这次的实习起本市改变了当初大一时的我们路过时看见学长学姐们的测量实习的那种奇妙的感觉。当时是认为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啊!现在自己再次站在同样的点上测量着同样的东西的时候,发现这一切并不是这样的。不是当初想的那样好玩。也许这就是一种质的升华吧!围观者永远不懂主角的感受。这是一种感悟啊。也许现在的路人也正是一年前的自己。

这次测量学实习中,我基本的操作都已经熟练,读过数、记过数、仪器的调平,立尺、这些都我都熟悉了。这些是在实习之前很陌生的知识。湿地测量完了数据,回去的要干的事情就是计算数据。这也是一个苦力活。大家计算数据到半夜3点,这个还不算什么。主要是第二天发现这些数据计算有误,大家顿时都红眼了,幸苦的付出未能得到正确的收获。大家心里的确不好受的。不只是这些,我们组还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其中的高程数据计算出来的误差很大,单价赶紧再去从新测量。测量完了发现数据没有问题。后面找出问题是计算错误,我顿时无力了!这样的粗心让问我们大家做了很多无用功,这些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细心的重要性。慢点不是问题,主要是不要出错,那样是最平安的。

现在大家的图都已经基本成形了,大家都把自己的图拍了照片然后发到空间里共享。大家都为此做出高价的评价。此时大家的心情是多么的欣慰啊。心中的喜悦,透过这副平面图展现在大家的眼里。

这个不止是测来学的收获,还有CAD软件使用技术的收获,可以说我现在认为自己是已经入门了CAD软件使用,今天室友在画图的时候叫来了一位学长,帮他指导,然后他也给我一些信息。我认为这些信息很重要,我觉得这完全可以作为我CAD入门的知识,因为我是学过C语言的。所以他只是给我点了,CAD就是一个输入命令与执行命令的过程。顿时我恍然大悟,把之前的那些准备零零落落的信息全部串联起来了,之前就准备了那些CAD快捷操作命令,放在桌面上,但是之前不会用这个,不知道这个是用来干什么的。现在我一切都明白了。所以我认为这算我已经入门CAD了。

这次测量学实习又是在期末考试复习期间,大家都为此担心着。这是大家一致认为老师实习时间安排的不妥。但是最后大家都应该可以交的上图的。这次实习留下的是我们在学校的的乱涂乱画。留给我们的是一笔价值非凡的财富。也是给了我们一个专业方向性的指引。

最后希望大家的表现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

测量学心得体会优秀篇8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谈谈我培训后的体会。

1、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设法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2、改变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乐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把学习数学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测量学心得体会优秀篇9

新版课程方案聚焦核心素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强化课程育人功能。环城小学数学组马上组织每个数学老师按年级组一起学习新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新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是在坚持目标导向的同时,更坚持问题导向,它全面梳理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修订时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如调整学段划分,把一二年级划为一段,加强了学段中的幼小衔接,并在“教学提示”中强调: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形成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确保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一致性,也增强了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再如在课程实施中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建议,强调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的教研作用,很好地体现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指导思想。

测量学心得体会优秀篇10

听了史宁中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我对新课标的要求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的改变,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学科核心素养变成谈论的重点。通俗的讲,就是通过数学学科教育,我们最终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在低年级学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的更加具体,更侧重意识;到了高年级学段,则倾向于一般,更侧重能力。

二、理解数学课程的变化趋势。

数学都包括四个领域,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数与代数中,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教学中。在图形与几何中,强调几何直观,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就是增加动绿色作文网手操作环节,增强对数学的感觉。

首先史宁中教授从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理解与表达”“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三大版块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老师们做了细致而有深度的解读。在这次学习中对史宁中教授解读数学核心素养部分感受最为深刻,把数学核心素养定义为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格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现在我们逐渐的把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上面,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此次学习我不仅了解了课程标准修改的内容,修改的教学要求等,还明确了修改的目的与意图,更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性与指导性,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推荐访问:测量学 心得体会 优秀 测量学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测量学的心得体会 测量学学后感 测量学的收获与心得 测量学基础心得体会1500 测量学心得体会1000字 测量学心得体会1500字 测量学心得体会3000字 测量学心得体会2000字 测量学心得体会5000字